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設計者:張含光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2、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難點:在朗讀分析中體會課文充沛的氣勢和酣暢的文氣。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疏通課文,積累掌握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學過程:
一、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課前已經布置學生預習,可以抽學生讀一讀課文,聽一聽他們對重點詞語讀音的掌握,聽一聽學生斷句的對錯以及情感的把握。
二、 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
三、 學生自主達標。
要求:結合注釋、文言文學習詞典,疏通文意,抓住重點實虛詞、文言句式、關鍵句子,深入理解,全面分析。
四、 達標檢測。
1、結合練習冊“基礎自主落實”,自主檢測學習情況。
要求:自我檢測,將練習冊各知識點羅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說準,然后對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無偏差。也可以同桌結對,一問一答。
2、疑難交流。
就自己學習、檢測的情況質疑,師生共同交流明確。
3、完成練習冊“基礎鞏固”部分。
五、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進一步明確實虛詞意義用法,進一步掌握文言句式。
2、思考:本文給我們什么啟示?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2、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 課前診斷。
課文中有幾句話,很有啟發性哲理性,你能找出來并說說它們的意思嗎?
二、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
(一)、順著課前診斷題的思路,讓學生全面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1、讓學生找出這三句話,并結合課文的寫作意圖談談其深刻含義以及對我們人生的啟示。
教師啟發引導: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給李存勖編個履歷表,概括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經歷:
①23歲時,“接受三矢,繼父遺志”指導學生讀文:“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②27歲時,“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③38歲時,“涵梁君臣之首”然后“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④41歲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指導學生讀文:“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從莊宗李存勖的履歷表上,讓學生自己引導出:
莊宗滅敵立國,用了15年時間,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
提問學生這一盛一衰的原因出在哪里呢?從而相信學生自會導出:“人事”的變化,即:勵精圖治與驕奢的變化,憂勞與逸豫的變化。從而讓學生記。骸皾M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并通過盛衰不同的情境中,“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數十伶人困之”的比較,讓學生推導出結論:“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練習冊“情感圖釋”的那段文字。
(二)、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自讀要點(學生討論)。
1、找出論點。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無命,豈非人事哉!”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半m曰……豈非……”是反詰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
2、找出論據。
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轉敗、由盛轉衰的事實。
3、文章如何通過正反論證突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在敘事中融人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倉惶出逃、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證明了 “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最終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證了開頭的論點,加強了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教師小結:全文以“盛”“衰”二字為中心,先以反問指出國家盛衰與人事有關,而后對莊宗用兵報父仇作了肯定敘述。第三段就盛衰對比提出設問,最后得出結論,亦即全文的中心論點,末段再次將盛衰對比,進而指出莊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義。
邊總結邊板書:
勝衰之理 豈非人事
(莊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讎已滅
意氣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難
成敗皆人
謙受益 滿招損
歷史教訓: “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三、拓展延伸。
比較《六國論》和《伶官傳序》兩片文章的異同點。
在結構形式上,兩文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歐文開篇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二、三兩段詳述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事例,評述莊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接著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兩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最后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王朝。
在論證方法上,兩文均采用了事例論證、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歐文以莊宗得天和失天下的史實作為論據,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對莊宗由“憂勞”到“逸豫”,以致由“盛”而“衰”的足跡揭示得十分清楚。蘇文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諸侯國皆“因賂者喪”的史實從正面加以論證。歐文的論點“盛衰之理,由于人事”本身就是一個既正反對立又合二為一的命題。全文以“盛衰”二字貫穿始終,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蘇文將“賂者”與“不賂者”滅亡的先后作對比,證明中心論點。同時,兩文引證法運用得非常恰當:歐文引用《尚書》“滿招損,謙受益”來回答上文提出的兩個設問,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蘇文引用《史記》和《戰國策》中“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的話來形象地說明賂秦的危害。
兩文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寫作意圖、素材選取和語言風格上。
蘇文的目的是通過六國滅亡的事實,諷諫北宋王朝不要一味賄賂以求茍安,而要奮起御侮,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道。歐文的目的是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蘇文選取的是戰國六國因賂秦國,最終導致滅亡的事實。歐文選取的是后唐莊宗李存勖奪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事實。
在語言風格上,歐文為了突出“憂勞”和“逸豫”的對比,很注意使用對稱的詞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難”和“易”、“成”和“敗”、“興”和“亡”等,這些對稱的詞,散見于全篇。再從句子上看,更有駢散結合的特點。歐陽修原則是反對駢文的;但他沒有陷入形而上學,而是很善于以駢入散、以散破駢,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現力。另外該文還多用反問句和感嘆句,使文章氣勢旺盛,給讀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間。一些格言式的對稱語句,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人深省。蘇文沒有佶屈聱牙的措辭,也不堆砌辭藻,而用平實的語言和生動的敘說,深入地說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
四、達標檢測。
當堂完成練習冊“課內閱讀”。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練習冊。
2、預習《石鐘山記》。
教學反思
張含光
[《伶官傳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2.伶官傳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