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縣劉佐鄉中學 李衛民
最近我閱讀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一書,書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詞,“問課” ,教學問課其實就是教師自己的反思,也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做出的行為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宋朱熹曾說過: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教學亦然,課貴有問,問則思、思則得、得則行。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問課”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教學反思方式。什么是問課呢?就是教師在上好課的基礎上,主動詢問學生、同行等對該課的課堂教學的感受與意見、建議。那么,怎樣的“問課”才是最好的呢?從開始讀這本書的第一天我就在探尋標準,但一直都沒找到一個最佳的答案,直到我讀到朱靜老師寫的“問課要問學生的課堂感受”和周安民老師寫的“問課,讓自己成為最受歡迎的老師”這兩篇心得體會后,頓時豁然開朗。是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不會無動于衷,冷若冰霜,而常常情動于衷,行乎于外。同樣,學生的學習也離不開情感,離不開愛心。要想課堂達到好的效果,教師必須多問問學生對課堂的感受。看到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非常欣賞朱靜老師說的“面帶微笑進課堂”和“課堂上學生慎用批評”的觀點。說實話,剛參加工作時,以前每節課的開始時,我喜歡面帶微笑去上課,希望和學生保持那種親切感,但上課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課堂紀律不好控制,震懾力不夠,于是我開始了所謂的“震懾力不夠”的改變,總結了一段時間,發現那樣的效果也不見的有多好。隨著教齡的增長,我知道了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不是憑簡單的一個微笑或一個嚴肅的表情就可以做好的。
現在,我還是喜歡在不斷豐富自己教學經驗的同時用微笑的表情走進課堂,對課堂上少些批評和抱怨,多一些鼓勵和理解。其實,我多少還是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與一名優秀老師是有差距的。因為有時候還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被學生不如意的表現所影響,有時會抱怨一下現在的學生怎么這樣不聽話?面對同樣的問題朱老師卻是這樣想的“人心是土地,感情是泉水” 多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言行舉止,使學生能“親其師信其道”,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獨裁者”,讓學生陽奉陰違、避而遠之。這樣每天生活在一個令人有所希望的環境中,又怎么能不高興呢?還有周老師所說的“問課,讓學生對老師刮目相看、贊嘆不已”觀點對我的觸動最大。當時看到這句話,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第二感覺是認同。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活,當擺出“師道尊嚴”嚴厲地去批評學生的時候,其實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反而,只是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一個充滿溫情的動作,一個微不足道的幫助,卻使他們更靠近我。想想當自己上完公開課后都是去找領導問課,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那才是學生貼近老師的途徑呀!
不斷地問課,就會讓教師更好地尊重學情,更好地關注學生。歸根結底,問課的初衷與最終目的是兩句話:問的都是你--學生--學的怎么樣?為的都是你--學生--能學的更好。當一個老師心中裝滿學生的時候,就不會因為教學活動的周而復始而忘記了每個四十分鐘都是學生生命的一個旅程,不會為追求課堂的唯美而忽略學生的感受,不會為個人的作秀而淡忘學生是個體,不會為課堂的表面而精彩而忽視了學生的習得效果。如果當問課這一細節成為我們老師的習慣,課堂必將會因為學生的發展而生動,因師生生命活力的煥發而精彩。”這是讀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的四、五兩章后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目標,實施新課程,教師就要轉變角色,樹立服務意識,努力發揮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課堂效果,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教師進行問課,就是要拓寬反饋和教學評價的渠道,就是要努力實施“功夫在課外”的教育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動合作的意愿,力爭在“有效”上再有新的突破!那么才能做到完善的“問課”呢?那就要明白以下幾點:
一、問課的對象
1.問自己。
“課前問”,即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多向自己發問,例如:“這節課的重難點是什么”、“怎樣才能上好這堂課?”、“還有沒有其他教學方法這堂課?”等等。
“課中問”,大家或許會有這樣的體會:課前經過精心準備設計了的程序,但課堂是變化的,隨時會發生不同的情況。所以,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意外發生的事情需靈活處理,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而突發的情況往往會激發教師產生智慧的火花,使課堂上的突發情況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抓住契機,靈活應變,會使課堂教學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課后問”,即教師對自己剛剛經歷的這節課作個簡單的回顧或小結,對自己問上一兩個問題,略作思考,在備課本上或是在教材上旁注幾句、只言片語記下頓悟和思索,畢竟當時可能沒有那么多的工夫去好好的記錄和整理。這樣,通過及時反省,著重反思課堂中出乎意料的創造性收獲和需要改進之處兩方面的問題,便于今后教學揚長避短。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問問自己,該節課的教學目標、預期教學效果的的已成與未成情況等。
2.問學生。
“課前問”,即在上該課之前,教師要先了解學情(例如了解學生對有關知識的了解程度等),這能使上課更加有的放矢。
“課中問”,即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根據該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問題,通過問題的提問以及學生的解答,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方便教師對學生做出相應的引導,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課后問”,即教師在課后要詢問學生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意見,包括學生的聽講情緒、學習的困惑、哪部分知識點掌握得較差(或較好)、希望教師怎樣教學等,這樣便于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雖然教師不可能在上課的時候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程度,但這種方式可以兼顧個體,使得教學多樣化,盡最大力量去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當然,對學生提出的意見,教師不能盲目適從,而是要注意引導,例如引導學生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等。
3.問同行。
“課前問”,在上課之前,請教同行對該課的重難點的把握、教學方法的應用、需要注意的問題等,或者拿出自己的教學設計請同行指教。這對新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提高特別有幫助。
“課后問”,當有同行、領導來聽課之后,教師應主動詢問同行、領導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的看法、意見、建議,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尋求一般的教學規律,廣納意見,取長補短,發揮好自身的優勢,改進教學工作,并取得長足進步。這些都要求教師要有謙虛的品德,使同行愿意提看法,讓大家坦誠交流,這樣的環境下提出的意見的含金量通常較高,教師要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二、問課的方式
通常用到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1.座談法。
也就是教師與問課對象(例如學生或者同行等)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展開對話,由于無法預設,反而能使雙方在比較輕松、隨意的自然環境下交流,除了可以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通常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課間閑聊時,不經意的一句:哪個知識點有疑問?我的講學速度怎么樣?學習累不累?希望在哪些地方再改進一些?等等。
2.問卷法。教師把想了解的內容設計成問卷進行問課。問課設計的內容一般比較全面、科學、合理,所以有利于全面了解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也能避開面對面交流而產生的一些障礙或尷尬局面(例如問課對象不好意思直說教師的缺點之類的),由于問卷的方法一般采用匿名的形式,這樣就能看到問課對象的真實想法,問卷設計者也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3.通信法。問課對象可以寫書面信件,也可以利用現代通訊設備進行交流,如電話、短信、電子郵件、QQ聊天等,來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發表意見。這種方法不受時空限制,同樣也有利于避免面對面交流時產生的尷尬,同時還能方便問課對象就臨時產生的教學問題發表看法,對教師改進教學工作很有幫助。
三、問課的意義
問課是對教師預先準備的教學設計的全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情況的檢查和反思,是對教與學的信息反饋以及師生互動的教學情況的思考,是進行教學反饋的很好的渠道,對提高教師素質和水平是一劑靈丹妙藥。通過問課,促使教師轉變角色,樹立服務意識,拓寬教學反饋和教學評價的渠道,努力實施“功夫在課外”的教育思想,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最終優化課堂教學。
歸根結底,問課的初衷與最終目的是兩句話:問的都是你――學生――學得怎么樣?為的都是你――學生――能學得更好。 “成功源于習慣,細節決定成敗”,如若問課這一細節成為我們老師的習慣,就有了源頭活水不斷滾滾來,使課堂走向以生為本,課堂將因學生的發展而生動,也將因師生生命活力的煥發而精彩。
讀了文章后我才認識到:教育上的問課,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于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總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從今以后我還要將繼續多試著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兩位名師那樣,不斷堅持去向學生問課,換來學生們最純真的笑容,贏得教育的廣闊天地。
附參考文獻: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 編著 宋運來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備課應著力改進的方面
------讀《怎樣教得精彩》有感
黃梅縣劉佐鄉中學 周和枝
我讀了方國才主編的《怎樣教得精彩》一書后,獲益匪淺,特別對于我們的語文備課改革感受頗多,再結合我校的語文備課改革實際,受到如下啟迪:
一、改進初中語文備課的必要性
1、初中語文的備課現狀
近幾年我發現:由于習慣于對教參的依賴、習慣于對課文不厭其煩的講解等原因,面對新課程課時少、內容新、篇目多及缺乏明確的配套練習等因素,教師“備課難”或“無法備課”的現象似乎已成為公認的話題和不爭的事實。大多數教師在備課時仍固守原來的套路,(當然我們不否認在傳統教學的備課方面有我們值得肯定的方面,如對教材的深入分析,對教學的精心設計等,這些方面需要我們保留)所備之課實質是教學參考書、各種教案集的翻版;獨立設計教案的人數很少;一般都從網上、以前備課上、同伴之間相互復印稍作修改而來;有些甚至沿用多年前的教案等。相當比例教師備課的重要目的是應付檢查而非教學之用。顯然新課程和“備課”這一行為之間存在嚴重脫節。因此,初中語文備課的改進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
2、傳統課程環境與新課程環境的區別
(下表引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用)解讀〉》
表現方向 傳統課程環境 新課程環境
教學重心 以傳授知識為重點 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
師生關系 教師中心 學生中心
發展關注 智力發展 多元發展
學習方式 獨立、接受 合作、探究
學習內容 教材為主 批判選擇教材、生活
學習背景 孤立、人工背景 仿真、現實生活背景
上表顯示,與傳統課程環境相比,新課程環境下課堂教學的突出變化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和“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由此我們已形成共識: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是新課程的合作者;不是教書匠而要成為不斷反思和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課程留給教師充足的創新空間,需要教師對課堂常規經驗和活動方式重新審視。由于備課直接為課堂教學的進程作準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以新的理念支撐整體設計,把促進學生發展作為備課的指針,并融入備課全過程。
二、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備課應著力改進的方面
(一)備課應改革備課內容
1、改變傳統的只備“閱讀”的做法,將“寫作”、“綜合性學習”、“課外名著導讀”、“口語交際”等納入備課范疇;改變傳統的只備“知識傳授”的做法,將“能力傳授”作為備課的主要環節;改變備課照搬照抄資料的做法,要突出“個人感悟”;改變傳統備課中只解讀文本的現象,重點做好“與文本對話”的工作。
2、將備課總體上一分為二:課本上的備課、筆記本上的備課。
3、對“閱讀教學”的備課,可將其分為“解讀文本”和“與文本對話”兩個部分。“解讀文本”包括文中涉及到的字、詞、句、標點、修辭等基礎知識的教與學,也包括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分析重點句、段的含義和作用,分析文章結構和寫作方法,把握文章中心及人物形象、情感等能力點的落實,這些內容可備在教材上。“與文本對話”是在讀者深入閱讀、研究教材后進行的,它是讀者對文本深刻內涵、作者寫作意圖、人物情感形象、文章寫作方法等內容的再認識,是個人的感悟、體驗、評價,也可稱得上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與文本對話”也包括對“人文性”的研究。這些內容應備在筆記本上。
4、教法、學法、能力點的講解與傳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的補充、作業設計、教后總結與反思應備在筆記本上。
5、對“能力傳授”環節的備課,要明確三點:①每一節課(每一篇文章)中的具體內容;②具體的訓練方法;③過程安排。
(二)備課應關注初中學生特點
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通過創設學習情境、開發實踐環節和拓寬學習渠道,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悟、建構并豐富學習經驗,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積極情感形成的統一”。初中學生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發的心理體驗。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考量有效性的一個向度。
心理學和教育學普遍認為,初中學生心理特點主要有:感知或觀察事物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確性和概括性都有所發展和加強,但還缺乏抽象性和概括性,初中生的注意往往和興趣聯系在一起;他們喜歡懷疑、爭論、不肯輕信和滿足于教師、家長和書本上的意見、結論;因此教師要積極鼓勵和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勇于創新,把抽象思維能力引向更高的階段。基于這些特點,教師在備課中必須要有以下“三備”:
1、備學情分析
教師在單元學習目標中應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所分析。在備課前應通過各種渠道充分了解所任教班級學生的情況,充分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學生的背景不同,起點也不相同,他們在發展方向、發展速率和最終發展程度上存在相當大的差別。也決定了他們理解問題的方式和深度上會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學生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學生可能會理解遲一些。因此要求教師關注個體差異,尊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尊重那些個性特別、學習成績較差的學困生和后進生,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使教學更有針對性,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2、備學法指導
新課程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初中階段屬于義務制教育階段,考試性質屬于學業考試,因此教師在備課中要牢記“教是為了不教”,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針對初中生“缺乏抽象性和概括性,注意力往往和興趣聯系在一起”, “喜歡懷疑、爭論、不肯輕信和滿足于教師、家長和書本上的意見、結論”的特點,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改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依據自己的體驗、感受與發現,主動地與文本、作者對話,與同學老師交流,逐步形成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3、備學生活動
傳統教學普遍教師存在著“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端,學生是接受的對象。新課程背景下備課時教師一定要由“教”為重心,轉移到以學生的“學”為重心;由傳授知識為重心,轉移到以培養能力為重心,因此備課中一定要注重學生活動,即考慮“為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每個環節中師生之間各自有哪些活動與互動?”等,從而將“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倡導“做”“想”“講”有機統一的學習過程,滿足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總之,應幫助學生設計那些有利于培養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讓更多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
(二)備課應有效處理現有教材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的“材料”性質決定了處理教材的極大靈活性,這是語文教學與別的學科教學的區別之一。初中學段的學生語言文字有了一定的基礎,對課文的理解和鑒賞由于基礎和能力上存在的差異,經常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因此要讓學生學有所得,每課確有收獲,需要教師對教材作有效處理。
1、明確教學目標
于漪老師在《歲月如歌》一文中講到“教學目標”時指出 “堅決改變多目標導致無目標的情況,不被教材牽著鼻子走。”從她幾十年的教學智慧中,我們更深深感受到“明確教學目標”對于備課的重要性。時下,初中語文的教材中比較多的是時文、美文、名著等,好多課文都是以往高中教材中的篇目。同一篇名作,可在初中教,也可在高中教,區別在教學目標不一樣。所以教學備課中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真正“一課一得”。
制定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現有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是低標準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要具體、切實可行、不千篇一律,不籠而統之。那么,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在全冊、單元中的地位,然后研讀教材,抓準文章的個性進行制定。一般來說,語文的教學目標通常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訓練要達到的目標,二是德育和美育方面熏陶的要求。教材與目標之間是緊緊依存的關系,教學目標主宰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服務于教學目標。教師要善于把握文章的個性,挖掘文本內涵,適時制定明確的目標。
我校兩位青年教師在針對基礎類似的兩個班的《風箏》一課教學中,分別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A教師:1、品味文章的語言,理解“我”復雜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2、學習魯迅先生反思自省的精神3、學會用質疑的方法分析文章的內涵;
B教師:1、學習通過神態和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的方法2、理解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3、學習作者嚴于自省,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
最終A教師的課獲得了成功。我想,關鍵的原因是備課中把握了文章的個性。因為《風箏》一課是魯迅的作品,它較之于《百草園》和《社戲》,思想上更有深度,對初二學生而言課文難點多,因此是一篇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發問精神的好文章。而且單元導讀中也指出“在閱讀中應指導學生聯系語境學習探究質疑的學習方法”,A教師顯然抓住了文本中的個性并加以利用,達到了教好的教學效果;而B教師卻沒有領會到這點,而錯失了一次培養質疑能力的學習機會。
可見,明確教學目標對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2、整合教材資源
教師教學是用教材,但不是教教材。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教師的教師資源的獲取帶來了新的便捷。教師可拓展教材的內容,引入相關的課程資源、信息,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教材、課程資源的價值,使教學生動豐滿更有滋有味有趣。同樣也應該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根據實際需要重新編排或更改,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以更好適應本地區、本學校乃至本班學生的特點,真正做到“用教材”。如初中階段教材安排中,有年級連續幾個單元都是文言文,教師在教學中考慮到不便學生記憶鞏固,在教學中調整單元安排;又如八年級(下)的第六單元的教學中,我區很多教師發現教材中的課文很難作為范文講解清楚,于是將單元中的三篇課文作為拓展閱讀,補充《談骨氣》等具有鮮明特點的議論文作為教學資源,創造性地改進了教材編排上的不足,給初學議論文的學生以更清楚的議論文文體的基礎知識的教學,達到了教為理想的效果。
實踐證明,教師備課時用好教材,找準教材的落實點,有效處理現有教材,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三)備課應精心設計和選擇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文積累(文化底蘊)、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和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語文作業設計要充分貫徹新課程理念,豐富內容,創新形式。
反思我們在語文作業設計上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是:一是作業形式單一,二是重視知識的識記,忽略了思維的訓練,重視它的工具性,忽略了其人文性,重書面,輕實踐;三是作業缺乏系統性,多數老師以課為單位設計作業,沒有長期的安排等。 因此我認為,既然作業是教材的補充與延伸,就應該精心設計和選擇。它需要教師根據學生、教學的需要現行建構,讓他發揮出最大的功效,使作業真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1、作業安排要遵循系統原則
較傳統課程相比,新課程在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和布置上缺乏序列性,因此有相當的教師作業安排很盲目。有較多學校將某課課練、單元檢測等作為學生作業主要來源。因此我們呼吁教師要進行有針對性地自行設計作業,而且要充分遵循系統原則,根據教學進程和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分階段安排語文作業。
教師可將初中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七年級)以“積累知識、開闊視野、積累生活素材”為主要目標,進一步拓寬知識面。第二階段(八年級)以“以讀促寫、整合信息、培養概括、分析及語言運用能力”為主要目標。第三階段(九年級)以“注重語言的綜合運用、閱讀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等主要目標。整個初中階段,作業安排上都注重讀寫貫穿始終,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
2、作業內容與形式要多樣化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話告訴我們只有學生喜歡你設計的作業,他才會高興地去做。作為教師就要清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最需要什么?包括內容和形式上的需求也都應準確的把握。教師設計作業時,在內容和形式上要不斷翻新,布置作業時注意與學生溝通讓他們悅納作業。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注重基礎記憶的,也可以聯系生活或借助想像的;可以是規范書面答題技巧的,也可以是口語交際的,甚至在必要時也可進行適度分層。另外作業內容要有開放性,形式要多樣化,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時作業的設計就可以是對課文的再加工,諸如:續寫、改寫、改編、表演、課本劇創作等……總之,教師要充分用足手中的“權力”,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努力讓學生在系統化、多形式的有效作業中逐步提高語文的素養。
于漪老師說:“備好課不等于就能上好課,更何況備課決不是課前作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具體準備,而是貫穿教學生涯全過程的學習、積累、反思、改進。”我想,“教師生命的閃光無過于在課堂上面對幾十雙充滿求知渴望的眼睛”,為了學生的成長,作為教師惟有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備課。但愿本人的一些淺見,能為推進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備課提供一點借鑒。
附參考資料:
《怎樣教的精彩》 主編 方國才
李衛民
[問課哪得優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有感(人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
6.讀開學第一課有感
8.聲樂課的教學計劃
9.班隊課的教學計劃
10.語文閱讀課的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