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詩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法。 2、體味詩人對自由的熱烈向往與積極奮進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大海的象征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緒。 3、把握本詩的感情線索,理清結構層次。 難點: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 教學工具:多媒體設計教學時數:2課時。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我國是詩的國度,當我們徜徉在唐詩宋詞優美的詩境中時,也不妨調轉藝術的輕舟,揚起思維的雙漿,駛向外國詩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領略到另一番藝術的優美風光。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寫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詩--《致大海》。 二、解題 《致大海》寫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詩而引起沙皇的驚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熱愛自由,不愿阿諛逢迎敖德薩總督,于1824年又革職遣送回鄉(第二次流放)。臨別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巖石,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不禁思緒起伏,寫下了這首詩篇。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詩歌具有跳躍性,學生初讀這首詩時,一時難以把握結構思路,可設計下面兩個問題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去領悟思考,從而把握詩歌的思路。(1)詩人面對洶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關的詩句畫出來。 學生邊輕松誦讀邊圈點思考,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明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傷痛苦(1~7節);緬懷英雄拿破侖和偉大的詩人拜倫(8~13節);永久懷念大海(14~15節)。(2)以上內容是通過什么線索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明確:詩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為線索來組織這些材料。 2、具體研習 (1)詩人為什么如此熱愛大海?大海有沒有象征意義? 明確:因為大海有廣闊的胸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更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詩歌的第一句“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這種象征意義。 (2)詩人對大海的禮贊反映了什么? 明確:反映了詩人對自由的熱愛與追求。 (3)詩人面對大海為什么感到悲傷痛苦? 明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詩人失去自由的“苦惱心傷”。 (4)詩人由大海而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這反映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極力贊頌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一方面表明詩人對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對前程渺茫、壯志難酬的悲哀。 3、欣賞品味欣賞品味是在對全詩理解基礎上的更高一層次的教學活動。在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選擇1~2處自認為最精彩之處進行品味,并組織學生討論評判。 4、課堂訓練根據本課的體裁特點,主要進行誦讀訓練,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誦,進一步體味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學生畫出詩歌誦讀時的停頓與重音。 5、課堂小結欣賞詩歌,首先必須把握詩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本詩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詩人借景抒情的對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把握了此點便等于掌握了解讀詩歌的鑰匙。另外要欣賞品味詩歌深刻的內涵和佳妙之處,還必須通過反復的誦讀。只有這樣詠嚼才能探微攬勝,深入佳境。四、布置作業 1、反復誦讀《致大海》,能做到脫稿朗誦。 第二課時評講〈一課一練〉練習。作業:〈教與學〉教后記:本課要把背景介紹清楚,這樣能更好地理解詩歌主題思想,多誦讀。
王仁玉
[致大海(粵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一英語必修1課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