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鵬之徙于南冥》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發布時間:2016-4-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結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3.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學習重點:

(一)對比手法的運用。

(二)超乎尋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體的特點。

(四)浪漫主義的奇麗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藝術風格。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莊子及其作品

1、作者及作品

莊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復雜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對現實不滿,不與統治階級合作。相傳楚王曾經用千金聘禮請他為相,被他拒絕。

莊子的生平事跡流傳下來的不多,我們僅能從《史記》和《莊子》中了解一點零碎的東西。他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莊子》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文筆汪洋態肆,想象奇特豐富,氣勢波瀾壯闊。《莊子》共33篇、內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界認為是他人偽作。《莊子》善于虛構,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莊子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變化,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人勝。魯迅先生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也有人稱他的作品是'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2、莊子的主要思想

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于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史記》載:“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顰、望洋興嘆、鯤鵬展翅、不龜手之藥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 

3、 背景介紹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于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于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4、指名朗讀,集體正音正句。

鯤(kūn)鵬      摶(tuán)    齊諧(xié)       坳(ào)堂

遷徙(xǐ)       北冥(mínɡ) 夭閼(è)         沮(jǔ)喪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惡(wū)乎待哉

窮發(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決(xuè)起而飛      

數數(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5、"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課文結構

結構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

三、整體感知

《逍遙游》“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描述對象,應讀出不同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對比;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贊美,讀出對斥鴳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征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贊美之情,又要強調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贊美態度;對蜩與學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五、布置作業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寫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書設計

(大)(小)

鯤鵬海運水擊三千里野馬、塵埃以息相吹

持扶搖培風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積蜩學鳩(適莽蒼、百里、千里具糧各別)

皆“有所待”

第二課時

一、檢查。

1、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2、蜩與學鳩“槍榆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

明確;照樣講明它們也不逍遙,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這一段可分幾層?

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了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于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了解壽命長的。“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并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內容好像重復,其實不然。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后詳略各異,足以明之。前言鵬背幾千里,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云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數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復而非復也。”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復。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容相照應,并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總結: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里,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所占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三、課文探討

1、提問:題目《逍遙游》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眾多的比喻所描寫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饗鵬之大? 

明確:鯤之大,。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問:形體碩大無比的輥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里如何寫的? 

 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

《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問:這說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5、提問: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 

無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6、蜩學鳩是怎樣嘲笑大鵬的?作者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區之二蟲又何知!” 

7、提問:蜩與學鳩“槍榆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 

明確;照樣講明它們也不逍遙,都是不自由的。 

8、提問: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編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 

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9、根據本段中的“小”“大”觀點,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又是“小年”。鯤鵬是“大智”,蜩、學鳩、斥鴳等見識淺陋,只能算是“小智”。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里,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所占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10、提問:第三段作者提到的兩個人說明什么? 

明確:所提到的宋榮子、列子,同樣說明兩人也還未逍遙。 

11、提問: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是什么?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12、要求學生讀后回答: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來說明哲理,這個哲理是什么?

莊子散文有時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搬源泉,隨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遙游》中所表達的思想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是不滿現實的自我超腿的空虛。他企圖以此達到逃避現實、保存自己的目的。實際上這種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

啟示

我們青年人應該拋棄一切私心雜念,勇于面對生活,敢于挑戰生活,要去拼搏,去創造更好的明天。

總結 

1、通過對本節課內容回顧,歸納寫作方法,先破后立,從而明確莊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點。(由學生概括、歸納,最后再由教師明確。) 

2、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

布置作業 

熟背課文。 

做練習三。 

寫一篇短文,說說你對莊子《逍遙游》中“無所待”思想的認識。 

板書設計 

逍遙游 

板書

莊子 

1、世間萬物有所待:

有所待

(1)、鯤鵬 -------依賴巨風(六月息) 

(2)、野馬、塵埃     也有所待生物氣息

(3)、大舟、草芥     借水而行

(4)、蜩與學鳩 也有所待 地 

2、 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補充驗證前文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

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

但他與冥靈、大椿比,又是“小年”。

鯤鵬是“大智”,蜩、學鳩、斥鴳等見識淺陋,只能算是“小智”。 

3、真正的逍遙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

無所待(人世間)

(1)知、行、德、征(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四、鑒賞 

1.借用寓言說理。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板書

一到三節

對比大和小

鵬(大)                   

(巨大)形體    大                                            有所待

翅膀    寬

飛行    高,遠

力量    強

氣,塵(極小)                                               亦有所待

   以風吹息

世間萬物,幾乎皆有所待

四到六

對大和小的情感態度分別怎樣

蜩與學鳩,斥鴳                 笑其目光短淺,胸無大志        有所待

南宴,大椿,鯤,鵬              贊其志向遠大,勇猛有力       亦有所待

七段

寫動物,實是為寫人世

究間竟哪些人才是有所待

                           待

四種人              知,行,德,征

宋榮子              要樹立

列子                風

皆有所待

至人                無已

神人                無功

圣人                無名

 

請總結,怎樣才是真正的逍遙。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無已,無功,無名

 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請在文中劃出最能體現寓言中主人公許由思想觀點的句子。

參考譯文: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于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居于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覺心里不安,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實’所派生出來的次要東西,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啊!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開頭的兩個比喻很有道理,一個是比方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如日月的光明。另一個比方是說,人有功德,在這個社會世界,就像天上的大雨下來了。

“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一個人的名聲,只是實際行為的附屬品(即有了實際的功勞,名聲才有實質性的意義,言外之意說,如果少了事實上的功勞作為名聲的基礎,那么所謂的名就只是個沒有意義的虛名而已), (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帝位)我豈不就是個虛名嗎?

人生的境界各自不同,不管別人怎么樣才覺得了不起,我,只需要我現在的這個舒服的境界。

你為天下人當了幾十年的家,現在累了不想做了,許由說:“我呢,對不起,不會做飯當家,只會像神父、法師一樣念經誦佛,各有一行,所以‘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莊子通過本   則寓言,主要是想告訴我們“什么樣的人才能是具備最高境界的人呢?”--

重實而不重虛名的人

(這一寓言,主旨是“圣人無名”)肩吾問于連叔曰:“吾聞言于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為事!”

參考譯文:連叔聽后說:“是呀!對于瞎子沒法同他們欣賞花紋和色彩,對于聾子沒法同他們聆聽鐘鼓的樂聲。難道只是形骸上有聾與瞎嗎?智慧上也有聾和瞎啊!這話似乎就是說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功德,體現在能將萬事萬物融為一體,世人祈求天下大治,他們怎么會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當成回事!那樣的人呀,外物沒有什么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所留下的塵埃以及癟谷糠麩之類的廢物,也可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怎么會把忙著管理萬物當作己任呢!”

莊子通過本則寓言,主要是想告訴我們“什么樣的人才能是具備最高境界的人呢?”--

不求功,不居功而反有惠及蒼生的大功。

(這一寓言,主旨是“神人無功”)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裕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裕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參考譯文: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種子,我將它培植起來后,結出的果實有五石容積。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的堅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把它剖開做瓢也太大了,沒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因為它沒有什么用處而砸爛了它。”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善于調制不皸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有個游客聽說了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游客得到藥方,來游說吳王。正巧越國發難,吳王派他統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大敗越軍,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他。能使手不皸裂,藥方是同樣的,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積的大葫蘆,怎么不考慮用它來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莊子通過本則寓言,主要是想告訴我們

世界上的事物無所謂大小或好壞,關鍵看是什么人在用,同一樣東西,如果是那些智量大,見地境界高的人去用,那么它就會有無窮大的作用,相反,如果是那些,被自己已有的成見、知識、欲念、情感等隸屬于自己的東西所蔽塞和拘囿的世俗之人去使用,那么它將一無是處。因此

“什么樣的人才能是具備最高境界的人?”至人。無己就是不被自己已有的成見、知識、欲念、情感等隸屬于自己的東西所蔽塞和拘囿的高境界,大智量的人。

深化主旨:什么是真正的有用?

事物無論大小皆有用,但最好是無用,無用則無害,也無困苦,因而無用就是大用。

     

1想象豐富,多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創造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人們的聯想。

2用寓言說理,生動形象而又留有余味。

“寓真于誕,寓實于玄(深奧、玄妙),于此見

寓言之妙。”“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                     

                             

                             -《史記》

3構思奇特,帶有浪漫色彩。

 

涂尚志

[《鵬之徙于南冥》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

2.人教版高二語文下冊《雷雨》教案

3.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4.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5.《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6.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7.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8.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9.驚弓之鳥教案

10.高二語文《師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