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感受仁者的溫度--《仁者愛人》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6-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浙江省寧海中學   楊明  315600

教學目標:1、理解積累:掌握病、伐、趨、微、其、經在文中的意思,重點掌握立、達、盍、諸的意義和用法。

          2、名句背誦:背誦1.6、5.26兩章。

          3、感受鑒賞:,鑒賞“愛人”的具體表現,感受孔子“仁者”的溫度。

          4、思考領悟:領會“仁”的具體思想內涵,正確認識孔子的仁愛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理解領會“仁”的豐富內涵,感受“仁者”的溫度。

2、 正確認識孔子的仁愛觀。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易中天問于丹: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心中,孔子是什么樣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康德曾說過: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這話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于丹的觀點,即孔子的理論是適合男女大眾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沒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溫度體現在哪里?在今天這個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們一起來學習《仁者愛人》,來感受孔子身上散發出的人性的溫度。(板書“仁者愛人”)

   二、說文解字,切入課題。

   1、解字:仁字在《論語》中共出現109次,有58個章節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學說甚至被稱為“仁學”。仁字從象形字演化而來,《說文》解釋為“仁,親也,從人,從二。”《禮記》鄭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PPT)

   仁字人旁加個二字,為什么不加一呢?一說明一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兩個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還要管好另外一個人。那就產生了相互關系,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助、怎樣相愛的問題。仁就是用以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使關系變得和諧的方法。你自己處好了,對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PPT)               --南懷瑾《論語別裁》

2、仁,就是愛別人,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東西,亦即講“仁”。俗話說:“智者可贊,而仁者則可敬也!”

  智者,是頭腦聰明,善于了解別人的人。與智者相比,仁者的內心是溫柔的,他不僅愛自己,更愛別人。仁者就像一位寬容慈祥的長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個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亦即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會想到讓別人有所樹立。自己想要實現理想,馬上也會想到幫助別人實現理想。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實現仁義最好的辦法。(PPT)         --于丹《論語心得》

3、小結:由此可見,仁的本質就是愛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關心人,愛護人,體貼人,以人為本。

三、整體感知,理解“仁”的具體表現,感受仁者的溫度。

1、公元前460多年的某一天,孔子在和弟子講學的時候,談到了人的志向,于是就有了一段著名的對話。請大家朗讀5.26 章。 (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5.26章)思考:品讀三人的對話,想一想他們分別有怎樣的人格特征?嘗試以因聲求氣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態。并思考師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不同?

明確:師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別。

子路是俠士,豪俠義氣,義膽忠腸,喜善好施,樂以助人,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強調在物質上的共享,以此體現出“愛人”之心,表現出對“仁”的追求。

顏淵是仁人,仁者之風,不自我夸耀,不施勞于人。像孔子所說:“其心三月不違仁。”是心中有仁而不違仁。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正是理想的大同社會,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屬,社會才會和諧穩定。由此看來,孔子的胸懷博大,境界更高。  

所以朱熹引用程頤的話:“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這是三人不同點。共同點則是均無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清劉寶捕《論語正義》說: 

竊謂子路重倫輕利,義者之事也。

顏子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夫子仁覆天下,教誠愛深,圣者之事也。      (PPT)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齡上的大眾,朋友則代表人際關系上的大眾,這三者不就是蕓蕓眾生的代表,以仁道來關懷信任他們,不正是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體貼、關愛、和同情之心嗎!這種情懷在以下哪些章節中同樣體現出來?(引導學生自主品讀10.17、7.9、15.42、9.10四章)

3、齊讀10。17章,你感受到怎樣的為人之道?(問人)

第六章中的“不問馬”的解讀:在《論語》里,馬不是普通的動物或牲畜,而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獻中提及的“六牲”,鄭玄注為:馬、牛、羊、豬、狗、雞。可見馬不是普通的動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獻中經常車、馬連言,說到馬就意味著有車,說到車也就包括著馬。例如《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乘肥馬,即乘肥壯之馬所拉的車。”

“馬是國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時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價值有逾于今日之轎車,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夠享受的。《禮記曲禮下》:“問士之富,以車數對。問庶人之富,數畜以對。”可見,車馬數量,還是衡量士財富的一個標準。許倬云《周人的生活》一書中認為:“車馬在西周,除了實用意義外,還有禮儀的意義。一個貴族能使用的車馬數量及其裝飾,都按等級而增減。一國一家能動員的兵車數字,反映的不僅是兵力強弱,也說明其掌握資源的大小。”因此,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國家來說,馬都不是普通的動物,而是財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再看《論語》中的車馬。《公冶長》第19則“崔子弒齊君,陳文字有馬十仯棄而違之。”不滿崔子的弒君行為,對于十伋德碚庋的巨額財產,陳文子棄之如敝履,毅然離開齊國。孔夫子對于他的行為贊為“清矣”。子路的“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理想也是子路重義輕財、豪爽個性的鮮明體現。至此,則不難理解程樹德《論語集釋》對此的注解:“不問者,世人多重財產,圣人獨否。”

(有這樣一個文化背景的介紹,學生對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個中介,一個基礎,學生認為這個文本中揭示出了孔子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礎上,來源于學生自己真切的認識。)

明確:馬廄失火,如果馬燒死或燒傷,孔子勢必只能徒行,有違禮制。而在馬廄失火的情況下,孔子僅僅只關心人,不理會貴重的馬。并且,孔子所問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馬廄里的馬夫和下人。孔子只問地位低下的奴隸,而不問時人所重的尊貴的馬,恰恰是更徹底更鮮明地體現了孔子輕財、博愛的偉大品格。

一個人的修養如何,體現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負責照管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當時情況下,一匹馬的價值非常高。馬棚失火,如果主人聽到之后,首先開口就問馬的情況,那是把財物放在第一位;首先開口就問是否傷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當然,人與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類,所以,在不能同時兼顧的情況下,理所當然應該先關心人的生命安全。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推己及人”的體現。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以人為本。

4、為什么孔子“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這體現了他怎樣的人文情懷?(禮喪)

明確:喪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飽食,此所謂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

不吃飽飯肯定不是禮的規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將心比心”,因為體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飽。

當然,我們今天沒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樣,去參加人家的喪禮就連飯都不吃飽。但是,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有沒有在人家的喪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傷于不顧呢?

5、全體女生齊讀15.42章,思考:為什么孔子對師冕說的話是不厭其煩,詳盡至極?(導盲)

明確:作為一個盲人,初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中,一定步履艱難。由階到席,一路走來,孔子親歷親為,逐一介紹,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做善事,而是換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礎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師之道就是孔子仁愛之心的具體表現。

6、有人評論孔子對待盲人樂師的敘述“說得極平實極淺易”,“活畫出一個相師儀節來了”(牛運震《論語隨筆》)。說說這一章是運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動可感的。如果這一章換成“孔子對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之類說法,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PPT)

明確:這一段主要用客觀敘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觀敘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心人、特別是關愛弱者的“仁愛”精神。不加評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含褒貶于客觀敘述之中的“春秋筆法”。如果改用其他,難以達到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齊讀9.10章,思考:面對這三類人,孔子為什么要“必作、必趨”?(尊禮)

明確:孔子看到有喪服的人,他要“作”、“趨”,是因為他的心情有了變化。就像7.9章說的那樣,有了惻隱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會特別嚴肅起來,是為了表達自己的關愛之心同情之意。

至于看到穿著禮服的人,也是因為別人在進行莊重的祭祀活動中,孔子應該也一樣要努力去感受一份莊重的氛圍。所以,將心比心也要表達他的嚴肅莊重的態度。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強者,都有同情關愛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也是一個盲人,雖然眼睛看不見,還是自己憑感覺縫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針線了,就坐在那里請求別的師兄弟幫忙。但其他人都在打坐入定,沒人理他。釋迦牟尼就自己下來幫他穿針引線,并親自幫他縫衣服。這個學生一聽聲音,才知道是佛主。他說:別人都不愿幫我,老師您怎么親自來幫我?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一個修行者,如果連自己身邊的殘疾者、窮苦人都不能出手相助的話,那么他的修行意義何在呢?

8、聆聽了佛家的故事,讓我們再來感受孔子的仁愛之心。孔子對人是以禮行之,那么對動物又是如何呢?請看7.27章。思考:孔子為什么不用“綱”取魚?不射棲息中的鳥?(愛物)

明確:這一章是記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對的是“焚林而獵、竭澤而漁”。

蔡元培先生寫過一副對聯是: 異竹不鋤當路筍, 伐薪教護戴巢枝。

民諺: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我們感受到的孔子,是一個親近自然萬物的圣人,一個心地善良的哲人,我們能充分感受到他對萬物生靈的仁愛之心。對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現代人對動物的兇殘捕殺,對自然界的肆意破壞,是值得正視和反省的。

想吃海鮮用釣竿去釣,別一網打盡;想吃野味,射飛鳥,別射殺入巢的歸鳥。在華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諸侯在狩獵的時候,也只能“三驅”,也就是三面包抄,給動物留一條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個動物不能殺。

四、學習了論語中的“仁”,請同學們說說現實生活中的“仁”?

國策中的“人本”思想:

全民義務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居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現實生活中的“仁”:抗擊暴風雪、 “5”抗震救災、“人文”奧運精神等事件,中國人用堅韌、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魂--仁

1、200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王選(中國二戰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

她用柔弱的肩頭擔負起歷史的使命,她用正義的利劍戳穿彌天的謊言,她用堅毅和執著還原歷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訴訟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滿身歷史創傷的老人。她不僅僅是在為日本細菌戰中的中國受害者討還公道,更是為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規則尋求支撐的力量,告訴世界該如何面對傷害,面對恥辱,面對謊言,面對罪惡,為人類如何繼承和延續歷史提供了注解。  

2、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叢飛”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筑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3、我被香港義工黃福榮的事跡而感動。一位普通的香港人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何謂仁義,何謂奉獻。他生前低調做人,低調行善。這位46歲的貨車司機人生最后的幾年全部奉獻給慈善事業。阿福不是因為玉樹發生了地震,玉樹吸引了公眾目光,而去做義工,他在地震前幾天就來到玉樹孤兒學校,為孩子們帶去錢物,正好碰上了地震。當時,阿福和另一名老師很幸運地逃了出來。但是,有3個孩子和3個老師沒有出來,阿福和其他人立即沖回去營救他們。在救援時,6.3級的余震突然發生,阿福不幸被掩埋。大家著急地刨,刨了兩個小時才把阿福刨出來。當時,他還有氣息,不停地問:孩子和老師怎么樣了?可是大約20分鐘后,他就沒有氣息了。(選自自己的博客文章)

斯人已去,仁道永恒!

結束語: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仁者愛人》,初步領會、感受了“仁者”的“愛人”情懷。捧讀經典,一位具有人文關懷的,君子之風的孔子似乎正和我們促膝談心。走近孔子,你會發現,你所面對的不是一個偶像,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只不過他有超人的智慧、勇氣,渾身散發著“仁者”的溫度。寒冬將到,愿我們在學習《論語》的旅途中,一直有這樣的溫度溫暖著我們。下一節課我們將一起探討仁的具體思想內涵及如何正確認識孔子的仁愛觀。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作業:學習感受了“仁者”的“愛人”情懷后,寫一篇讀后感。字數不少于500字。

第二課時

導入:上一節課我們領悟了圣人“愛人”的情懷,感受了仁者的溫度,這一節課我們來學習探究“仁”的思想內涵,并通過分析質疑,正確認識孔子的仁愛觀。

1、請同學們朗讀前四則,當堂背誦第一則。注意重點字詞。思考:這幾章告訴我們哪些“仁”的具體內涵?(學生自由朗讀背誦,邊讀邊思考。)

2、抽查背誦第一則(1.6章)  問:這一則講了什么?

明確:仁之本--孝悌   (《克己復禮》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思考:學習了這一章你有什么感悟?比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修身與學文哪個更重要?

明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道德品德的初始養成有重要的作用。修身重于學文,做人先于讀書。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德育放在首位。

3、4.15、5.12、6.30這三章包括仁的哪些內涵?(學生發言,教師引導歸納)

明確:仁之原則--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        (積極為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        (推己及人)  (PPT)

盡己之心以待人謂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謂之恕。忠恕是為人做事,對人對己的基本原則,所以一以貫之,無所不適。“忠”是自己想有所作為,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有所作為;“恕”是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非兩個問題,所以孔子說是“一”以貫之,而非“二”以貫之。 

總起來說,忠恕之道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己想這樣,也要想到人家也想這樣;自己不想這樣,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這樣。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仁的基本要求。 

                                                   -- 李澤厚

《圣經》教義:“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就要怎樣待人。”

4、思考:請同學們說一說,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如何盡力地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生思考,自由發表言論)

教師啟承:真正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難很難。5.12章子貢和孔子的對話就說明了這一點。

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別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點所謂“享受”,所謂“幸福”。                                   --南懷謹

套用李白《蜀道難》中的一句話:“恕”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但山東曲阜“新義胡同”的故事卻讓我們看到“恕”道的光輝。

古代曲阜有兩家人為了建房的地基而爭吵不休、僵持不下。東家派人向在京城做官的主人

求援。主人回復一封書信,寫著:“兩家相爭一堵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東家便讓了西家三尺,西家人見此也很感動,于是也自覺讓出三尺,

這樣就成了一條六尺的小路,這條小路就是后來的“新義胡同”

我們常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仇人多一堵墻。以“恕”道來要求自己,就給別人

多行了一份方便;你給世界一份寬和,也給了自己一份溫暖。

當然,一個人要是能做到“博施濟眾”,那就達到了圣人的境界。這一點連堯舜都感到為難。所以一般的人可以從小處著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去實踐“仁道”。就像6.30這章所講的“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5、請一位學生朗讀14.17章,注意重點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思考: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護天下一統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

討論:孔子的仁和禮  ( PPT)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小呀!”有人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住宅,家臣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人事機構龐大極不儉約,怎么談得上節儉 呢?”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儀嗎?”孔子回答說:“國君王宮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府邸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坫臺,管仲府邸中也設置坫臺。如果說管仲知禮儀,還有誰不知禮儀呢?”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明確:孔子否定管仲“知禮”,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也像國君一樣建“三歸”、“反坫dīàń”、“塞門”(國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來,是違背了“禮”的等級。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個“仁者”,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使華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來,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則為前提,即保證國家穩定、百姓安生,不能違背此原則。孔子肯定管仲的大節大信,忽略他的小節小信,說明孔子在仁的認知上能知權達變。孔子否認管仲知禮而肯定管仲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禮之間存在矛盾之處。

6、小結:孔子的仁愛觀

“仁者愛人”,即關心和愛護他人。這個“人”包括官員和百姓,富人和窮人,健全人和殘疾人等所有人。子夏具體化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孔子的仁愛觀是中國古代的人道理論。孔子的仁愛,不僅“愛人”,而且“愛物”,推廣到天地萬物。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孔子的仁愛主要是一種道德義務,強調的是人內在的道德自覺性,重在培養人的德行,它以身體力行為基本。實踐仁愛的途徑、做法是“忠恕”,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五、布置作業:談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處理人際關系、維護校園和諧上的作用。字數不少于500字。

 

楊明

[感受仁者的溫度--《仁者愛人》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孔子仁者愛人的論文

2.教學設計評語

3.高二開學第一課教學設計

4.《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5.賣油翁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松鼠日記教學設計

8.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9.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10.匆匆教學設計及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