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詞匯,了解文言句式,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探討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這一形象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探討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這一形象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朗讀法 講解法 討論分析法
教學時數:第2學時
教學流程:
一、 檢查預習情況,掌握重點詞語與句式
翻譯下面四個句子
1、 管仲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其為不肖,知其不遭時也。
2、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3、 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4、 豈管仲之謂乎?
二、 再讀文章,思考并討論:
1、管仲作為一國之相,取得了哪些政績?(篩選信息)
2、討論:管仲任政相齊取得政績的原因有哪些?(學生討論)
3、從哪些方面來寫“管鮑之交”的?你認為管仲是怎樣的人?
4、鮑叔牙是怎樣認為的?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5、管仲這樣的人才對我們有什么現實意義?
三、 探究
清代李晚芳《讀史管見》中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贖,交游莫救,故作此二傳,寄意獨深,使當時有知管仲之鮑子知之,或可勸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贖。多鮑叔之知人,與執鞭所欣慕,皆情見乎辭矣。”司馬遷為何要為管仲列傳?從中可以窺探到司馬遷怎樣的感情?
練習:
1、解釋加點的詞語:
①嘗與鮑叔賈 ②鮑叔不以我為怯 ③故其稱曰
④下令如流水之原 ⑤知與之為取 ⑥管仲因而伐楚
⑦孔子小之 ⑧匡救其惡
2、與例句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例: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A 所識窮乏者德我歟
B 而心目耳力俱窮
C 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D 窮兇極惡
3、與“三仕三見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 管仲囚焉
B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C 子孫世祿于齊
D 吾幽囚受辱
4、與“知我不羞小節”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B 吾從而師之
C 鮑叔終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5、對“召忽死之”翻譯正確一項是:( )
A、 召忽死在這件事上
B、 召忽為公子糾而死
C、 召忽因公子糾失敗而自殺
D、 召忽因公子糾失敗而被殺身死
6、聯系全文來看,對管仲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司馬遷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論其著書,而言其軼事,寫鮑叔對他的諒解其實是借鮑叔牙來突出管仲的賢才。
B、司馬遷記敘管仲軼事,贊揚了他的才干和功績,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為管仲不勉勵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稱霸。
D、管仲作為齊國的名相,順民意,精于謀略,善于因勢利導為政,政績顯赫;但作者認為管仲是一個不識時務之人,他應該幫助齊桓公實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補注:
“桓公實怒”二句:是說少姬(即蔡姬)曾蕩舟戲弄桓公,制止不聽,因怒,遣送回國。蔡君將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左傳僖公三年》(伐蔡在“僖公四年”)。
“管仲”二句:《左傳僖公四年》載:齊桓公伐楚,使管仲責之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過濾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責楚包茅不入貢于周室,這是齊伐楚的借口。事又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桓公實北征”兩句: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齊,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燕莊公送桓公進入齊境。桓公說:“非天子,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于燕。”于是分溝割燕君所至之地與燕,并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納貢于周。召公,是燕國的始祖,周成王時為三公,“治西方,甚得兆民和。”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于柯之會”四句:齊桓公五年(前681),伐魯,魯將曹沫三戰三敗,魯莊公請獻遂邑求和,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將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壇上,威脅桓公歸還“魯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應,繼而“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這時,管仲勸桓公不要圖一時“小快”而“棄信”于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盡“與曹沫三敗所亡地于魯”。“諸候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曉風
[《管仲列傳》學案(蘇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管仲列傳教案
2.
3.管仲隰朋閱讀答案
6.管仲相齊閱讀答案
10.化學選修3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