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爾登湖》。
2、 能力目標:①品味文中含意豐富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②體會和學習文中寫景的技巧。
3、 情感目標: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理念和樸素的思想。 ②學習梭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點:①品味文中含意豐富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②體會和學習文中寫景的技巧。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理念和樸素的思想。
教 法:目標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學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 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田園詩人陶淵明有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園記》,作者筆下的桃花園,成了許多現代人向往的生活環境。無獨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國的詩人梭羅寫了一本題為《瓦爾登湖》的散文隨筆,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現在,就讓我們走出煩囂的都市,跟隨著梭羅走進瓦爾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 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亨利梭羅(1817--1862),美國的作家、詩人、哲學家,畢業于哈佛大學。他受愛默生思想的影響,選擇了積極的政治生活。1845年,28歲的他單身只影在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過了兩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爾登湖》是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
1845年7月4日,也就是約翰富蘭克林爵士(英國著名的北極探險家)帶領“陰陽界”號(Erebus)和“恐怖”號(Terror)從倫敦啟程,探索穿過北極直達美洲的航線一個半月以后,梭羅離開了馬薩諸塞州康科德城的家,前往瓦爾登湖,并在湖畔的樹林中住了下來,開始了隱居的生活。
當時梭羅不到28歲,從哈佛大學畢業后做過一段時間教師。那段教書生活稱不上如意,但卻鍛煉了他細致入微的觀察技巧。他沒多少錢,卻有很多朋友,其中對他幫助最大的人當數亦師亦友的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瓦爾登湖附近是愛默生擁有的私人土地,梭羅在這里用二手木材建起一座約14平方米的湖邊小屋,開始了他在湖畔林中的生活。
梭羅在湖邊生活了兩年兩個月零兩天,在這段時間里,他完成了獨立生活、也可以說是原始DIY(Do It Yourself的簡寫,意為凡事皆可自己動手的生活態度)的實驗: 遵循本性生活,確定什么是生活中真正必不可少的。他寫道:“身處發達的物質文明中卻經營一種原始的流放式生活,這么做也有許多收獲。”
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第一年,梭羅開墾了一公頃的廣闊土地,種土豆、玉米、豌豆還有蘿卜,種的最多的還是豆子,吃不掉的就拿去賣。與大多數人想象中的單調生活相反,梭羅常常進城,也經常邀請朋友到他的小屋中參觀做客,他甚至還舉辦過一次大型野餐會以倡導廢奴運動。但大多數時候他都伏案讀書,筆耕不輟。基于他兩周半的卡塔丁山(緬因州最高峰)之行以及他在隱居之前拒交人頭稅而被捕的經歷,梭羅寫了兩篇文章:《卡塔丁山》和《論公民的不服從》。他還寫下了《康科德和梅里馬克河上的一周》一書。
《瓦爾登湖》隨后出版,這本書記錄了梭羅返璞歸真、親近自然的生活,是美國所有必讀書籍推薦名錄上不可缺少的經典書目。但是在現今這個充斥著手機、網絡和電子游戲的時代,人們不禁質疑:梭羅的獨立生活實踐對現代人有什么樣的意義?
(三)《瓦爾登湖》中的深層含義及對現代人的啟示
《瓦爾登湖》的精髓是追求個人自由和自我解放,這是任何自由的起點 。
梭羅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社會批評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時代的弊端。指出人們自己正將生活變得越來越復雜,最終會導致生命的衰落。相對來講,原始社會的人類生活較之現代更加幸福和充實
如果一個人能滿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 更充實地地享受人生。而事實上是,人們終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所創造的 種種需求之中--而這種需求則是原本不需要的。梭羅認為,有一種人往往 陷入生活的誤區,這種人認為人生似乎就是追求物質文明。所以,這種人便奮不顧身地掙錢,忘乎所以地花錢,最終陷入物質享受的可怕羅網之中而不能自拔。
思考題:談談你讀瓦爾登湖的感受?
李琴
[《瓦爾登湖》(人教版高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瓦爾登湖經典語錄
10.關于瓦爾登湖的讀后感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