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風格。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于鞏縣,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風格沉郁頓挫,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五百字》、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讀書游歷時期(712-746)35歲以前,讀書和壯游時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長安時期(746-755)35-44歲,代表作《兵車行》、《麗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結果,使他變成了憂國憂民的詩人,文風走向現實主義。
(3)陷賊與為官時期(756-759)45-48歲,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陳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別”等,創作達到了現實主義高峰。
(4)漂泊西南時期(759-770)49歲以后,漂泊十一年間,竟寫詩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長沙至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2.背景介紹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
3.解題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漢魏以后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教學過程】
1. 檢查預習:
小組交流討論所學過的杜甫詩歌。并比較李杜詩歌風格的不同。李詩豪放飄逸,杜詩歌沉郁頓挫;李詩浪漫,杜詩現實。
2. 整體感知:
聽錄音朗讀。同時思考:這首詩敘述了怎樣的事件?造成這個悲劇的根源是什么?(用詩中語句回答)。
組內交流回答。
3.配樂朗讀。讀出詩歌的場面與內中的感情。
4. 鑒賞分析。
戰爭帶給百姓的究竟是什么?(聯想想象解讀法。質疑解疑解讀法。)
第一層 慘別:
(1)探究“走相送”背后的情境。
(2)“塵埃不見咸陽橋”是怎樣的情景?
(3)“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表現了哪些內容?
第二層 戍邊:戰爭帶給戍邊士兵的是什么?
(1)朗讀這一層。
(2)討論思考。
(3)交流回答。戰爭帶給戍卒的是老死沙場、流血成海。(板書)
注:武皇”漢武帝,這里指唐玄宗。漢武帝曾發動對匈奴戰爭,開拓疆土,曾對東北方和南方用兵;唐玄宗此時亦是在拓邊。
這是統治階級窮兵黷武帶給士兵的痛苦,士兵像雞狗一樣被驅趕到戰場上,生命廉價得不如一只狗。這是戰爭帶給士兵的災難;那么,它帶給后方家屬的是什么?
第三層 家園
(1)這一層寫法與上一層不同,上一層是點,寫士兵的個體,這一層是面,寫中原所有的百姓。悲劇的普遍性。
(2)“千村萬落生荊杞”,田園荒蕪,想象一下,原因有哪些?交流討論。
男丁被抓走,家中只剩老弱病殘;縣官催租,家中無糧食,老人孩子餓死的餓死病死的病死凍死的凍死,要飯的要飯,無人照管……家中支柱在為君王賣命,而這些家屬們卻貧病交加。這是戰爭帶給百姓的第二重悲劇。然而令人發指的不僅僅是這些。
第四層 催租
(1) 請你用一個成語或俗語形容一下縣官“催租”這一行為對于百姓來說是怎樣的災難?
雪上加霜 傷口上撒鹽,火上澆油。
(2) 租稅從何出?這個問句沒有回答,卻引人深思,請你聯想一下,回答出租稅從何處?
討論:高利貸,惡性循環;賣兒賣女;棄家逃荒;拼死抵抗,被關進衙門。總之,是求生不能求死無門。
(3) 這是第三重悲劇,第三重災難。而百姓是怎樣對待這些強加的災難的?
敢怒不敢言。(有一天要爆發。)
第五層 反常
(1)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小農社會,男人是家里的頂梁柱,是要養老送終的。這時反而不想生男,為什么?
不敢生男孩,生了長大就是送死,既不能頂梁也不能養老送終,甚至白發人送黑發人,要承受巨大的痛楚。這反常心理是戰爭帶給百姓的創傷的折射。
第六層 鬼哭
(1) 這樣的結尾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交流:使全文彌漫上更濃重的悲劇色彩;表達對戰爭的控訴,對百姓的同情;與開頭呼應,在哭聲中開始在哭聲里結束。人哭鬼哭,警醒統治者不得人心應當立刻結束這種不人道的行為。
5.拓寬。
《石壕吏》中亦有對百姓疾苦的記錄對國家命運的憂患。齊讀《石壕吏》。
寫一寫:戰爭啊,你帶來的是什么?
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來抓人。老翁越墻逃走,老婦走出來查看情況。 差役吼叫得多么兇狠啊!老婦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鄴城服役。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最近剛剛戰死。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完了!我家里再也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改嫁,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婦我雖然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打仗,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好像聽到低微斷續的哭聲。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個人告別。
隴 西 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芊芊
[《兵車行》(蘇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0.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