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季節更替、生命演變,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每個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經歷、知識層面的種種不同,對不同的“物”,或者是對相同的“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的散文《草莓》,體會作者對時光、對生命的別樣的感悟。
2、作者簡介
伊瓦什凱維奇是哪個國家的作家?(波蘭)他是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寫有《肖邦故園》。
二、 初讀
1、 正音
2、 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同學們:通過我們之前的預習我們不難發現,本文寫了作者聯想到的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季節變化。二是,生命演變。
提問: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文章是以一個什么字來貫穿全文的?(變)
教師:對,文章是以一個變字來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那么作者是由什么聯想到季節更替,生命演變的?(一顆晚熟的草莓)
提問:好,我想請一位學生根據剛才的分析來說說文章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季節變化的?而哪幾個自然段是寫有關生命演變內容的?(1~~3)、(4~~6)
教師:很好,據此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的內容。
三、研讀
1、自由朗讀1-3自然段,然后說說作者發現草莓是在什么時候?(9月)
(1)、同學們時值9月,已經步入秋天,但在作者眼里,仍然是?(夏意正濃),那么,作者描寫了9月農村怎樣的景物?帶著這個問題齊讀第一自然段。
天氣:暖和 。 樹木:碧綠。 天空:湛藍 。 土地:玫瑰紅。(講解這個比喻句,課本中)
教師:作者選取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來表現景色的“夏意正濃”,以為還是6月,其實作者5月就來到鄉下了,但看到這些景物,認為“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
教師:作者說:“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 “基本上”說明是有變化的。請找出與“基本上”相符的句子:(“個別地方略見疏落、這兒或那兒有一片葉子顏色稍淡”)
但是,變化是怎么樣的?“并不起眼、不去仔細尋找便難以發現”,變化很細微、是漸進的,所以造成了不變的錯覺。
教師:同學們,天氣的暖和 , 樹木的碧綠,天空的湛藍 ,土地的玫瑰紅。人置身在這樣的景色中,心境是怎么樣的?在此段找出來(歡快)
(2)、此時此刻作者漫步在田野。在林間草地上意外地發現了一顆什么?
(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教師:這顆草莓味道如何?(香甜)這香甜把作者的思緒引向哪里?(6月)6月是草莓最盛的時光。(由草莓的香甜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請同學們看課文第三自然段。
(3)、齊讀本段并思考:本段寫了那兩個月的景色?(6月和9月)
教師:之前作者以為一切都沒有變,其實只不過是一種什么?(幻覺)草莓香甜的形象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是怎么不一般?(那時,樹木。。。。。。。。。就連空氣也不一樣。)因為那時送來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9月)那么作者在此寫了與第一段基本相同的農村景物,但有沒有變化呢?
景物 表現與心境 表現與心境
天氣: 暖和 異常溫暖
樹木: 綠 樹木: 頃刻會枯黃
天空: 藍 天空: 不久會變得灰慘慘
(相同) (意在表現“夏日正濃”和 (意在表現“秋的氣息”和“另
一番滋味“)
“歡快的心情”)
教師:6月和9月的景色是不同的,那是因為(時間的不同)從課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證的句子。“還有一會兒,還有一天,也許兩天……” 省略內容:1也許三天、也許再過幾天就會改變。(“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都有它獨特的色調”)變化是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變中隱藏著漸變;蛘呤÷詢热荩2也許馬上就會改變。(“頃刻之間、不久、只不過”) 漸變中孕育著突變。
教師:同學們由第1段和第3段描寫的是同一個時節的幾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這樣著墨是為了(表現的側重點不同,反應出來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作者這樣寫(一方面表現了季節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文中說:“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另一方面,從全文行文思路看,也是為了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課后思考練習二
2、小結
同學們:其實景物并沒發生變化,只是作者的感情發生了改變,心境不同,看待問題的結果也不一樣。在九月吃到六月里才有的草莓,那感受是不一樣的。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我舉個例說明: 對父母的態度 :
小時候:崇拜
現在:對于他們的某些做法有點不以為然
以后:理解
(我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讓學生明白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個道理,這個例子更貼近他們自身,更有利于理解,另一方面是趁機進行親情教育,讓學生能理解、體諒父母。) 好,下課!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回顧上堂課的內容:文章的第一部分,敘寫因季節更替而觸發的情思,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為后文的聯想作了鋪墊。
二、研讀
1、 齊讀4-6自然段,說說對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寫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2、提問: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現在是不是還處于人生的 青春階段?
(承上啟下的作用;作者已經過了青春期,但還很年輕,從第四段第一 句話和第五段第六句話可以看出來。)
教師:作者說:“還是妙齡十八”這是錯覺。由第1節中以為季節的“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 引發對人生的感悟:常以為自己還是妙齡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突變。
教師:在這段作者由時間流逝聯想到年華流逝,引起對人生的反思。面對時光的一去不返,作者持的是什么態度?(對生活的熱愛、積極向上)。請用文中的句子說明。(課文5自然段)
教師:同學們:作者由草莓想到季節的變化,由季節的變化想到人生的變化,由第1節中以為季節的“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 引發對人生的感悟:常以為自己還是妙齡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突變。由第3節中“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引發對人生的感悟: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一般、每一天時光都賦予了我們不同的色彩和形態”。
教師:作者借此來說明什么道理?
(時光的一去不復返。)
教師: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極感傷里?請從文中找出一些句子來說明。
例:
A、 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似水流年,徹底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朝霞變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 (時間)
B、 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
分析:剝奪指什么?增添又是指什么?(文中所畫)剝奪的是心性和容顏、愛好、思想和情感,激動不安、若明若暗、惴惴不安的青春思緒。
增添的是成熟的思慮、從容不迫的有節奏的生活、日益豐富的經驗、內心信仰和理性。
作者如何看待這種“剝奪與增添”?
1. 隨著時間流逝,我們會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美好品質,會有堅定的信仰、成熟的理性,更加睿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判斷的標準等。隨著歲月不斷沉淀成為我們的美好品質和特性。
2.(用文中的話來照應觀點:大凡成為我們的稟賦的東西都經得起各種變化和時間的考驗。變化是漸進的、細微的,美好的東西不斷沉淀了下來,經受住了考驗,我們自身更成熟了,更完善了。)這樣的成熟是美好的。
C、 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著我們去辦。
分析:意思說我們要進取,不要虛度年華。
D、 激動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歲月之后,到來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慮,是從容不迫的有節奏的生活,是日益豐富的經驗,是一座內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廈的落成。
分析:成年以后,信仰更加堅定,思想更加理性。
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種消極的感傷中,更多的是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表現了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
3、說說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同學們這段中 “六月草莓”指的是“青春歲月” 六月草莓象征蓬勃的青春時代,最珍貴、值得回味的,對過去生活的熱愛。文章中還寫到九月的草莓,九月的草莓指的是“成年期”, 象征一種日益成熟的人生,含在嘴里讓人越品嘗越有滋味。
此段作者將“六月草莓”與“妙齡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與人生的詩意的融合,給讀者以更遼闊的思維空間。(流年逝水,青春不再來,要珍惜我們的生命,熱愛我們的生活。)
二、總結全文
1、草莓--季節--人生何其相似。作者抓住三者的相似點,表達出對人生哲理的感悟,這就是聯想手法的運用。
(聯想思維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即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有所聯系,或相近,或相關,或相似等。在寫作中聯想手法的運用,可以使文章的內涵更為豐富、深遠。)
那么,同學們,既然生命的演進是大自然的規律,自然萬物與人生“變化”之理息息相通。除草莓之外,你還能在哪些自然萬物上體會到“變化”的哲理呢?
(水與月: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2、本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通過一顆草莓有感而發,層層深入,展開聯想;通過對六月和九月的細微差別,聯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達了對青春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感慨。通過學習本文,應該讓學生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勉勵他們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發憤學習,熱愛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板書中心:(課本第19頁)
楊思立
[草莓(語文版九年級必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語文版小學課件
5.語文版九年級語文上學期期中試題
10.語文版少年閏土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