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唐詩中的地位。
2、深入領會《春江花月夜》一詩所寓含的哲理。
3、理解和感受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遼闊博大和情感的深摯。
教學重點 《春江花月夜》一詩的結構;詩作的情感。
教學難點 《春江花月夜》一詩傳達出來永恒的情和理。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主題,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也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楓橋夜泊》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K軾《水調歌頭》
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人們稱“孤篇橫絕,竟成大家”,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簡介張若虛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他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三、研討詩作。
1、通讀全詩,思考P7第二題
明確:答案詳見教參P2。強調月是主體,春、江、花、夜都是月的陪襯。詩作從簡單里說就是寫了月下之景和月下之人。
2、學生默讀詩歌,找出集中寫月下之景部分。
明確: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
3、學生反復朗讀本段。
意在體會月下美景的遼闊與空靈。“江上月,照海明”多么闊大的境界。
4、面對如此美景,詩人設問并作答。思考答語“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體現的哲思,并結合《滕王閣》尾聯來闡述張若虛思想境界的博大。
明確:關鍵詞:人類永恒 自然美景(江月)永恒。
5、學生讀“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結束。概括明確這部分主要是寫人。思考:寫了哪些人?重點是誰?
明確:寫到了思婦和游子。思婦是重點。
6、反復朗讀這一部分,體會思婦濃烈的相思之情。
7、選擇賞析“可憐樓上月徘徊”一句。
明確:突出這里“月”的二重意義“月”“人”融合的意境,從而理解相思之情的柔美。
總結:《春江花月夜》一詩可以凝練地概括為寫景、寫人之際展現“永恒的江月美景、永恒的人類存在、永恒的相思之情”。
教后反思
張力
[《風神初振的初唐詩》第三課時(蘇教版高二必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風神初震的初唐詩教案教學設計
10.高二開學第一課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