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的】:1、理解(B):學會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義。
2、分析綜合(C):學會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學會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學會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學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活動過程】:“訪談”是2010年新增加的考查形式,11屆有可能就新出題,故做此專題備考。
{活動一:快樂閱讀,合作探究,初識廬山} 帶著后面的問題,邊閱讀邊勾畫,突出重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
訪《蟻族》作者廉思 卻詠梅
“蟻族”群體多為“80后”,接受過高等教育,處境卻如卑微的螞蟻,群居在城市的邊緣。
記者:“蟻族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廉思:研究發現,大城市均有大規模的“蟻族”存在。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大都傾向于留在城市,加劇了大城市的磁體效應。2002年,有關部門制定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允許未落實工作單位的大學畢業生,其戶口兩年內可繼續保留在原就讀的高校,這就為“蟻族”的產生提供了依據。同時,隨著我國首批擴招大學生進入社會,逐年增加的畢業生與下崗再就業職工和民工潮匯聚成就業洪峰,造成我國就業壓力空前增大。這也必然要求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讓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進入普通勞動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學生在思想上還沒有完全適應這種轉變。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場需求情況并沒有及時成為專業設置、招生人數劃定的風向標。
記者:有讀者反映,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是艱苦奮斗出來的,“蟻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憐憫。你怎么看?
廉思:“蟻族現象”也確實反映了我國社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蟻族”絕大多數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是名副其實的“窮二代”。他們勤奮苦讀考上大學,背負著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學中“富二代”、“權二代”畢業后輕易獲得好職位、買房買車,自己卻從村到村(從農村到聚居村),求職艱難,他們對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體是不一樣的。如果這樣一群“精英侯選人”無法參與社會,或者社會使他們“走投無路”,讓他們以年輕脆弱的心靈和一無所有的經濟能力裸露于經濟危機之下,必將對我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構成潛在威脅。
記者:通過你的研究,“蟻族”現在的思想狀況是什么樣子?
康思:中國社會存在大學生就是“天之驕子”的傳統觀念,很多鄉村出來的大學生自身還承栽著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會有美似“寧要北上廣一張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們選擇留下來做“蟻族”。“蟻族”普遍認為,在大城市生活會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發展。他們急切盼望以積極的思路有序地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在這個思路的基礎上,剩下的問題就是研究怎么解決、采取什么政策、條件和進程。
記者:最后,請你對“蟻族”們說些心里話。
康思:我要為“蟻族”鼓掌,“蟻族”并不是失敗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態,堅信自己的選擇,通過不懈的努力,“蟻族”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選自2010年2月25日《中國教育報》)
{活動二:突破重點,學會篩選文中的信息}。
15.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蟻族現象”在各大城市都有存在,它反映出了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如果不認真審慎地對待這一現象,將影響到和諧社會的創建。
B.“蟻族”群體特點鮮明,他們年輕,堅忍,個人條件較欠缺,來自較落后地區,群居城市邊緣,但仍積極融入自己所處的城市。
C.中國社會傳統觀念將大學生視為“天之驕子”,使許多大學生不能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而改變自我的定位,奮斗目標的預設不切實際。
D.大量民工涌入、大批工人下崗再就業增大了“蟻族”社會生存競爭壓力,許多“蟻族”無法獲得“富二代”那樣的家庭幫助。
參考答案:B【解析】“個人條件較欠缺”不夠準確,第一節能看到“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來自較落后地區”表述不準確,過于絕對化了,文中表述為“‘蟻族’絕大多數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
活動小結:
{活動三:突破難點,學會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16.試歸納概括“蟻族”現象產生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1)傳統思想觀念、家庭的期望迫使大學生選擇留在大城市;(2)大城市的人生發展機會吸引大學生留下來;(3)我國就業政策的調整為“蟻族”的產生提供了依據;(4)我國就業壓力空前增大;(5)大學生擇業觀的相對滯后,沒能順應社會現實的轉變。(6)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的相脫節。(每點1分)
活動小結:
{活動四:突破難點,學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17.結合全文,談一談對“蟻族”應持怎樣的態度。(6分)
參考答案:(1)對“蟻族”無法公平地參與社會競爭表示同情;(2)對“蟻族”給社會和諧與穩定構成潛在威脅表示隱憂;(3)對“蟻族”不能正確定位自己作為“普通勞動者”的身份表示批評;(4)對“蟻族”的選擇與努力表示鼓勵。(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
活動小結:
{活動五:學以致用,體驗快樂,胸有成竹}
閱讀下面的訪談,完成1-- 4題。
①楊瀾(以下簡稱“楊”):您看您去過這么多地方,臺北、高雄、美國、香港,哪能一塊地方是您最心愛的?
余光中(以下簡稱“余”):這很難說。有人說我是鄉愁詩人。我寫過好多鄉愁詩,可是我覺得我的鄉愁呢,不是同鄉會式的,不是關乎某省、某縣、某村的,因為鄉愁可以升華或者普遍化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這樣說來呢,鄉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點,它不僅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歷史的,可以說是歷史的鄉愁,文化的鄉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東北訪問,我在短短的致辭里就講到,小時候在抗戰時就會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還有“萬里長征萬里長”。那時,我沒有去過長城,更沒去過松花江,可是整個民族的一個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說著說著眼淚就掉下來了。我有一篇散文,結尾兩句我是這樣寫的:“你以中國的名字為榮,有一天,中國亦將以你的名字……”
楊:為榮?
余:沒有。
楊:沒有這兩個字,所以我不是詩人,就要差這兩個字才好。
②楊:我們看您的人生經歷,覺得您其實并沒有遇到過特別大的困難,家庭很美滿,生活呢,教書、寫詩、寫散文、寫評論,也是人們想像的比較安定的生活。但您為什么卻說“我寫作是因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繆斯不會去照顧他們“?
余:一個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職業和家庭。他內心有很多心魔,內心世界可能很復雜,比如他的愿望并沒有完全達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來的。我在21歲時就離開大陸,那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見了。我投入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要重新來過;而且一個人到了21歲,記憶已經很多了,所以這件事情讓我念念不忘,也成為我的一個……心結,一個中國結。
③楊: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歡您的詩,但人們的欣賞對象好像發生了一些變化。年輕人喜歡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種節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東西。那么用于看白紙黑字的時間呢,相對就要減少一些了。您覺得未來的詩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這個情況不僅僅存在于大陸、臺灣、香港。因為媒體變了,價值觀也隨之改變了。我向來不認為文藝要大眾化,而應該小眾化。可如果你連小眾都維持不了的話,那就有很大問題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還是不能跟一個流行歌星比,對不對?可是,聽說、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還是不一樣,所以不能夠拿來比較。目前的新詩有相當多的毛病,很多詩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應該反省一下,檢討自己的詩是不是能吸引人,這是多方面的因果現象。
④楊:現在年輕一代接觸更多的是一種網絡上的語言,要想保持中文原來的那種純粹和一脈相承,已經是越來越難了。您擔不擔心中文的純潔度問題,或者認為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所以也要聽之任之?
余:我是相當擔心的,也不能聽之任之。有學者說,語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礙它。問題是有河流就有兩岸,兩岸如果太模糊了,這河流不曉得流到哪兒去了。所以很多人認為語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實不然。比如說我們目前的中文,如果過分西化的話,中文特色就會蕩然無存了。
1.這篇訪談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請簡要概括。(4分)
參考答案:(1)對鄉愁的理解;(2)詩人的創作動因;(3)詩歌的現狀與發展;(4)中文的純潔度。
2.閱讀訪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問題。(4分)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說的鄉愁?(2分)
參考答案:(1)余光中認為鄉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歷史的鄉愁,文化的鄉愁,可以升華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
⑵為什么楊瀾說“就要差這兩個字才好”?(2分)
參考答案:(2)這樣更有懸念,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3.怎樣理解第二部分劃線句子的含意?(4分)
參考答案:(1)文學創作的動力源于內心世界的沖突與體驗,這正是作家能夠創作出優秀作品的根本原因;(2)心安理得、內心世界過于平靜的人,不會產生強烈的創作愿望,也就創作不出優秀的作品。
4.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學者說,語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礙它”而余中認為“有河流就有兩岸,兩岸如果太模糊了,這河流就不曉得流到哪兒去了”。請聯系中文的純潔度問題,談談你的看法。(6分)
參考答案: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語言也在發展與變化,而對語言的發展不能聽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規范。在當今社會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斷豐富與發展,更要保持其特色與純潔度。
【活動總結】:
霞飛
[訪談閱讀活動課:訪《蟻族》作者廉思、卻詠梅(蘇教版高三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5.教師訪談心得體會
6.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7.塔蟻閱讀答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