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詩經》兩首
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2、誦讀課文,理清課文敘事線索,體會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并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3、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詩歌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
2、學會比較分析,理解“賦”“比”“興”寫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體
誦讀法、講解法、討論點撥、改寫創新。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衛風氓》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愛情、戰爭是人類生存與生活中兩個重要的話題。我們的先民為之奮斗而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詩經》中的兩首愛情詩。
二、《詩經》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將《詩三百》做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漢以后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為“六經”之一,才稱為《詩經》。《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2、按體制《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
(1)“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
(2)“雅”分大雅與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
(3)“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3、《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1)賦者,鋪也,鋪采螭文,體物寫志也。--鋪陳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聯想
4、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
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
《詩經》中的《國風》和《離騷》并稱“風騷”,代表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傳統。“風騷”后代指文學才華。
春秋賦詩言志,戰國著述引詩。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孔子:“詩可以興(聯想政教),可以觀(觀察得失),可以怨(諷刺政治),邇(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句讀和節奏。(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
2、學生自由朗讀后齊讀課文。
3、學生根據注釋,試翻譯課文,標明疑問。
4、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5、梳理課文敘事線索。
四、具體研習
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后明確。
1、從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女子:純真、熱烈、專一、癡情、溫順遷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動、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的不斷形成和父系社會的進一步確立,男女不平等現象產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3、“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似乎和全文無關,能否刪去?若分別改為“女之妙齡,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隕”,好不好?
明確:不好,這是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
重點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這種兩個相關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間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既引起聯想,增強意蘊,引發下文女主人公年長色衰,慘遭遺棄內容的敘述,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為“興”。
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為具體,化無情為有情,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
4、詩三、四、五章刻畫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勤勞、忠貞,同時表現了女主人公對負心丈夫的怨恨情緒。
5、結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詩表現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勤勞、溫順、忠貞、堅強、剛烈
6、結合課后練習二,從全文看,本詩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全文直陳其事,運用了“賦”的寫作手法。也運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
五、藝術鑒賞:
板書一:對比的寫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回憶中運用了對比寫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熱情、溫柔、純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盡屈辱,性格剛烈,認識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書二:結構圖
情節 感情基調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
(賦) 戀愛--熱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
(賦)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比、興)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 婚變--沉痛、怨恨
(比、興)
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
(賦)
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決絕--清醒、剛強
(賦、比、興)
六、思考下列問題
1、應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
2、試分析“氓”的性格特點?
3、《梁祝》和《氓》都是以愛情為題材的,但反映的是兩類“士”的形象,對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樣認識這一現象?
七、作業:翻譯詩歌第六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邶風靜女》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鞏固上節課內容
1、默寫《氓》的前兩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句讀和節奏。(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
2、學生自由朗讀后齊讀課文。
3、學生根據注釋,試翻譯課文,標明疑問。
4、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5、梳理課,教師解答。
5、梳理課文敘事線索。
三、探究創新:練習改寫《靜女》,可以改寫成詩歌,戲劇,小說,散文四大文學體裁中的任意一種!
四、熟讀課文,當堂背誦。
五、課后作業:
王仁玉
[《詩經》兩首(粵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2.詩經兩首教案
3.詩經兩首的教案
4.《詩經兩首》課件
5.詩經兩首課件
9.詩經兩首課堂實錄
10.詩經兩首教學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