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一、導入: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其雜文有“匕首”,“投槍”之喻。既然為插入反動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槍”,力量從何而來呢?
二、抽生讀課文,想一想力從何而來:
1.諷刺的力量:
①找出文章中的幾處“中國人”,分析內涵是否相同?
明確:一是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二是指全體中國人,三是自信的中國人。
②哪些人可稱是“中國的脊梁”? 為什么稱為“中國的脊梁”?他們在那里,為什么?
明確: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干,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造發明家,如畢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流血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一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因為他們是腳踏實地地為民族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在“地底下”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
③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梁”?
明確: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評價中國人應該去評價這部分人,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梁”,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
④“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前者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后者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
總結:總之,魯迅先生對民族敗類充滿憎恨和嘲諷,對民族的脊梁又充滿了崇敬和贊揚。因為愛憎分明,所以諷刺贊揚涇渭分明,充滿戰斗的力量,充滿鼓舞的力量。
2.邏輯的力量:
⑤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
⑥這種在證明“敵論”指謬誤時所采用的是哪種駁斥方法?說說這種方法的好處。
明確:歸謬法。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
⑦文章正面立論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證明的?你還能舉例嗎?
明確: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歷史的、現實的事例。舉例:“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于9月20日和22日連續發表宣言,提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戰斗號召。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發生三次規模很大的學生請愿運動。
⑧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
明確:“要論中國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庇凇肮_的文字”呼應,全文渾然一體。
總結:運用強有力的“歸謬法”駁論證,再正面立論駁論點;這樣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滿了無懈可擊的邏輯論證的力量,將“敵論”置于死地,將正確的觀點昭之于世。
3.語言的力量:
⑨試找一找充滿諷刺性戰斗性的語言
明確:“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狈略熳孕帕υ斐觥白云哿Α保骸爸袊爽F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苯衣侗举|,可謂入木三分。
⑩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氣不足!爸弧笔亲ゾ让静輹r的“執著”,“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們準確的寫出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性。
⑾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不過一面總是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的精神!昂喼薄北磉_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總結:語言尖酸潑辣,富于諷刺,富有戰斗力,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話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動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槍直射入反動派的胸膛……
四、小結:
本文以駁論證的方式逐層推進地批駁丁“九一八”事變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謬論。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投降本質,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廣大抗日軍民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文章語言犀利、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作者指出還是一種“自欺力”,揭露了蔣介石“堅決不抵抗”的賣國投降本質。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這一節課,我們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中國的脊梁”終于在1949年把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定格在歷史的大舞臺;“中國的脊梁”終于把中國人的自信從20世紀帶到了20世紀……2008年又將是中國的自信點!
相信自己。--有多少次揮汗如雨,傷痛會填滿記憶,只因為始終相信,去拼搏才能勝利?偸窃诠奈枳约,要成功就要努力,熱血在心中沸騰,巨人在東方升起。相信自己。哦,你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跡。相信自己哦,夢想在你手中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哦,你將超越極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哦。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
五、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諷刺的力量:愛憎分明
“投槍”“匕首”的力量源于: 邏輯的力量:歸謬法,破立結合
語言的力量:尖酸潑辣,句句中的
六、作業: 學習指導與同步練習
楊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