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準確理解文言實詞;掌握判斷句、介詞結構后置、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細節和場面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采用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習的主動性,掌握歸納積累的學習方法,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在日常生活瑣事的記敘中所蘊含的濃濃親情,感受親情,理解作者對家道2.衰落的傷感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
●教學重點:
1.準確理解“當”“洞”“凡”“過”“竟”“比”“殆”等實詞,并歸納積累積累歸納“而”“之”“以”“于”等虛詞的義項。
2.積累及整理判斷句、狀語后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作者對家道衰落的傷感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深情。
●教學難點:
1.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課文思路,把握文章脈絡。
2.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作者在敘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氛圍。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學生自主學習法
3.講授法
●教具安排: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猜謎:衣錦還鄉(打一古代作家名)
答案:歸有光
二.作者簡介(以PPT課件展示)
歸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號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讀,9歲能文,20歲通讀五經和三史(《史記》《漢書》《后漢書》,加《三國志》稱“四史”),但考試不利,35歲才中舉,后8次考進士落第。
于是遷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講學20余年,學生頗多,稱之為“震川先生”。他直到60歲才中進士當縣令。
1506年 1歲)生于江蘇昆山;1510年 5歲)開始讀書;1513年 8歲)喪母;1528年 23歲)娶妻魏氏;1533年 28歲)喪妻;1540年 35歲)中舉人徙居嘉定讀書、講學
1565年 60歲)中進士任湖州府長興縣令;1568年 63歲)任順德府通判管糧運、水利
1570年 65歲)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車馬;1571年 66歲)病逝
三.釋題:
志,就是“記”的意思,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情感的一種文體。
軒,小屋,作者將自己的書齋題為“項脊軒”,有兩層含義:其一:書齋很小,如人的項脊之間。其二:歸有光的遠祖歸道隆曾在太倉涇居住,作者自號“項脊生”。把自己書齋命名為“項脊軒”,含有懷遠追宗之意。 也有這樣的解釋,歸有光從小就有遠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從項脊兩字字面理解,歸有光要成為家族頂天立地的脊梁。
四.聽課文錄音,注意字詞讀音。
五.檢查預習情況:給下列字詞注音
滲漉 兀坐 修葺 班駁 老嫗 姊妹 闔門 長號 偃仰 婢女
扃牖 呱呱而泣 門扉 象笏 先妣 冥然 垣墻 枇杷 姍姍
六.譯讀課文
1.齊讀課文第一段,完成學案上的練習
2.教師講解練習,著重分析:
詞類活用: 下 上 前 垣墻
判斷句: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省略句:使不上漏
狀語后置: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
七.合作探究:
1.自讀第1自然段,思考: 項脊軒修繕前后有什么不同?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小屋怎樣的感情?
教師提問、分析(學生回答,教師補充、總結,并以ppt展示答案)明確:
修葺前:小、破、漏、暗
修葺后:雖小不漏不暗、生氣勃勃、煥然一新
居于軒中自得其樂
2.思考:“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教師提問、分析。明確:①文眼:表明全文情感基調。②過渡:承上文“多可喜”,啟下文“亦多可悲”。)
八.小結
第一段通過寫項脊軒,記項脊軒內外的景物和修繕前后的不同,著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作者對項脊軒這種深摯的眷戀之情,是貫穿全篇的一條感情線索。這段寫喜悅的心情,恰與下文寫可悲的事相映照。
九.作業
1.預習第2至5段,歸納字詞含義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疏通大意,思考:本文寫了哪些“多可悲”之事?
2.完成《導學大課堂》本課“檢查我的基礎”部分練習。
陳丹萍
[粵教版《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粵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3.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10.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