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一中 張含光
十一。孫 臏
孫臏,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于齊威王時期。
(一)人物事略
師從鬼谷子 孫臏,自幼聰慧。不幸幼年喪父,二哥孫虎因兵亂走失。孫臏立志拜師學藝,造福百姓。當時楚國有位學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藝高強,隱居鬼谷山中收徒傳藝,世人尊稱"鬼谷先生",孫臏于是學藝于鬼谷先生。與孫臏一起學藝的還有龐涓、蘇秦、張儀,被后人稱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 龐涓是其同學,孫臏勤奮好學,為人忠厚,與師兄弟們相處和善。而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賢妒能。龐涓比孫臏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將軍。他自認為才能不及孫臏,就悄悄派人召孫臏到他那里共事。等孫臏到了以后,龐涓設計陷害孫臏,削去了他的兩只膝蓋骨(古代稱為臏擯刑),想使孫臏的才能不得顯現于世。這是"孫臏"這一名字的由來。
逃魏奔齊 孫腔被削去了膝蓋骨后,成了殘疾人,并且是受人賤視的"刑徒"。有一天,他聽說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郡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會見了齊使,陳說自己的遭遇、行軍布陣的策略及政治主張。齊國的使臣大為感動,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車把他帶回齊國。
賽馬顯才 孫臏到齊國時,齊威王即位不久。齊國王公貴族常以賽馬為樂。有一次,孫臏去看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孫臏出主意說:"將軍先用下等馬和威王的上等馬賽,再用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田忌照做了,結果一負兩勝。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么辦法。田忌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召見孫臏,跟他談論兵法和治國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為師"。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趙國出兵攻占了衛國的漆和富丘,衛國原來就依附于魏國,當受到趙國的軍事壓力后,衛國屈服了。魏惠王為了奪回屬國,以龐涓為將率軍伐趙,兵圍邯鄲。次年,邯鄲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趙國便向齊國求救。齊國應趙國之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向田忌提出"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戰略。田忌依計而行,令一部輕兵乘虛直趨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龐涓大軍歸途必經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見齊軍逼進,急令龐涓回師自救。剛剛攻下邯鄲的龐淚聞大梁告急,急率疲憊之師回救。至桂陵時,遭到齊軍迎頭痛擊,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以身免。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2年,魏國發動對韓國的戰爭。韓國遂派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魏韓兩國幾經激戰,韓危魏疲之際,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臏依然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長驅魏境,兵鋒直逼大梁。魏國鑒于桂陵之戰的教訓,遂撤韓國之圍,調十萬大軍,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副,準備與齊軍進行一場戰咯性決戰。孫臏為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果斷引兵東撤。他命令軍隊進人魏境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龐涓行軍三日,特別高興地說:"我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人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就超過了半數啊!"于是放棄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孫臏估計他的行程,當晚可以趕到馬陵。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命令一萬名善于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邊,說:"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龐涓當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點火照樹干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互不接應。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成定局,就拔劍白刎,臨死說:"遂成豎子之名!"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
回歸田園、著書立說 齊宣王拜田忌為右丞相,孫臏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權貴大臣不斷向宣王進讒言,宣王起了疑心。孫臏知道后,即勸田忌一同棄官隱居。孫臏回到自己的老家,在這里寫成了《孫臏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戰略思想,這是一部享譽世間的兵家寶書。
(二)名家點評
(唐)周曇:曾嫌勝己害賢人,鉆火明知速自焚。斷足爾能行不足,逢君誰肯不酬君。(《孫擯》)
毛澤東: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韋辛夷:化友為敵,欺人人欺,妒嫉是這場戰爭(馬陵之戰)極具戲劇化的內涵所在。
(三)素材運用
話題1:磨難
材料加工:中國兵法是在天下傾覆、生靈涂炭中概括出來的學問,掌握中國兵法思想有兩個必由途徑:一是胸懷天下安危,躬身實踐,在實踐中舍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賭,在腥風血雨中闖蕩,獲得勝利者自然成為兵法大家:一是潛心兵法研究,身罹磨難,在磨難中體悟兵法思想,在書本上鉆研只能掌握中國兵法的皮毛,磨難才出真功夫,身罹磨難才能掌握中國兵法的精髓,在鉆研過程中身受磨難,在身受磨難中反復鉆研者自然成為兵法通家。舍此兩個途徑不能掌握中同兵法的精髓,從書本到書本只能掌握中國兵法的言辭,夸夸其談,無濟于事。孫臏就是在研究中國兵法的過程惟一一個躺在輜車上謀劃戰爭策略的大軍事家,這不能不讓曾經躺在擔架上謀劃中國革命戰略的毛澤東感慨贊嘆。(《攻魏救趙千古高手》節選)
話題2:理智與良知
材料加工:魯迅先生說:"革命的被殺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不革命的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于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并不當作什么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而己集?小雜感》)暴力在奪取人的生命的同時,也取消了人的終極價值。在權力的平臺上,人只是一個任人擺弄的物件。無論屠殺者尋找如何完美和貌似合理的借口,都難以直面無辜的生命。比寒光閃閃的屠刀更無情的,是可怕的惡的循環。
孫臏雖然沒有臏骨,但仇恨使他沖上戰場,兩塊臏骨,像兩顆種子,生出兩柄復仇利劍。一劍刺出桂陵之戰,殲敵兩萬,俘敵七萬。圍魏救趙,聲震天下。一劍刺出馬陵之戰,射死龐涓,殲敵三萬,俘敵五萬。減灶之計,千古流傳。可是,他把龐涓射死了,臏骨之痛就沒了?以殺止殺、以戰止戰只是魔鬼邏輯,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態勢中,人類的理智與良知化為烏有。身體的劫難并沒有換來心靈的白由,生命變成了復仇的工具。(《刺痛千年的麻木》節選)
話題3:轉化
材料加工:鞋的歷史,己相當久遠。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每一種鞋,都有自己的歷史沿革。皮靴是戰國時孫臏發明的。孫臏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然后縫成高皮靴。孫臏就穿著這種皮靴乘車指揮作戰,打敗龐涓。尖頭鞋發源于法國。據說,是一個伯爵為了掩飾他那雙畸形腳而做的。后來人們覺得它的式樣新鮮奇特,爭相仿效。高跟鞋源于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當時,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顯示他高貴的氣度,就吩咐手下人為他定制了一雙高跟鞋。此后法國貴族男女們紛紛仿效,并很快傳遍全國乃至歐洲大陸。這些發明怪鞋的人,發明之時,怎么也不會想到這些本來為掩蓋缺陷的作品會轉化為時髦的裝束。(《鞋的由來》節選)
話題4:妒忌
材料加工:寓言詩《鳥的評說》講的是: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說百靈聲音悅耳動機不純……總之,眾鳥都只會發現對方的缺點:即使是優點,也被認作了缺點。這則寓言詩想告訴人們這么一個道理:應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
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就難以有大作為。戰國時的魏將龐捐,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對孫臏才智過人由嫉妒進而心生惡念,使孫臏受了苦刑,而他自己最終也惡有惡報,兵敗身亡。三國時的周瑜,年少有為,前途無量,但氣量狹小,不是虛心學諸葛亮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優點,而是心生嫉妒,發出了“既生喻,何生亮”的哀嘆,最后憂憤而死。
龐涓、周瑜二人本來都可以更有作為,但因為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心生嫉妒,想擠掉對方,結果不但沒學到對方的優點,還斷送了前程,賠上了性命。這危害可謂大矣!(《寫作中樣例教學法的運用》節選)
話題5:變通
材料加工:孫臏歸齊以后,先隱居在齊將田忌幕下,在一次賽馬游戲中,他用“以盈去虛”的戰術,助田忌勝威王而嶄露頭角,得到齊威王的賞識和重用。田忌賽馬,誰都會稱贊孫臏的聰明。孫臏之所以聰明,這與他善于“變通”的思維分不開。在解決問題時,人們較多按常規去思考,為何不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側面去思考?這樣思維就具有了發散性。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聯系,因此,應有意識地培養、訓練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即從思維的獨創性、變通性、流暢性人手,逐漸養成我們多面向、多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善于“變通”的孫臏》節選)
話題6:低頭
材料加工:“該低頭時就低頭!”為什么暴風雨過后碗口粗的大樹會折斷,但纖細的竹子卻仍完好無損呢?因為風來則竹彎,風大則竹更彎,風有多大,竹有多彎。而風雨后,竹子仍舊那么直。是啊!竹子一彎風雨過,那人一低頭不必要的麻煩不也就過了嗎?孫臏一低頭,成為一代軍事家,否則他也只是黃泉路上一個孤魂野鬼罷了。 總之,做人要忠要義,但不要迂:要善要信,但不要任人欺:要有骨氣,但不可太固執:要會變通,但不可太圓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天空之外,你還可有一番作為!(《也說屈原》節選)
張含光
[2011年高中歷史人物素材(十一)(高三必修作文指導)]相關文章:
2.高三學習計劃指導
3.高中歷史優秀教案
4.
5.化學必修金屬課件
8.作文課指導教案
9.講人物的故事作文
10.講人物的故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