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波瀾起伏,驚心動魂。課文通過人物對話、神態、動作和場面描寫表現了一個栩栩如生“刺客”形象。同時,作者也展現了一個群體的形象,并巧妙地運用了這些形象來多側面多角度地襯托荊軻,使其更加豐滿、鮮活。本文試從襯托這個角度作深入分析。
一、樊於期自刎正襯荊軻之義
樊於期與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提起家仇,就“仰天太息流涕”,只是面對強秦,無計可出。當他聽說荊軻的計策能夠“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毫不猶豫,自殺身亡,獻上頭顱。熱肚直腸,義勇剛烈,一個武將形象躍然紙上。他心甘情愿正是被荊軻俠義所征服。荊軻承諾“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為別人,為燕國,不顧個人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俠肝義膽,攝人心魂。
二、太子之疑反襯荊軻之信
古來俠士,一諾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開口“先遣秦武陽”,這種不信任之舉無異于是對荊軻人格的侮辱。“士可殺而不可侮”,荊軻一反平日之謙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剛烈性格的表現。荊軻解釋了原因,就“請辭決矣”,“遂發”,“終已不顧”。太子“遲之”、“疑之”、“復請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壓境之時的驚恐、焦急,同時也說明他浮躁多疑,謀事不周,這也反襯出荊軻之信。
三、秦武陽振恐反襯荊軻之勇
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可見勇力驚人。可是獻圖時,他竟“色變振恐”,眼看事情就要敗露。在這猝然生變的節骨眼兒上,荊軻面不改色心不跳,幾句話,既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語意圓轉,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竇冰釋,再加上一“笑”一“顧”一“前”,沉著機智、鎮定自若,表明他的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可謂神勇過人。
四、群臣驚愕反襯荊軻之威
“圖窮而匕首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毫無精神準備的秦王“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也“不可自拔”。與此同時,荊軻“取--奉--發--把--持”,雙方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時間,莊嚴的秦廷上,荊軻“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盡失其度”,最后竟出現“乃以手搏之”的戲劇性場面。在這驚心動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驚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驚呼,反襯出荊軻之威。
五、易水送別烘托荊軻之悲
“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筆道出一場生離死別,加以蕭蕭易水,變徵歌聲,垂淚涕泣,形成一種凄涼悲愴的氛圍,使人預感到事會有不測。然而作者筆鋒輕轉,變徵之聲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悲涼變為悲壯,低沉變為高昂,生離死別變為同仇敵愾。白衣、筑音、歌聲、“發盡上指冠”,營造了悲壯的氛圍,也暗示了荊軻命運的悲劇性。
正是眾多形象的熠熠閃光,才使得荊軻的形象更加璀璨。這種織云托月的寫法,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邱星光
[巧用襯托,畫活荊軻(人教版高一必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9.畫楊桃人教版課件
10.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