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愛蓮說》課堂實錄 (北師大八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4-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師: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將梅蘭竹菊視為筆下的寵兒,但在宋代卻有一位大哲學家偏偏愛蓮,并以一篇《愛蓮說》在文壇名流千古,這個人就是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師周敦頤,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千古名篇《愛蓮說》。(板書課題)

師:周敦頤,字茂叔,因為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這個原因稱他為“濂溪先生”。謚號元公,北宋著名哲學家, 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師。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愛蓮,為了與蓮花朝夕相處,他在做南康郡守時曾經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并在池中建有賞蓮亭。那么蓮花究竟有何魅力,讓理學宗師如此癡迷,還是讓我們一同走進文本去尋找答案。

師:范讀課文(聲情并茂的給學生背誦全文)

生:聽準字音和節奏,標記在書上。

生:準確讀出文中重要字詞的音。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握節奏。

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

師:哪個句子的節奏讀不準,可以提出來大家探討。

生1:老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這一句怎么斷句?

生2:我覺得應該讀成“予 / 獨愛 / 蓮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師:很好,通常情況下在主語和謂語,謂語和賓語之間會有邏輯斷句;在連詞“而”之前會有語氣停頓。

生3:老師“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怎么斷句?

生4:我覺得應該這么讀“可遠觀 / 而不可 / 褻玩焉”。

師:下面大家推薦一名同學來朗讀課文。

生:毛遂自薦,動情的朗讀課文。

師:朗讀的真棒。下面讓我們對照注釋自由譯讀課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詞語和語句圈點出來,彼此交流討論。 

生:自由翻譯,講不動的詞語和句子圈點出來。(教師在同學間巡視)

師:在剛才的譯讀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難,請與大家探討交流。

生1:老師,請問“中通外直“怎么翻譯?

生2:我來解釋,我覺得應該翻譯成“蓮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對,我覺得應該是“蓮花的莖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師:大家認為誰說的對?顯然第三名同學的理解是正確的,這句話可以翻譯成“蓮花的莖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學還有什么問題?

生1:請問“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釋?

生2:我認為根據書下對這個句子的翻譯,可以推斷出“蔓”翻譯成“牽連”;“枝”可以翻譯成“枝節”。

生3:我覺得這兩個詞應該是同一詞性,可是剛才同學的翻譯顯然不是,所以我覺得不對,但是我也說不好應該怎么翻譯。(眾生笑)

師:其實這兩個詞語確實為一種詞性,它們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長藤蔓,長枝節。”前者在文中語意又進一步引申為“牽連”。其實本文中還有一個詞是詞類活用,你能找到嗎?

生:我知道是“香遠益清”的“遠”字,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意為“向遠處傳播”。

師:你的反應很快,請大家將這個詞的用法在書中標記出來。還有問題嗎?

生:老師我想問一下文中幾個“之”字的用法分別是什么?

師:這個問題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學文言文時善于發現問題和積累知識,“之”字我們以前都學過哪些用法,舉例說說。

生1:代詞,例如“學而時習之”;動詞“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廣陵”。

生2:助詞,翻譯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來了。

師:很好,溫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幾個“之”有沒有我們學過的用法?

生:有,“水陸草木之花”和“蓮之愛”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詞,翻譯成“的”。其他的我叫不準。

師:其實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因為在古漢語中沒有賓語從句,所以當賓語是個句子時,就要在賓語的主謂之間加一個“之”字取消這個句子的資格,這樣才能作賓語;而在“蓮之愛”中“之”的用法是“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蓮是愛的賓語,而賓語前置到謂語之前,就要用“之”做連接。至于“水陸草木之花”中的“之”確實如剛才那位同學所言是“助詞,翻譯成“的”。請大家講這兩種用法積累到書上。

師:通過剛才的探討,我想大家都對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們開課時那個問題,周敦頤為什么如此愛蓮,你從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嗎?請用文中語句回答。

生1:應該是“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生2:還有一點是第二段中的“蓮,花之君子者也。”

師:很好,從剛才兩位同學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愛蓮花一方面是因為蓮花自身的高潔美麗,但更重要的是因為蓮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愛它,那么下面我們來品析第一段中描寫蓮花的語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請大家齊讀“予獨愛……褻玩焉”。

生:齊讀第一段中描寫蓮花的一段文字。

師:請結合具體語句分析概括。

生1:我從“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蓮花具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生2:我從“濯清漣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蓮花具有“謙遜質樸”的品德。

生3:我從“中通外直” 一句中看出蓮花具有“正直,心胸坦蕩“的美德。

生4:我從“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蓮花具有“不攀附權貴、阿諛逢迎”的美德。

生5:我從“香遠益清”一句中看出蓮花具有“君子美名遠揚”的品德。

生6:我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看出蓮花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師: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剛才我們是從語句角度來賞析,現在我們不妨再從詞語入手,看看哪些詞語用得妙,一字點出君子的美德?

生1:我覺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說不太好好在哪里。

師:那老師可以給你一個建議,你不妨試試換個字品品,體會原文用詞的妙處,比如我們將“染”字換成“污”字試試,讓我們齊讀“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們表意的不同。

生:齊讀兩遍。

生1:我感到染是個動詞強調被沾染,而污是個形容詞,強調臟了。染更具有一種動態感。

生2:我覺得“染”字能寫出君子主動不受沾染,更能體現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學生頻頻點頭)

師: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觀點征服了。還有哪個字用得妙?

生3:我覺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們可以把它換成“空”字再來讀,就會發現“通”其實帶有褒義色彩,而“空”具有貶義色彩。這樣“通”字更有利于表達作者對于君子通達事理,心胸坦蕩的美德的贊揚之情。(生鼓掌)

師:很好,通過大家的換字品讀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語之妙,可謂“增一字則多,減一字則少,換一字則意境全無。”《愛蓮說》不愧是千古名篇。

師:本文是寫蓮花的,可是作者卻在文中不惜筆墨的寫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愛這兩種花的人,這樣寫有何用意? 

生1:寫另外的兩種花是為了襯托蓮花。

生2:寫著兩種花是為了寫兩種人,就像作者寫蓮花是為了寫君子一樣,寫菊花是要寫像菊花一樣的隱逸者,寫牡丹是要寫像像它一樣的世人,用這兩種人來襯托作者。

師:那老師想知道作者想要襯托什么?

生3:作者是想用這兩種人來襯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師:你的回答語言不嚴密,能用人來襯托美德嗎?

生3:我知道了,應該是用這兩種人的生活態度來襯托作者的態度和追求。

生4:我覺得還應該再具體一些,我認為作者是用陶淵明追求隱逸和世人追求富貴的生活態度來襯托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

師: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的理解確實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樣是襯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淵明是對作者的正襯,世人是對作者的反襯。

師:很好。其實作者寫三種花的目的是要寫三種人,是要再現他們的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追求,最終表明作者周敦頤對于自己人生的一種態度和志向,這種寫作手法是我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所托之物是蓮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師我想問一下本文有沒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師:你問的很好,大家齊讀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沒有借物喻人。

生:齊讀第二段兩遍。

師:大家說有沒有?

生:我認為有,因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個比喻句,分別把三種花比作了三種人,由此可見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師:很好,大家還有異議嗎?如果沒有,老師想問問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個“噫”字,它的含義是“表示嘆息”,結合后面語句,你認為其中包含了哪幾種不同的情感?來讓我們齊讀第二段,體會不同的情感。

生:齊讀第二段兩遍。

師:大家可以自由討論,交流感受。

生1:我覺得其中包含了對陶淵明和世人的不滿,以及對自己的贊揚。(生笑)

師:看來你覺得周敦頤在自夸了。你們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見?

生2:我覺得作者對陶淵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樣的。對陶淵明是不滿,對世人是恨。

生3:我認為對陶淵明是贊賞,對世人是厭惡,對自己是一種孤獨。

生4:如果作者贊賞陶淵明,為什不愛菊花,卻獨愛蓮花。所以作者對陶淵明不是贊賞,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師:看來我們對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賞陶淵明的哪一點?

生:我想應該是不欣賞他逃避現實的態度,陶淵明一生追求隱逸,而作者雖然也看不慣官場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積極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一方百姓做貢獻,所以不逃避現實的作者對于陶淵明只能是一種理解和惋惜。

師:很好,其實作者確實對陶淵明飽含著一種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說道:陶淵明是個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個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場面前選擇了逃避,而沒有選擇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這種情感。而對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厭惡更為準確一些。那么對于愛蓮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們不妨再來讀讀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這句話。

生:反復讀這句話幾遍。

師:大家從句式和修辭角度思考。

生1:這句話是個反問句,意思是說像我一樣的人還有誰呢?實際意思是像我一樣的人幾乎沒有。當時北宋王朝社會腐敗,很多官僚都貪污腐化,不為百姓辦事。像作者這樣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間流露的是一種憤慨。

生2:我覺得這樣說來,說情感是憤慨不如說更是一種無奈和悲哀,像作者這樣的好官幾乎沒有,應該說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

師:我很同意你的觀點,北宋王朝是一個段短命朝,建國之初就戰爭不斷,軍隊腐敗尤其嚴重,亂世之中真正為國分憂、為百姓著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確實是一種悲哀。這樣看來一個“噫”中不僅包含了作者對于陶淵明的惋惜、對世人的厭惡,更流露出作者對于社會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會現實的無奈和悲哀。

師:好,讓我們再一次朗讀第二段,讀出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多種復雜的思想感情。

生:深情誦讀第二段。

師:文章講究前后照應,那剛才你在朗讀第二段時,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順序是菊花--牡丹--蓮花;“噫”之后順序變為菊花--

蓮花--牡丹。

師:你的眼睛太銳利了,大家看到了嗎?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在結尾時將蓮花和牡丹對調?

生1:也許作者寫的時候沒有注意到。

生2:既然對調,我想應該是要強調蓮花或者是牡丹。

師:對,作者確實是要強調,聯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強調什么?

生1:強調喜愛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2:強調當時社會的風氣太不好了。

生3:強調當時社會上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了。

師:其實正如你們所言,作者對調順序就是要突出表達作者對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批判和鄙棄。從而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師:對照板書小結本課主要內容。作業: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寫一種植物,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師:這節課即將結束,但是我們對于《愛蓮說》的解讀才剛剛開始,畢淑敏有一篇文章叫《常讀常新的人魚公主》,一生中不同時期閱讀同一文章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將《愛蓮說》常讀常新,知道我們的生活,創造我們自己的精彩人生。下課!同學們再見!

 

三、執教感言

在美文美讀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古人云:十年磨一劍。我的這堂課雖稱不上一把鋒利的寶劍,但卻凝聚了我多年來古文教學研究的成果。更體現了我對古文教學的理念和思考。《愛蓮說》是千古名篇,短短119個字,濃縮了哲學大師對于蓮花的贊美,對于君子美德的歌頌,對于北宋社會現實的憂慮和批判。語言簡潔凝練,文筆生動優美、含義雋永。對于這樣一篇美文,只有在多層次,多角度的美讀中,才能使學生真正感悟到中國古典文學的語言美、文意美、結構美、手法美和情感美。也只有在這種美文美讀的教學過程中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下面就執教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談幾點思考:

一、思考教學目標實現程度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必須有明確而又切合學生實際的三維目標,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

是能夠結合教材、學生實際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學目標。而目標的實現程度則是檢驗教師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是否科學合理的最佳方法。因此每節課后教師必須首先反思的就是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朗讀翻譯課文,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2)品讀課文,感受蓮花的外在美和內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寫法。(3)學習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在課堂教學中這三個目標全部實現,通過范讀、齊讀和譯讀三個環節實現了目標(1);通過思讀、研讀和品讀環節實現目標(2)和(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試圖讓學生借助各種形式去感悟蓮花的美和君子的美德,從而激發對顧問的熱愛,對周敦頤的贊賞和對君子的向往之情。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得到了充分的落實。

二、思考教學設計和理念。

作為一堂課改研究課,必須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必須對最新教學理念有著很強的職業敏感。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杰出的語文教師,絕不是將理念直接搬上自己的課堂,而是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和感受,將其辯證的消化吸收,自然地融進教學設計中去,那么我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也嘗試融進了以下幾種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1)語文教學堅持整體感知在前,細致分析在后的原則,這樣才符合課堂教學的規律。所以在課堂設計中并沒有將文言字詞教學單獨進行,而是只對于特殊用法的詞語加以強調,其他部分詞語隨文解譯。對于在書下注解中明確解釋的詞語由學生自學完成。而課堂的教學重點放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思路,品悟蓮花的外在美和內在美,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實感。

(2)文言文教學要喚醒文言文本身的生命力,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理解內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簡約生動含蓄深刻之美。文言文教學不是古漢語教學,重視基礎不等于字字講。如果還是按照傳統教學那樣先剖析字詞,再逐句翻譯課文,最后再分析內容,恐怕再美的作品也會變成雞肋了。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采取了各種讀的方式,例如:范讀、自由讀、個別學生朗讀、全體齊讀、反復品讀和思考研讀。同時重點挖掘文言文本身的美,適度淡化了對“言”的關注,增強對“文”的感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一種文言美的熏陶和感悟。

(3)語文教學本身要民主而有效。所謂“民主”就是在課堂中將“話語權、思考權和選擇權”真正的還給學生,教師和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主要發揮引領作用。“有效”是讓學生在知識、學法和情感價值觀上均有收獲。本節課中“譯讀”后的質疑、學生表述蓮花內在美在哪里、品味語言精妙等環節的設計都體現了民主和有效。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推行的“對話”原則,力爭在課堂上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和老師對話的過程。真正的還原語文的原滋原味。

(4)關注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本節課中“品讀”環節教師可能預設出了一些結果,但是學生在課堂中會隨時生成老師沒有關注的語言,這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生成的新知識。另外本節課中學生在探究寫作手法時,教師預設的是托物言志,但是學生在思考后提出是否有借物喻人,我靈活應變,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第二段的比喻手法的運用,巧妙的生成了本文的另一種寫作手法。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疑惑,常常能夠使語文課堂變得靈動而又美麗,精彩而又深刻。

(5)關注學生的學法指導和傳授。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兩種閱讀方法的展示:①帶著問題閱讀文本:寫什么(內容)――怎么寫(寫法)――寫怎樣(語言)――為何寫(主題),這種自我提問式閱讀法會讓我們帶著問題進入課文,帶著收獲走出課文。②文言文閱讀要“熟讀精思”。有了方法的傳授,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更加完整。

三、思考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過程遵循了由淺入深的原則,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教學流程銜接順暢,學生參與程度較高,思維活躍,較為順暢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問題設計上存在一定的梯度,照顧到了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性發展。同時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基本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巧妙引導,合理處置了課堂突發事件。師生交流順暢和諧,形成了較為和諧的課堂氛圍。板書重點突出,“文”和“言”并重,有力的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多媒體課件較好的體現了對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整體看來教學過程還是科學合理的。

四、思考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如此才使它充滿了魅力,吸引了無數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這節課同樣存在一些問題:

(1)整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難免會使某些環節落實的還不夠充分,探究的還不夠深刻,例如在品讀語言的環節,由于時間關系只叫了兩名同學,對文本重要詞語的欣賞還不夠。

(2)對于所提的思考問題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充足,其實語文課堂中的冷場,沉默并不一定是壞事,至少有許多學生是在獨立思考,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使學生的思考不夠充分。

(3)教師的語言雖然較美,但是不夠精煉。真正的語文大家在課堂上語言看似信手拈來,隨意自然。其實字字句句都經得起推敲。另外教師的語速有時稍快,這些都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應加以注意。

    以上是我執教這節課的幾點思考,但這決不是全部,因為真正優秀的語文教師終身都在思考,北京四中的特級教師顧德希已將退休,但卻仍在反思和鉆研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可見,只有時刻反思自我,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高尚的名字。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我會一如既往的去努力更新觀念,不斷創新,積極反思,力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

丁夢

[《愛蓮說》課堂實錄 (北師大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愛蓮說》原文及欣賞

2.愛蓮說優秀教案

3.愛蓮說教學課件

4.《愛蓮說》教學課件

5.《愛蓮說》教師用的課件

6.愛蓮說課文教案

7.《愛蓮說》原文及翻譯

8.愛蓮說教學的課件

9.北師大六年級數學下冊課件

10.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中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