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銀
《共工怒觸不周山》一文選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這篇文章選自《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其原文如此: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子孫,他聰明敏慧,有智謀,他統治的地盤很大,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認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于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爭奪統治權斗爭。
關于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這一神話只能說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旨在激勵學生探索自然和開創新世界精神,謳歌古代先民偉大的探索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從這一點上講是很具啟發意義的。但今天把它選作課文用以教育千萬之學子,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思考。有文曰:課文的后半部分是“對共工英雄形象所表現的偉力的神話和謳歌”。
“我認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師。教學時學生如是說。
公共何許人也?為何怒觸不周之山?…….
共工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我和同學們做了以下的探討:
共工是誰?在文釋中也有定論: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后裔。關鍵在怒這一情緒是由何而發,文章始曰:“爭為帝”是也。其行為如何,“觸不周之山”耳。結果怎樣,“天柱折,地維絕”。那么,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有文章這樣評價道,“他敗得很壯烈,不愧為失敗的英雄。”何謂英雄?在今天看來,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斗,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稱之為英雄。從故事的起因來看是爭帝,很顯然共工與顓頊是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爭戰,為自己的權力而戰。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是不能稱之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戰敗而怒,進而觸不周山,說明其心胸狹窄,氣量小,沒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毅力與堅韌。也就是說共工沒有坦然面對失敗的勇氣。逞一時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擔當一個部落領袖的重任。豈能稱為英雄乎!
總之,我認為共工怒這一情緒和觸不周山這一行為也是今天教育之價值觀所不提倡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一味的把共工為爭帝失敗而怒觸不周山這樣的行為看做是英雄之舉的話,那么,學生有可能受其誤導,失敗就該發怒,發怒就得不計后果的去行事。這是一個多么可怕地情感趨向。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學習先民的那種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偉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強調共工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這與課文所選的宗旨就背道而馳了。
王富銀
[共工,英雄否?--對《共工怒觸不周山》一文情感價值觀教育的思考 教學反思(人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0.觸摸春天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