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學情分析
《素芭》是人教版高中課標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是印度作家泰戈爾的小說代表作品。
泰戈爾把孟加拉中世紀著名的毗濕奴教派詩人瓊迪達斯的格言--“人,是最高的真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他的詩作、小說洋溢著濃厚的人道主義風格。同時由于作者的詩人身份,他的小說是典型的“詩化小說”,如教學用書中指出“具有內斂、含蓄、雋永的美感特征,所以也就具備了一種朦朧的神韻”。這樣一種意在言外的詩意美,和我們中國的詩歌的“象外之象”“題外之旨”的美學特征是一致的。我任教高二文科班,這個班的學生敏銳細膩,進入高二以來我們一直堅持每天5分鐘的古典詩歌鑒賞,學生對詩歌有一定的愛好。從預習交流中看出學生本能地喜歡這篇小說,但是說不出所以然來。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了解和分析。有了以下教學設想:
在學生對該小說的悲劇美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情節補白、揣摩人物心理等閱讀手段對小說深入體味,認識素芭的悲劇性形象,同時認識到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對一切美好性靈的哀婉嘆息。針對小說“詩化”特點,課堂創設多種朗讀情境,引導學生在涵詠中感受、享受小說語言中濃濃的詩意。在學生心有戚戚焉之際,教師可以拋出一首自己改寫小說片斷的詩作,鼓勵學生用詩歌的形式改寫小說。總之,本文教學旨在引導學生由情節、人物、語言之“象”,入于本文悲憫詩意的“環中”,以詩歌這種藝術形式表達閱讀體會領悟到的“象外之象”,變客觀式閱讀鑒賞為享受式、創造式閱讀,以自己獨特的表達形式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感悟。
教學設計
一、情節補白,感受人物凄涼命運,感受印度女性命運的哀歌
二、深味人物,從眼睛到靈魂,重點討論素芭的夢、素芭的成長。落實知識目標:理解小說中運用心理、幻覺等人物塑造手段。
三、 改寫小說片斷成詩歌,深味小說語言,深味文本的悲劇美。
整堂課要在緊緊圍繞小說人物鑒賞的同時,突出小說悲劇美的體味,同時又有濃郁的詩情,每個環節用一首詩歌過渡,以激發學生作業的創造激情和欲望。
預習作業:要求學生讀課文一次,課外查找泰戈爾的介紹以及收集摘錄他的詩作。
課時安排:一課時講授討論,半課時點評學生詩作
教學實錄1
師:齊讀小說最后一節,請同學想象素芭嫁人后的命運。
學生:素芭將會陷入悲慘的境地,“除了心靈的探索者,誰也不會去傾聽那無聲的哭泣!
也有學生表示困惑,當場在座位上就提了許多問題:為什么小說中的丈夫馬上可以再娶?為什么印度女性必須嫁人?明知是把女兒往火坑里推,素芭的父母還“躊躇滿志,因為他們終于保住了他們的種姓和美好的來世”?
教師拿起身邊的《泰戈爾短篇小說》介紹說,揭露印度落后的婚姻制度對女性的戕害是泰戈爾小說的一大主題。教師簡單介紹一下印度的種姓制度。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從這篇小說讀出、總結出以下幾點:一、當時印度童婚制盛行,十歲出頭的女孩子就得嫁人。二、女孩的地位很低,嫁人要破費家庭很多錢財,如小說第一章中的描寫。三、女孩如果不能出嫁將是父母的恥辱,甚至會被逐出種姓。從文中素芭父母的不同態度也可以感受到印度婚姻制度對女性的戕害,按常理應該母親更愛自己的女兒,但母親卻把她視為自己胚胎的污點,看做自己的奇恥大辱。
教師小結:幻燈展示泰戈爾《吉檀迦利》的一首詩歌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還沒有唱出。
每天我總在樂器上調理弦索。
時間還沒有到來,歌詞也未曾填好:
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素芭》可以看做泰戈爾為印度女性不幸命運唱的一首哀歌,泰戈爾為印度女性所唱的哀歌一直到死前還未結束,因為他有生之年沒能看到印度女性真正翻身做自己的主人。
(點評:一個情節補白,本意是理解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對小說的主題先有一感性認識,卻引出這樣多的問題。小說的背景的確是理解這篇小說的一個關鍵,教師在課堂上順勢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梳理小說的情節,細品小說的細節,教師還以泰戈爾小說集中的一些代表作來做例證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泰戈爾小說的興趣,有效地拓展了課堂,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課堂實際操作來看,這一處花了不少時間,但師生通過對文本的認真研讀討論總結,理解了小說的背景知識,為下文的創造性改寫奠定了一個良好的認知基礎。)
教學實錄2
討論素芭的人物形象
師:素芭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讀了這篇小說,浮現在你腦海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學生幾乎都說到小說塑造的女主人公迷人的大眼睛,這大眼睛里看出素芭豐富的內心世界。教師幻燈展示,
一雙又大又黑的眼睛,
任何時候都不需要翻譯
心靈自個會映照在這雙黑眸里
心靈的感觸在這黑眼睛的陰影里,
時而伸展,時而蜷縮
這雙黑眼睛時而炯炯有神,燃燒著;
時而灰心喪氣,熄滅了
時而猶同靜懸的落月,目不轉睛,不知凝視著什么
時而若同急疾的閃電,飛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
請學生朗讀品味
(點評:雖然課文中就有這段文字,教師這里用幻燈展示的目的就是用詩歌的形式排列來暗示學生,泰戈爾小說中的語言幾乎句句是詩,為詩歌改寫作業張本。)
生:啞女雖然無言,但她的內心世界反而較常人敏銳,因為不會說話,她只好和大自然還有動物對話。
師:這是通過環境描寫表現主人公,這段關于村莊的描寫于細膩中見出人物的心靈世界,大家來讀一讀。
師:無言的星空下無言的女孩,無言的女孩也有一位能說會道的朋友。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四章最后兩段,這里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生:這是心理描寫,素芭渴望自己有用。
師請生朗讀這一句:“哎喲!我真沒想到,我們的素會有這么大的本領!”要求讀出語氣,并由此探究素芭的人物形象。
生:我的夢想最絢爛,我的現實最暗淡。素芭越渴望越可以看出她在現實中得不到絲毫的承認。
師:對,這是對素芭的夢境的描述,夢是現實的反映,或是潛意識的流露,從素芭的夢境里我們可以看出她對友情的渴望,對自身價值證明的渴望。素芭正處在成長的節點上,她和在座的各位一樣,意識到了自我,有許許多多瑰麗的夢。老師寫了一首詩歌,描繪成長期間的素芭的內心世界,我給大家讀一讀。
素芭漸漸意識到自己
一天天地覺醒
仿佛大海澎湃著她的心靈
她瞥見自己
思考著自己
詢問著自己
但
只有月光,只有孤寂
籠罩著她
無邊無際
師:小說《簡愛》里簡說,你不要以為我丑就沒有靈魂。泰戈爾仿佛也在借素芭之口說,不要以為我啞就沒有靈魂?墒呛孟袼匕胖車娜苏娴陌阉匕趴醋鍪且晃粵]有靈魂的人物。
生:他們隨意的支配女孩的命運。
生:因為他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認為女孩嫁人是理所當然的。
生:這有點象我們學過的《祝福》禮教殺人,這是種姓和婚姻制度殺人。
教學實錄3
師:同學們知道泰戈爾是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獲獎的作品是詩集《吉檀迦利》。閱讀他的小說,我們也明顯可以感受到他的小說洋溢著濃濃的詩情。整篇小說籠罩著濃濃的悲劇詩情;結尾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片斷摘抄出來就是詩,老師剛才這首詩作也是小說中的片斷改寫而成。寫得不好,拋磚引玉,亟待同學們寫出優秀的作品來。同學們看看能不能用詩歌的形式來改寫這篇小說或其片斷。
學生很感興趣,不半天就交上了作業,有的學生還追著老師問,“老師你看了我寫的詩歌了嗎?”學生有的用近體詩的形式,有的化用泰戈爾的詩作。不管形式如何,學生的詩歌作品中無不顯示他們對泰翁筆下人物的理解與同情。有的優秀作品呈現出了學生對小說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附錄學生詩作一首:
無言書:一切都停止了,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沉默了,然后是大自然的語錄被打開了,扉頁寫著兩個字--無言。女孩坐在合歡樹下,小溪絮語著流淌著,村人喧嘩著忙碌著,船夫哼唱著低吟著,鳥兒鳴叫著啼唱著,甚至連樹葉也發出簌簌聲。大自然將它們匯集編寫,女孩則成為此書的閱覽者。然后是女孩的雙眼睜開了,她與大自然對視許久,依舊無言,無言。
無以倫比的美麗(高偉)--那難道是海市蜃樓嗎?……驚奇!世上沒有完全不可能的事,但沒有誕生在水晶宮的王朝,沒有神奇的魔術是遺憾!然而站在他面前,看著他,卻說不出,愛著他,他卻不知道,只道他是無與倫比的美麗。
(鄭雙雙)素芭如同中了箭的牡鹿一般,懷著令人憐憫的目光望著獵人,可是素芭哪里有那么強悍,她不過是一把無奈的雪花,落在帕勒達帕的炎夏,豆大的淚珠從她的大黑眼睛中掉落,讓她不可能說流淚是因為吹風。
課后反思
1.可見到的《素芭》教學案例大多是這樣處理:理清小說情節,分析小說的表現手法如畫眼睛,從小說的結尾談談小說的悲劇意味。這樣的處理我認為沒有體現出這篇小說的最大特點--“詩化”。這個單元的中心話題的是人物。同是寫人物,同是現實主義寫法,但托爾斯泰的寫法和泰戈爾的寫法就很不同。這里有作者的不同風格在起作用。而“初步分辨不同時代、流派和風格的小說特征,養成鑒賞及批評的能力”本就是小說鑒賞的基本教學目標之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鑒賞青春悸動的娜塔莎和哀傷詩意的素芭。感受不同文學形象帶來的不同美感。
2.小說濃郁的詩化風格給教學帶來很大的挑戰,如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中指出:“既然是詩就有可以解說出來的地方,也有不可以解說出來的地方。不可以解說出來的地方全賴讀者意會。在微妙的境界我們尤其不可拘虛繩墨!薄端匕拧方虒W難就難在其不可解說之處,情節、主題、人物、描寫手段都可以解說,但其意境深邃,情味雋永,余味無窮之妙,則只能意會難以言傳。本課例教師創設閱讀情境讓學生盡情涵詠文本,在理解小說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享受小說的詩意美,以泰翁的詩作,教師的詩作搭橋,引導學生以詩歌的形式改寫小說,以詩歌直接呈示文本閱讀中難以言說的風采韻度,滋味興趣之外的他致他旨和余致余旨。出語言之象,盡情入美感之“環中”。從實際操作效果來看,也算是一次學生感興趣的嘗試。
3.創造性解讀文本不難,但忌諱變成游戲文本、Q版文本,所說的創造性解讀應指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讀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過的獨特的感悟。從課后學生呈交的詩作來看,學生對《素芭》的閱讀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但這種個性化的理解是建立在對小說主人公形象以及小說整體美學氛圍的整體把握上的。這種創造性解讀是文本閱讀和詩歌創作的有效結合有效提升。從課堂操作來看,這種有價值的創造性閱讀結果和教師在課堂上的創設是有一定的關系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本身有許多未定點,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文本特點和教學目標慎選了以下兩個未定點,引導學生情節補白,有效理解人物和小說的悲劇內核;心靈補白,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些預設為學生以詩歌解讀文本奠定了很好的理解基礎,從而使學生的多元解讀變得多元有序。
追憶
[《素芭》教學案例(人教版選修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7.小學三年級開學第一課教學案例
9.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10.化學選修3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