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英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個人以為不是頌秋。
眼中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勾起作者深沉的思考的源頭,要抓住一個“悵”字,那個“悵”字有很多情感,可能更多的是這么一種意思:萬物知時,萬物應時,萬物有時,但是面對這蒼茫大地,我又將如何?在上闋中,毛澤東是以疑問結尾,是對宇宙、對自身的一種質問。
我在講此課時,主要拓展了一些認識,讓學生了解了自古來文人對“水”的癡戀,為什么文人一看見水就有無盡的感嘆。比如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比如蘇軾說“大江東去浪淘盡”,比如說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但是后面卻是“群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為什么李煜要說“為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什么李清照要說“唯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水帶給文人的感觸太多了。
而毛澤東也不例外,在“寒秋”之時,獨立橘子洲頭,西北風刮來,未必他不冷嗎?難道他發神經嗎?沒事跑那里去干什么?
在他眼中的景正好和他內心的“憂心忡忡”形成對比,這是文人特有的“憂思”。
此詞上闋非常有意蘊。
我覺得應抓住“獨”“寒秋”“湘江”來看此詞。因為“獨”代表“孤獨”,那么文人的孤獨情懷,在古詩中不少見的,此時毛澤東跑來橘子洲頭,在獨自一人的情況下,這么寫絕對是有用意的。
“寒秋”則是“秋思”的情懷,秋思便是深沉、蕭索、蒼闊的。
“湘江”便是“水文化”。
把這幾句說明白,我想這首詞也就差不多了。
[《沁園春長沙》主題反思a href=http://bbs.ruiwen.com(本站論壇專稿)/a]相關文章:
2.a拼音教學課件
6.典范英語1a課件
7.漢語拼音a的教案
9.牛津英語2a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