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 毛香菊 13957029337
【內容提要】
新課改繼“課程資源的整合”之后,將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提到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這是很及時的明智之舉。本論文從教材的共性和教師、學生的個性對確定課堂教學內容選擇影響方面做了一定的分析,由此決定專題的課堂教學篇目以及每篇課文的課堂教學內容。從中我們得到的啟發是:教材是提供教和學的共同載體,也是進行教和學以及科學評價教和學成效的依據之一,課堂教學則需要每個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潛能,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必須考慮到教材、教師、學生三個方面的因素。唯有如此,教學才能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關鍵詞】 課堂教學內容 確定 共性 個性 融合
新課程二期改革“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這一主題的提出為正在新課改行進路途中遇到問題而剛剛有點迷惑的我們指明了繼續前行的方向。課堂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體現,也是確定教學方式的根本,把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作為一個重要的問題來探討,是很有必要的。
確定課堂教學內容的原則和方法很多,具體到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師則會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一是從教材本身的角度考慮,必須挖掘出教材內所包含的新課程教學目標所要達到的共同性的一些東西。二是從教師和學生的不同個性角度考慮,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同時要將教學者和學習者個性的東西融合進入,形成有特色的課堂教學內容。根據以上兩條原則,我們備課組對“月事故鄉明”進行專題共同備課。我們先安排老師們自己初步備課,然后交流意見,通過討論確定本專題每一課共同的教學內容,最后老師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每篇課文的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
“月是故鄉明”專題由以思鄉為主題的五篇文章組合而成,分別是《想北平》《我心歸去》《鄉土情結》《前方》和《今生今世的證據》。
首先是確定要進行課堂教學的篇目。
新教材以人文主題編排專題,每個專題的文章在寫作手法上并沒有刻意的安排。五篇文章是否全部要通過課堂進行教學,也并沒有硬性的規定。在對五篇文章作了個人初次備課后,大家做了交流。對五篇文章課堂教學內容共同性的意見有:《想北平》深刻體會作者對故鄉北平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賞析“比較法”在文中的運用;《我心歸去》體會作者對故鄉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鄉土情結》要了解鄉土情結的由來、演變以及新時代賦予鄉土情結的新內涵,還要體會文中使用大量詩文所帶來的表達效果;《前方》需要了解“攝影散文”這一新興的文體,同時還需要理解文中關于人生的類似于“人生是一場苦旅”類的哲理性句子的含義;《今生今世的證據》重點在于解讀“今生今世的證據”的內容及其意義。
所交流的共同性內容顯示:有些篇目的教學目標和重點是重復的,可以作刪減。比如:《我心歸去》雖然還寫了許多故鄉的貧瘠、落后甚至臟亂,但主要也是寫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而且寫法上也用了比較法,和這《想北平》是重疊的;《我心歸去》中所包含的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在《鄉土情結》和《今生今世的證據》里也都有包含;《鄉土情結》中的與生俱來的思鄉情結在《前方》和《今生今世的證據》里也有極其鮮明的體現,所以,《我心歸去》與《鄉土情結》兩篇可以不通過課堂教學,而讓學生自學。
這樣,本專題教學的重點篇目就是《想北平》《前方》《今生今世的證據》。
下面,著重確定《想北平》《前方》《今生今世的證據》這幾篇文章課堂教學內容。我們的原則是教材的共性和師生的個性相結合,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整體素質。我們還是從兩個方面考慮:
一、 從教材本身的角度確定課堂教學內容。
“教材本是依據《課程標準》而編制的,從某種意義來說,它是《課程標準》內容的具體化,或者說是達成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要求的重要學習內容”。教材提供了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所用的公共材料,它應該包含新課程教學目標所要達到的共性的東西,如包括這一階段學生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必須培養的學生的語文素養等等東西。另外,在一個大的范圍內使用共同的教材,也便于考試評價。教材的共同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從文體的語言表現形式的特點著手。
文體不同,教學的重點自然有別。本專題雖然都是散文,但卻各具特色。《想北平》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抒情性散文,語言平易通俗,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穿插運用,還用了對比、反襯等手法。而《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它由攝影作品和散文構成,兼具攝影的視覺性和散文運用語言表達的自由性兩種審美特點,既有對攝影作品解讀、鑒賞,又有聯想和想象,同時穿插描寫、議論、抒情。文章從現象寫到對本質的揭示,議論性強,含義豐富。《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獨特的農村哲理散文,手法上敘述、議論的結合,有許多富有寓意的意象和富有深意的警句。三篇文章的這些重要內容,是它們文體特征不同的表現,這些,都是教學時不可遺漏的重點。
2、 從文本語言學習的價值及文本語言思維能力培養的角度著手。
幾篇散文的語言各具特色,可以嘗試通過對它們的賞析達到提高學生語言感受能力和語言思維能力的目的。《想北平》主要以賞析比較的手法的運用為重點,通過比較,作者將自己對北平深摯的愛得以淋漓盡致的表達。《前方》《今生今世的證據》兩文可以嘗試用比較法進行賞析。它們的相同點是,都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手法相結合的寫法,而且,它們都有許多極富哲理性的句子,這些使兩篇文章極其深刻的內涵獲得了巧妙的蘊含。本專題幾篇課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相似之處,卻又各不相同。比如在內容上第一板塊中的文章談的主要是人與故鄉的關系,包括故土、家、親情以及愛國之情等,第二板塊進行了拓展,家園不僅指故鄉,還指向精神的家園,心靈的皈依和棲息地。在寫法上也不盡相同,比如《想北平》極力寫故鄉的美,家鄉的好。而《我心歸去》卻寫了許多故鄉的貧瘠、落后甚至臟亂,《前方》卻從離家落筆,展開聯想,層層深入,對人生進行探討。這些都是從語言學習的價值角度考慮的,也都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點。
3、 從學生的語言素養、文化眼光的培養角度著手。
以所運用的教材的文本為依托,挖掘其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一般少補了對語言進行賞析。語言是語文課堂的靈魂,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什么語言值得人回味,那這堂課是失敗的。對語言的賞析不是只停留文采之美,還要品味它的思想之美、情感之美。所以,篩選文本中精彩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賞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對其文化底蘊的積淀必將起到作用。幾篇課文值得品味的哲理性句子很多,例如《前方》有很典型的三句:①“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②“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③“人的悲劇性實質”就是:人在流浪中念家;人無法還家;即使回了家也在無家的感覺之中。高一的學生對這三句話的理解處于一種似懂非懂的懵懂狀態,要指導學生結合文本、結合生活的體驗解讀,讓學生明白人生之旅是不停息之旅,是需要精神家園寄托的,否則就會成為精神的流浪兒。實踐證明:經過細致的品味解讀,學生就能對專題散文中的大部分哲理性的句子都能有較深刻的理解,文化素養獲得明顯的提高。
二、 從教學中教師及學生的個體差異的角度。
共性和個性在課堂教學中是一對相輔相成的孿生體,在確定課堂教學共同性內容的同時必須融合進一些個性的東西,形成有特色的課堂教學內容。這個特色包括學生的特別需求和教師的教學特色兩個方面的內容。教師的特色包括教師對文本的個性解讀、教師個體的語文素養特色等;學生的特色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實際情況等等。
1、 從切合學生的需要并足以達成語文課程目標著手。
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是語文教學的又一個重要目標。《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對鑒賞散文作品有濃厚的興趣,樂于拓寬文學欣賞的眼界,豐富自己的內心感情世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前方》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欣賞其語言方面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層次的要求。我校是一個建校百年的省級重點中學,在對語文素養的培養方面一直來有較高的要求,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前方》課堂教學內容不能缺少對學生進行兩種陶冶:一是文字上的美的熏陶,二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感染和文化品味的提升。《前方》新奇的立意、豐富的想象,優美、凝練、含蓄的行文,還有作者豐富深刻的對人類心靈漂泊和流浪感的關懷與悲憫,都給人留下極大的審美空間,課堂教學必須關注些內容。《今生今世的證據》告訴我們:家鄉、故土、往事是人們成長發展的生活軌跡,面對新的世界和發展,不能忘懷故土家鄉,不能割斷過去。其中“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就是對這種感悟的表達。高一的學生有很多是第一次離開故鄉來校求學,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來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對學生自身的人文情懷的培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
2、從教師個人所擁有的各具特色的教學資源著手。
教師個人特別擁有的生活及教學經驗積累可以對課堂內容的確定起到一定的補充性作用。比如組內小鄭老師的朗讀非常好,曾多次獲省市級朗讀比賽一、二等獎,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在指導學生朗讀方面多一點安排,結果很可能是:小鄭老師班里的學生朗讀能力要比其他班的學生的朗讀能力強。本人平時比較喜歡閱讀散文,經常讀一些名家的散文,對自己喜愛的部分作家能如數家珍,在散文寫作方面也有愛好,曾發表過幾十篇散文。所以,《想北平》《前方》《今生今世的證據》相關的作家的事跡也被定為課堂教學的內容的一個小塊,同時,在學生對文本產生共鳴并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的時候,我努力激發學生把感想寫出來,順其自然地進行一次抒寫真情實感的寫作訓練。這是其他老師不一定有的教學內容。
3、從所在地域的文化背景著手,適當添加適合課堂教學的文化資源
衢州是南孔圣地,儒學氛圍極為濃厚,可以用來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儒家文化的東西很多。比如市里或校內開展的儒學話劇的編寫和表演,儒學誦經班活動,《論語》課題辯論賽等等。將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結合進入課堂教學,無疑會大大增強課堂教學的張力和活力。比如,在《前方》這一課堂教學當中,可以將站立在校園廣場正中孔子凝視前方的銅像拍攝下來,以《凝視》或《前方》為標題,也讓學生寫一篇攝影散文,以達到訓練學生寫作想象力,同時讓學生更多一點地獲得儒學這種優秀文化的浸染,培養學生尚禮、仁愛的精神品格,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的形成。
課堂教學內容是實踐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什么樣的課堂教學內容是最佳的,不僅僅要看文本所能提供的實踐公共性的教學目標所需要的載體,還要看你確定的內容能否讓教師在創設有效學習活動的環境與氛圍上做得最有效,所以,只有將教材的共性和師生的個性巧妙地融合到課堂教學當中,只有當教學內容在課堂中能成為學生思維激活、神采飛揚、精神充電的源頭,而不是統一罐裝的車間、機械操練的作坊時,課堂教學才談得上有意義、有效益。愿我們的課堂因為我們的內容確定的準確而生動、精彩。
【參考文獻】:
毛蓉
[共性與個性的融合--月是故鄉明專題課堂教學內容確定的思路(蘇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生物課堂教學論文
2.小學課堂教學論文
3.課堂教學論文
10.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