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是各科試卷中分值最大而且綜合性最強的一道試題,因而許多師生對高考作文是既愛又恨。但高考作文與我們所說的文學創作不一樣:文學創作是相對自由的情感抒發,可以不受內容、文體、篇幅長短等限制,寫起來約束性比較小;高考作文是開放性和規范性并存的一種應試性寫作,而且更重視后者的規范性,因為評卷工作要求公平、公正,如果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很難保證評分的公平公正。既然是這樣的一種考試,那么其中也就有一些可成為指導性的規律的存在。為此,在學生備考作文指導中,我以“清晰、雅致、深刻”三個詞來指導學生的作文訓練。
之一:清晰
清晰,就是作文的行文思路明晰可辨。葉圣陶先生曾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毋庸諱言,我們的應試作文,如何讓閱卷老師快速把握住你的思路,看清你的文章是至關重要,因為再新穎的題材,再典雅的語言,再深刻的思想,如果文章內部各自游離而不能有機成為一體,或者是段與段之間無序羅列或雜亂堆砌,不僅不能打動閱卷教師,甚至在無形中降低你的作文在教師心目中應有的閱卷標準。那么,如何讓文章思路清晰?
1、在記敘類文體中,重點引導學生巧設串聯句,具體方法是用句式相同或大致相似的一句話間隔在文章的行文中間,以起到串聯全文,提示思路的作用。串聯句多是文章的分主旨句或線索句,人們常常喜歡用詩詞、歌詞、格言名句等,在運用時,一般獨占一行,這樣醒目、突出,使讀者能夠快速把握整篇文章的思路。這些串聯句或是并列關系或是遞進關系。如《傲花三弄》中通過“一隱菊”、“二凈蓮”、“三勇梅”三個事物來傾聽來自天際的呼喊,讓讀者有一種淚盈于心的感動,生成起撥亮我們陽光的智慧。《感受中學生活》中“緊張:生活的主旋律”、“牢騷:生活的小夜曲”、“希望:生活的狂想曲”三個串聯句,分別獨立成段,間隔在幾小部分之間,形成并列關系使文章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結構十分嚴謹。至于遞進關系如《甘瓜抱苦蒂--高中歲月履痕》主體部分用“高一,《彷徨》”、“高二,《吶喊》”、“高三,《朝花夕拾》”來結構文章,讓高中三年的歲月履痕,深深烙在閱讀者的心中。
在記敘類文體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文中“寫兩例、不雷同”。王大績老師說過“寫兩例、不雷同”既是文章結構方式,又是語言和思維方式。“寫兩例、不雷同”具有多種變化形式,適合考場靈活應用,也便于學生在考場快速構思成文。鑒于前面“巧設串聯句”的結構方式,我著重指導學生寫兩種結構:前后轉折式和正反對照式。前后轉折式結構常常是欲揚先抑來突出人物的形象進而表現文章的主旨,而不象正反對照式結構的對比鮮明。正反對照式結構如《風起云飛揚》中先寫到行進的路程中感受到風的力度和美,然后寫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所謂的流行風、時髦風。兩相進行對照,用形象的事例提醒讀者“在風中,腳要站穩,不要被吹得左搖右擺……尊重自己的個性,鑄造自己的人格!”
2、在論說類文體中,重點引導學生在文中進行分論點式的結構。這是非常典范的議論文結構模式,許多名篇都是采用這種模式的,例如《理想的階梯》《說“勤”》《談骨氣》等。《借鑒之美》在主體部分用四個分論點:“自然之美需要借”、“人生之路也需要借”、“國家發展同樣需要借”、“民族和諧,亦要借”。
這種模式最適合考場快速作文,也是簡單易學的,因此,我們把它當作議論文寫作的重點來訓練。但在指導時,要注意幾個細節。首先,分論點要用一句話明確地表述出來。其次,要注意將分論點放在恰當、醒目的位置。一般是這樣要求學生:中心論點放在第一段的末尾,而第一段一般不超過四行半,開頭段落太長顯得不夠精悍;分論點放在每一段的開頭。分論點的提煉和表述是這種作文指導的重點地方,它是學生思維和語言結合的最佳途徑,可以結合語言表達中的仿句訓練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讓分論點工整意諧;可以套用名言或詩句來結構這樣的分論點,每個分論點一般控制在15個字以內。分論點的表述要盡量緊扣話題的關鍵字眼,以保證給閱卷老師扣題的印象,如上面的《借鑒之美》中的“借”。為了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清晰,分論點的表述盡量是并列關系或是遞進關系,如“轉折并不意味著放棄信念”、“轉折并不意味著放棄尊嚴”、“轉折并不意味著放棄前進”和上文《借鑒之美》中在主體部分用四個遞進關系的分論點:“自然之美需要借”、“人生之路也需要借”、“國家發展同樣需要借”、“民族和諧,亦要借”。
當然在訓練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學生分論點的切割的雜亂和泛化的現象,如“改革使國富民強”、“改革需要打破傳統觀念”、“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是要付出代價”、“改革不等于盲目蠻干,要講究策略和方法”顯得太過雜亂,也擾亂了整個文章的思路。而“寬容是-種氣度”、“寬容是一種力量”、“寬容是一種境界”、“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是一種理解”、“寬容是一種溝通”也太過泛化,顯得文章在說一些正確的廢話,了無新意。這一塊是我們作文指導時候的難點,也是關鍵點。
為了便于學生快速構思,同時適應高考試卷作文紙的結構形式,讓文段有一種布局勻稱美,作文時要求學生采用“七段、840字”的綜合式。第一段:開宗明義,提出論點。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興,三句話后提出文章中心論點,不超過四行半。第二至五段:詳例剖析,敘議結合。采用分論點的形式在面上展開,點上挖掘,點面結合能夠形成縱深的立體感。第六段:反面佐證,論證周全。絕對的結論容易產生偏頗,因而一段用“如果”引出的辨證分析能使論證更為嚴密周全。第七段:聯系實際,升華主題。這一段是為了突出文章的現實針對性,聯系實際,解決問題,從而使主題得到回應和升華。
3、在安排好段與段的層次的基礎上,還要注意段內層次的安排。段內的層次,包括句子與句子、句子與句群、句群與句群之間的順序安排。這個次序或是邏輯順序或是時間順序或是空間順序或是幾方面兼顧來結構句子的組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的同學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重視了全文結構的安排,卻忽視了每一段段內層次的安排,信手而寫,以致語意不連貫,表達不清晰。為此,我們特別強調了寫作時一定要圍繞全文的中心和每一段中心來安排好段內的層次,做到合乎事理,合乎習慣,恰當得體。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結合課內和課外文章中的典型例子和學生優秀作文中的句群、語段,結合語言表達的訓練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揣摸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組合順序。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單項練習,包括句群、語段的仿寫訓練,從而培養學生行文思路暢通,達到文從字順的效果。
之二:雅致
雅致,就是作文的語言典雅別致。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作家秦牧說過:“文學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清晰流暢之外,還要求優美。文字如果不能給人以美感,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就會大大降低。”一篇作文的優劣,除受審題、立意、選材、構思等眾多因素支配以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即語言要典雅別致。但是我們也要把語言的規范優美與華麗繽紛區分開來,尤其要與濫飾、晦澀、怪異的不良文風劃清界限。語言典雅別致提升的方法很多,指導學生應以簡便有效為主。
1、錘煉詞語,講究質感美。語言的典雅別致,首先來自于對詞語的選擇和錘煉,古人諸多苦吟的例子也說明了這一點。如:①梔子花的清香撥動了夏天的韻律,也搖醒了農家的早晨。②談話總是不投機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里。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④外面的世界讓我們無法不精彩。以上動詞、疊詞以及一些讓人咀嚼的詞語的使用,形象生動,含義雋永,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提升了語言的品位。
2、選用修飾語,講究形象美。為了做好這種訓練,我們將“燕子飛翔”這四個字進行記敘的方式擴展、描寫的方式擴展、議論的方式擴展和抒情方式擴展來訓練學生按照不同表達方式運用修飾語來豐富句子的內容,使得句子不至于干癟、淺白。這幾種表達方式的擴展句子依次為:在風雨到來之前,天氣悶熱,覓食的燕子,一邊歡快地叫著,一邊在低空飛翔著;天空象罩著厚重的灰幔,樹葉無精打彩地垂著頭。這時,一只只燕子一下子似流星掠過地面,一下子又箭一般射上天空,歡快地叫著,飛翔著;物竟天擇,適者生存。在暴風雨來臨前的悶熱時刻,一切生靈都熱得難挨,可燕子卻歡快地叫著,飛翔著;那白色的肚皮,昭示著燕子的高潔;那長長的翅膀,顯示著燕子搏擊的力量,讓我們憂郁的靈魂也隨著歡快的燕子飛翔吧。通過這種訓練,要求學生在每次作文都能有意識地擴寫一兩句話把它放在文章的恰當的地方。
3、化用詩文句,營造意蘊美。文章中適當化用一些詩文,借助于前人詩文所創造的意蘊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會收到始料未及的效果。如:一江秋水,依舊是澄藍澈底。兩岸的秋山,依舊在裊娜迎人。蒼江幾曲,就有九簇葦叢,幾彎村落,在那里點綴。你坐在輪船艙里,只須抬一抬頭,劈面就有江岸烏桕樹的紅葉和去天不遠的青山向你招呼。(郁達夫《煙影》)或者是在議論文中,如: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樂觀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樂觀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這里分別化用了古人詩詞文句,恰到好處的用在文章中,自然就增強了文章的意蘊,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4、巧用長短句,追求變化美。文章中適當變換句式,能使文章搖曳多姿,鮮活生動,令人回眸一笑。如: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零在水上。長短句的使用一定要和句子的內容和節奏結合起來,否則會破壞文章的整體協調美。
5、巧借名人文句,講究內涵美。名人的詩文句是文化的積淀,傳統的承繼,適當地引用會讓文章增添它的內涵美。如:《草葉》的芬芳,讓我們沉浸于博愛與完美中;《飛鳥》的翱翔,讓我們融化在哲理的真誠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讓我們對憂愁多了一份感悟;“人間萬代皆如此,一代雖死一代生”,又讓我們對未來添了幾分希望……當我們撫摩著這一個個精致的符號,領略著這一朵朵思想的火花,藏在心中的欣喜與哀痛,寧靜與不安,都悄悄匯聚著,凝成心靈的骨朵,慢慢成長著,直到綻放出充滿睿智與真愛的輝煌。在文字的引導下,我們每一點心緒都像火中的鳳凰,盡情地燃燒著,又在燦爛的火花中獲得涅槃。這段文字,巧妙地將名人的作品和詩句引入到自己的句子中,根據典故又進行了創新,構成了含意豐富、有文化厚度的句子。
當然,想要使自己的語言典雅別致起來,技巧僅僅是末技,真正的是自己的語言文化的保有量。“十七歲的閱讀是四十歲以后的享受。”“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惟有如此,寫出的文章才會如內涵豐潤,令人回味良久,不忍釋手!同時,要做到語言典雅別致,除了在語言運用上下功夫外,還要注意書寫、格式、標點。寫文章,字要寫工整,字跡潦草難于卒讀的文章,還談得上什么典雅別致呢?還要不寫錯別字,因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也會給閱卷老師留下不嚴謹的印象。同時,文章的格式一定要正確,尤其是應用文,格式上的錯誤會直接影響意思的正確表達,也是閱卷作文評分的硬傷。標點符號是文字表達的重要輔助工具,它幫助顯示句子的結構、詞語的性質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僅是寫作的一項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語言典雅別致的必要條件,有時一個標點符號可以制造出文章的一個亮點來。
之三:深刻
深刻,就是文章的立意要準確新穎,立意一新穎就會給人以深刻的感覺。曹雪芹在《紅樓夢》的第48回中,借林黛玉教香菱學寫詩的情節,提出寫詩作文“第一要緊的是立意”的觀點,概括了前人寫作的基本理念。立意要準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準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準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命題者的命題意圖,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這是應試作文的第一要義,寫作時任何人寧可不要新穎也不能不要準確。那么文章在立意時要要遵循哪些途徑呢?
1、以舊出新 “新”與“舊”是相對的,新題材時間一長,寫的人一多,也就變成了舊題材。把舊的題材寫進文章中不加以變化,缺乏新意,說著一些正確的廢話,就不能吸引別人了。如何使自己的立意常寫常新?這需要我們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生活,在別人寫作素材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發現。如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某大學的一年級,在第一堂哲學課上,講臺上放著兩個柄長一米多的勺子,還有一盆水。老師拿起一把勺子微笑著對大家說:“如果讓你們用這種勺子舀水喝,你們能做得到嗎?”“能。互相喂著喝啊。”學生們一致回答,因為他們都多多少少看過《天堂與地獄》的故事。“請大家表演一下好嗎?”老師說完請了兩個同學上臺表演。
兩個同學拿起勺柄,很認真舀滿水,小心翼翼地往對方嘴里送。但是勺柄太長,很不容易控制,喝起來非常不方便,而且還灑了對方一身水。“看得出來,你們的閱讀范圍很廣,也都知道互相幫助的道理。但是,你們為什么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喝水呢?”老師無不遺憾地說。
只見老師拿起勺子,他沒有像同學們一樣拿起勺子的末端,而是輕輕拿起靠近勺頭的部分,很輕松地舀起一滿勺水,全部喝了下去,一滴也沒有灑。
“如果你們沒有看過或聽過《天堂與地獄》的故事,也許你們會和我一樣自己喝到水,為什么聽了這個故事后,你們反而做不到呢?”
同學們愣住了。老師接著說:“無論別人的思想是多么深刻,多么先進,你們也只可以自己去學習、去借鑒,但決不能用別人的思想來代替自己的思想。只有自己親自掌握、體驗的道理,自己再來運用,才不會出錯。”
2、破常出新 這里的“常”指我們生活中固定下來的舊有的道德常規和行為習慣。如果我們能夠在舊有的常規中積極邁出一步,并在文中闡發出令人信服的道理,那么閱卷老師的眼睛會為之一亮,你的文章也就會因此而脫穎而出。如這樣的材料:
一個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他代表單位去招聘一些大學畢業生。面試時,他出了這樣一道算術題:十減一等于幾?
有的應試者神神秘秘地說:“你想讓它等于幾,它就等于幾。”還有的人自作聰明地說:“十減一等于九,就是消費;十減一等于十二,那是經營;十減一等于十五,那是貿易;十減一等于二十,那是金融;十減一等于一百,那是賄賂。”
只有一個應試者說等于九,但還有點猶猶豫豫。問他為什么,這個應試者說:“我怕照實說,會顯得自己很愚蠢,智商低。”然后,他又小聲補充了一句:“對獲得一份好工作來說,誠實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用的武器。”
結果,這個老實人被錄用了。
聽了朋友的故事,問他為什么出這樣的問題。朋友說,我們公司的宗旨就是“不要把復雜的問題看得過于簡單,也不要把簡單的問題看得過于復雜。”
3、角度出新 精彩的議論一定是見解新穎的,它是要善于從最佳視角去進行說理,進行入情入理的闡發。它或從正面,或從側面,或從反面,巧妙地揭開問題的一角,讓人窺見事物的全部真相,讓讀者獲得蹊徑尋幽、頓悟事理的快感。它的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特征。如:
生命之所以是一枝鉛筆,而不是鋼筆、毛筆或者別的什么,是因為鋼筆和毛筆都可以多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它們就能長時間寫下去。而鉛筆卻不是這樣,這就猶如光陰從我們身邊一日一日地溜走,并且永不復還。鑒于此,我們必須珍惜自己的生命時光--須知鉛筆是越用越短……
生命是一枝鉛筆,而這枝鉛筆,也常常帶來森林的氣息。那木質的筆桿,更像一棵苗條的小樹,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澗、幽幽鳥鳴。而從鉛筆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葉,輕舒漫卷;又像波浪,給生命鑲上美麗的花邊……生命如一枝鉛筆,總是給你許多優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生命是一枝鉛筆,它還給予我們這樣一個有力的啟示--做人,要像它一樣,時時刻刻把腰桿挺直!
4、同中求新 相同的材料,從他們的相同點出發可以提煉觀點,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們從相同的材料中尋求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結論。
如:①馬克思23歲被譽為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③列寧17 歲就開始革命活動。④毛澤東26歲主編《湘江評論》。⑤徐特立48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以上五個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現①-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講徐特立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四位偉人不同。根據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并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條件,關鍵在于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立意的深刻是指確立的主題不是人所共知的膚淺的道理,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出和以往不一樣的新的意蘊。在備考作文的有限的文字內,要表現較為新穎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從一個點、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現象入手,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描述和深思。而這種描述和深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老師對于“深刻”這個環節也只能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了”。總之,在目前這種應試氛圍極其濃厚的環境中,我們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找到一條有助于切實提高學生寫作分數的路徑,分數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硬條件,沒有了目前的分數,哪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呢--僅以此作為本文的結尾。
張廣銀
[作文備考三個詞:清晰、雅致、深刻(蘇教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1.清晰的近義詞
2.清晰的反義詞
3.深刻的反義詞
4.深刻的近義詞
5.教學反思與評語
6.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7.語言故事教學反思
8.教學反思或隨筆
10.成語教學反思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