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燦爛的日出,不一定有輝煌的日落,有鮮艷的花開,不一定有沉甸甸的碩果。但我愿作個癡人,明知是一團誘人的紅,卻要作飛蛾撲火,明知曇花一現,卻要將它澆灌成萬花叢中最美麗的一朵。
--題記
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作了十幾年的人師,雖深深知道自己在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未必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卻時時謹守一條不變的信條:用愛去守護孩子是我神圣的職責。尤其在近三年來的班主任工作中,更讓我體會到:師生間如果沒有心靈的火花--愛的碰撞,就不會創造出一個優秀的班級體。而師之愛首先表現在責任心上,在此,我僅僅談談我個人的一點體會 。
一 、超前思維,創新德育
21世紀的帷幕已經拉開,創新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在課改影響下,為適應新課程要求,德育更需創新。班主任是學校教育的終端工作者,他們是否有創新思維和理念將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狀態的優良。因此,班主任不僅要在德育內容上,而且要根據客觀實際更新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愉快的接受教育,從而得以情感的陶冶,理性的升華。進而促進學生在社會發展目標和諧一致的條件下,爭取個性的最佳發展。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教師對孩子們深深的愛的表現。
記得在初一開學的第一天,來自于不同村小的四十多名學生坐在了一起,望著這一張張面上幼稚而骨子里卻自有一套的小臉,我開始了自己花了幾天工夫自認為措辭還算精彩的那十來頁的“新生教育”演說,開始那十多分鐘他們還算給你面子,怯生生地望著你,可好景不長,那張張臉漸漸失去了好奇,失去了耐性,仿佛你“美麗”的音符對他們來說已成了高分貝的噪音,那一刻的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紙上談兵”該停止了。于是我靈機一動,針對班里幾個著怪裝,留怪發,斜挎時尚背包現象,陡轉了話題:“同學們,今天是大家互相認識的第一天,為了給別人一個好印象,大家一定都精心設計了自己的形象吧?那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別人心中的打分是多少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針對這樣一個實際的問題,學生們再感興趣不過了,之后他們按我的要求,以書面形式不指名地從著裝,發型,書包等美與丑來陳述自己的觀點。紙條收上后,我有針對性地讀了幾條關于留怪發,著怪裝等現象的。為了增加這些來自于同伴的教育的有效性,還故意改讀了幾條,這樣就呈現出多數人認為這樣不是真正美的效果。但也不乏有認為這樣很酷者,此時我便不失時機地表達我的觀點,讓他們在審美觀上有了更多的收獲。事實證明這種伙伴效應還挺有效,第二天,除了一名女生仍留怪發外,其余的幾個怪現象全都消失。而這位女生,我后來才發現確實是個逆反心特別強的,很難教育的對象。(后文再談)。
經歷了這次以后,在近三年的班主任教育工作中,我總是適時適地地運用“實例分析”,“討論式”,“啟發式”等交流方式,以增加教育本身的趣味性。
當然一個人如果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質,還僅僅是人生成功的基本保證。曾有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回答別人的驚異時說:“我的成功是歸功于幼兒園時養成的各種好習慣。”的確,好習慣的養成可以塑造人的性格,甚至可以造就他的人生輝煌。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是要放飛他們自己展翅翱翔的,所以使他們擁有良好的自我約束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在初一新班中,我開展了“人人看我,我看人人”的監督活動。以匿名形式檢舉出班中違紀最多的學生,介于初一學生定性差的原因,開始每周兩次,有時為了強化某個學生必要時針對他每天一次,初二時就有每周一次或不定時檢測,而如今初三,就根本用不著了。每次選出票數最多者后,要對他嚴處,讓他嘗到不守紀律的代價。這些違紀分子往往是“練就”了多年的“工夫”,沒有一點強制力是很難“改造”的。英國學者薩克雷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我想,若使他們收獲好習慣,教師必應有“所行”,有“所為”。所以如果遇到連續兩次被“選中”者,往往要“武力”解決。但這種“武力”決不等同于簡單懲罰,我每每是叫他們翹起屁股,象一位母親處置惹禍孩子那樣,拿著笤帚邊嘮叨生氣的原因邊拍打,使他們感受到師愛的獨特,那就是--恨鐵不成鋼呀!通過這種“行為”的“播種”,我班的學生基本做到了“靜音”上自習,養成了“我看我自己”的自覺學習的習慣。、
二 、親其師,信其道
有人說教師的著裝應樸素點,應培養學生艱苦樸素作風,而我不太贊同,試想我們的學生是新時代的學生,他們聚焦的是社會前沿,關注的是社會時尚,一個著裝略入時(但不過格)的老師,首先讓學生有了賞心悅目之感,有了愛你之情,這算不算是現代社會中“親其師”的途徑?他覺得你不“落伍”,你是與他同時代的“產物”,你的道理自然也是“真理”嘍,對他們的說教也就不再是“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當然與此同時也要告訴他們,不能跟老師學向父母要錢買時尚衣服,老師是有經濟收入的人,努力學習你會擁有這一天。這何嘗又不是一個小小的激勵呢?
誠然,外表的影響會有一定作用,但內在的人格魅力更不容忽視。
“謊言也美麗”這句哲理在我班唐吉明同學的教育過程中,我切實體會到了。該生素質不錯,成績卻不理想。那是初二的一個初冬的晚上七點鐘左右,其家長打電話尋問兒子下落,說是一直未回家,一無所知的我聽到這個消息后,心理也很驚慌,但還是故作沉著安撫了幾句,并答應家長聯系是否在同學家里。放下電話,連撥了十幾個電話也未有唐的音信兒,卻在其他同學那了解到最近常去網吧,于是我就在愛人的陪同下到附近的幾個網吧找了一圈,總算在一家網吧里找著了。那一瞬間,我從他的眼睛里看到了絲絲的恐慌,當時的他說什么也不肯跟我們走,再加上我夸大其辭的講述了他的父母尋子經過后,他就更泣不成聲…….一再求我替他保密,堅決會痛改惡習。此時我的腦海里不停地告訴自己:給孩子改過的機會吧,畢竟他還是個孩子!于是我讓他給父母打了電話,謊稱在同學家。在這個晚上,我雖然幫他對父母撒下了彌天大慌,(我想這是個善意的謊言吧!)然而卻成了他日后人生路上的導航者。如今他的成績由當初的班級十幾名到現在全校的十名左右,這成績的取得誰能說與那美麗的謊言不無關系呢?
三、 呵護那一點點光
前蘇聯著名學者伊斯馬里延科在《教育過程原理》中指出:“倘若對學生的缺點不能容忍,總是強調必須克服這些缺點,那么這種教育就會變成學生的一種折磨。”孩子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如果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管教和指導下,是不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留給學生自己反思自己的機會,留給他們自己教育自己的空間,不失為一種最高的技巧和形式。
前文提到的那個留怪發不改的女生叫劉佳鑫,她不但不改怪發現象,后來還發現她性格中的野性:衣服扣時常開幾個,衣領時常豎起來,愛和男生稱兄道弟,好沖動,對我的談話有著十二分的戒備心理,仿佛生怕挖走她的野性。對此我認定讓她一下子成為守規矩的人是不可能的,慢慢來吧。首先我不再提她任何弱點,只是每每看到衣扣或衣領有問題時,就順手給她整理好,并順口說:“這樣多好。”久而久之她對我有了親近感,慢慢地就聊到了她的發型,開始幾次她雖不反對我的意見,但還是僅修剪一點點,未見大的成效,我也不強迫,在逐漸改掉其他毛病,但每次談話總不忘表達我對她的期望:你是個很有責任心,有集體榮譽感,有威望的學生,如果發型等小毛病去掉了,畢是一個班長的料。在我的期待中,直到今天(初三)她真的走上了我為她設置的位置---班長,且工作起來極有方法,深得民心。
從這個學生的轉化過程中,讓我認識到了學生錯誤的改正需要教師耐心的等待,教師要把對學生的愛化作那“隨風潛入夜”的春雨,“細無聲”地滋潤他們的心靈。
既然我們明白學生的轉化需要時間,那么我們就應坦然地面對學生犯的錯誤,允許他們無意的犯錯,但這種允許并不是置之不理,你還得嚴肅處理。在我們學校實行量化考核過程中,我在班級頒布了一系列“班法”其中一條處置較重,那就是誰減分兩次就把他送到全校師生都經過的大廳亮相一次。出此下策無非是讓學生提高警惕性,本也無心要這樣做,可偏偏就有人觸犯這一條,怎么辦?處置吧,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不處置吧,以后還有誰聽我的呢?想辦法解決吧,我找出了班長,調查了詳情,得知該學生不是純心犯錯,于是我便順水推舟送了個人情給班長,讓她回話說是她求了情做了保證,老師才“赦免”他的,這樣既樹立了班干部的威信,又給了學生改錯的機會,同時借班長的嘴,告訴學生,老師是真舍不得處置他們的,只要他們身上有一點點光,老師都愿意呵護的。
是呀,作為一個教育者真的應該煉就一雙慧眼,讓教育智慧升華,努力去發現孩子身上“那一點點光”,相信總會有那一瞬間,一顆流星,一點流螢,在廣袤的夜空,成為最亮麗的風景,等待我們為人師者去感受每一個鮮活生命的獨一無二和與眾不同。
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離不開對孩子的愛,這是無容置疑的。但我也想提醒大家的是有時愛的太多也是一種傷害。
曾有一位善良的老人,為了讓鄰居的孩子們偷吃到她家院子里的梨,他總不趕走那些爬上枝頭的孩子,結果那些誘惑著的果子沒有一個能等到成熟就告慰了孩子們的饞勁,但終于出事了,有個孩子摔折了腿------成熟的果實是甜的,誘人的果實卻是澀的,在我們的工作中有沒有因“愛”給學生造成傷害?有沒有給學生留下了伸手偷摘欲望的機會?
不讓果實長成誘惑,這是教育者的一種責任,更是一種飛揚著的睿智的愛。
馬曉杰
[讓愛飛揚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美術教師隨筆
2.教師工作隨筆
3.歷史教師隨筆
4.音樂教師隨筆
5.教師數學隨筆
6.教師研修隨筆感言
7.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8.幸福工作教師隨筆
9.有關路過教師隨筆
10.教師隨筆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