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詠史詩的特點,學習鑒賞詠史詩的方法。2、學習本詩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3、了解詩人所處的背景,理解詩人對時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時的感慨。
4、引導學生關注古代歷史,關注燦爛的中國文化。
教學重點:了解詠史詩的特點,學習鑒賞詠史詩的方法。
教學難點:1、鑒賞品味詩歌的語言,理解詞語的妙用。2、掌握詩歌中雙關手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詠史詩的知識點回顧:
1.什么叫詠史詩?--詠史詩是詩人通過對史跡、史事的詠嘆,抒發其內心復雜的情感的詩歌。
2.回顧我們學過的詠史詩詞: --詩歌:《蜀相》、《華清宮絕句》、《題烏江亭》
--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
3.總結這些詠史詩的共同特色:(1)“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2)借助詩歌抒發歷史興亡之感、托古諷今、托古寄慨、評說歷史事件和人物。
4. 詠史詩的內容:1)對人或歷史表達緬懷之情,或追慕古賢、渴望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 2)通過仰慕憑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現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苦悶。 3)對昔盛今衰的感嘆,詠古實為傷今,諷喻社會現實。
5.由詠史詩的特色你認為鑒賞詠史詩要抓什么關鍵內容?--(1)弄清史實--寫了什么史實?人?地?事?(2)體會意圖--詩人的觀點是什么?從哪些詞句表現出來?(3)領悟感情--詩人寫作的目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情感?(4)有什么寫作技巧?
二、學習課文
(一)、《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劉長卿 (709一約78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間登進士第,肅宗時為長洲(今屬江蘇)尉,攝海鹽令,因事下獄,貶為潘州南巴尉(今廣東電白)。后為轉運使判官、淮西轉運留后。被誣,貶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馬,遷隨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稱劉隨州,有《劉隨州集》。 劉長卿的詩多寫個人窮愁不遇,為大歷詩風主要代表,與錢起并稱“錢劉”。善寫五律 '以“言長城”自負,宋范希文《對床夜語》說“李杜之后,五言當學劉長卿、郎士元”。此詩作于詩人被貶經過長沙之時。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詩人經過長沙賈誼舊宅時的悲涼心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主旨)
1)首聯“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謫宦”,貶官生涯。“棲遲”,如鳥兒那樣斂翅歇息。這里比喻賈誼驚惶不安、佗傺失意的謫宦生涯。三年謫宦生涯,換來的只是“萬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 !以一“悲”字,定下全篇憂郁凄愴的基調,切合賈誼的一生,更能讓人聯想到劉長卿自己貶謫的悲苦命運。
2)頷聯“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傷感的意象,渲染了賈誼宅的環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環境,詩人還要去“獨尋”,正是詩人與賈誼有共同悲苦命運而引發的共鳴。“寒林”和“日斜”,既是詩人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處境。“空見”,感慨如賈誼這樣治國賢才已再不可見,表達了詩人無可奈何的痛苦和悵惘心情。這兩句還化用了賈誼《鵬鳥賦》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鵬集余舍”、“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賈誼在長沙時,看到古人認為不詳的鵬鳥,深感自己之不幸。
3)頸聯“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的命運。“有道”的中興之主漢文帝尚不能重用才華橫溢的賈誼,那么,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詩人自己呢?詩人被一貶再貶,沉淪落魂看起來也就是必然的了。這里一語雙關,將暗諷的筆觸對準當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來,詩人究竟不能自釋其然,面對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當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盡,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賈誼會到湘水邊來憑吊他(賈誼寫有《吊屈原賦》);賈誼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劉長卿又會在蕭瑟的秋風中來憑吊他的舊宅。千載知音難覓,又有誰能聽到詩人呼告無處、痛苦難耐的心聲呢?
4)尾聯“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詩人在賈誼舊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風吹過,黃葉飄零。“君”既指賈誼,也指自己;“憐君”既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為何,這是對昏庸統治者的質問,也是對自己與賈誼都被統治者不公正對待的控訴。
3.鑒賞要點:這首詩懷古傷今,表面上寫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處處著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間透著詩人自我的行蹤和心跡。
全詩景中寓情,情中見景,寄寓深刻,雙關見意。詩人在南巴時有詩《新年作》,與此詩意正相近:“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
(二)、《金銅仙人辭漢歌》( 李 賀 )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李賀(789-816),字長吉,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居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昌)昌谷。唐宗室鄭王李亮裔孫。李賀少有詩名,元和初年,游歷江南,后到東都洛陽,以詩謁韓愈,受到贊譽。元和五年,舉河南府鄉貢進士,但因為其父名晉肅,時議其應避父諱而不可參加進士考試。后為奉禮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辭歸故鄉,抑郁而終,年僅二十七歲。李賀長于樂府,想象豐富奇特,色彩瑰麗,煉字凝句,慘淡經營,后人稱為“長吉體”。題材多寫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稱“鬼才”。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 (或名《李賀歌詩編》)。《全唐詩》編詩五卷。
2.基本解讀:這首詩以神奇的想象寫金銅仙人辭別漢宮時的悲涼心情和對故主的留戀,抒發歷史興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國之悲和身世之痛。(主旨)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
1)第一部分為前四句,即“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感嘆韶華易逝,人生難以長久。威風無比的漢武帝,也如秋風中的落葉一樣,只留下虛幻的馬嘶,拂曉時便消失得無影無蹤。“秋風客”,即秋風中的過客。漢武帝曾作《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直呼漢武帝為“劉郎”,表現出李賀傲兀不羈的性格特征。“夜聞”一句,承上啟下,寫出世事無常,生命短暫。“夜”和‘“曉”前后照應,顯出時代更迭的倏忽。這既是對上面“秋風客”一詞最好的詮釋,也為下句寫漢宮悲涼幽冷的環境氣氛作了鋪墊。漢武帝在世時,宮殿內外,熱鬧無比,如今卻是物是人非,畫欄內高大的桂樹依舊花繁葉茂,香氣襲人,三十六宮卻早已空蕩蕩的,慘綠色的苔蘚生滿各處,荒涼冷落的面貌讓人不忍目睹。
2)第二部分為中間四句,即“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寫金銅仙人初離漢宮時的凄婉之狀。銅人親見了漢王朝由盛轉衰的滄桑歷史,而今又要被強行拆離漢宮,興亡的感觸和離別的情懷交織一起,復雜難言。“魏官”二句從客觀上寫銅人依依不舍的心情。“指千里”,言路途遙遠。從長安到洛陽,迢迢千里,一路之上定是風餐露宿,困苦不堪。而此時往東而去,霜風凄緊,直射眼中,教人不僅眼為之“酸”,心更為之“酸”。這是銅人主觀的感受,把當時秋風的凜冽、慘烈、尖利巧妙地描繪出來。“空將''二句,從主體上抒寫銅人當時的情感:在魏官的驅使下,作千里之行。伴隨著銅人的唯有天上的明月。說為“漢月”,是一種懷舊的情緒,如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所言:“因革之間,萬象為之一變,而月體始終不變,仍似舊時,故稱‘漢月'。因銅人親眼看到過大漢王朝的繁榮昌盛的景象,親身感受過漢武帝的愛撫,對于武帝、漢宮有著深厚的感情。如今要長別故地,遠離故主,撫今追昔,不禁潸然淚下。
3)第三部分為后四句,即“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寫銅人出長安城后的情景。長安城外的道路上長滿了澤蘭。而肅殺的秋風,已把澤蘭摧殘得枯萎衰謝了。 “蘭”,古人稱為幽蘭,屬幽靜之物。蘭之所以“衰”,不僅是秋風的摧殘,更是其愁苦的情懷所致。以“衰蘭”的愁襯托銅人的愁,這愁也正是詩人的愁,恰如其《開愁歌》中的句子:“秋風吹地百草干,華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凡是有情之物都會衰老的,蒼天之上,日出月沒,似乎終古不變,但假若蒼天有情的話,定會與有情之物一樣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設想奇絕,想落天外,極為真切地烘托出了銅人(亦即詩人自己)艱難的處境和凄苦的情懷,感情熾烈執著,意境深沉博大,實為千古名句。最后兩句更進一步地抒寫銅人恨離傷別的情緒。盡管銅人不忍離去,卻又不得不離去,時間的推移,故都也越來越遠。詩人從銅人的聽覺落筆,用“波聲小”反襯銅人漸漸遠去的背影。這既是波聲邈遠,也是前途漫漫。委婉而形象地寫出了銅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復雜心情,而這正是詩人自己遭受打擊,仕途無望,被迫離開長安時的復雜而痛苦的心境。
3.鑒賞要點:
①語中含情,寄寓深刻。如風射眸子,知其酸楚;眼中流淚,忠君情懷;聽覺細微,波聲漸小等,情思綿綿。實際上寄寓了詩人自己仕途無望,離開長安時的痛苦心聲。
②擬人手法的運用。寫金銅仙人,把它寫得如人一樣有情有義,難舍漢宮,難舍故主,一片凄愴忠義柔腸。
③全詩摹寫銅人神態,正面和側面交互著墨,使詩意開闔宕蕩,搖曳多姿。抒寫時始終圍繞一“愁”字,于錯雜中見整飭。如“魏官”二句從側面寫, “空將”二句則從正面寫。詩人通過正面和側面的描繪,成功地塑造出金銅仙人這樣一個兼有人性和神性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形象,新奇生動。
④比喻奇特。“淚如鉛水”,不僅是正面抒寫銅人對故主深厚感情,而且比喻奇妙非凡,繪聲繪色。這是銅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淚水,正是其對漢宮、故主的無限依戀之情。同時,“鉛水”一詞,又與銅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構想新奇獨特。
4.小結:金銅仙人臨別時的“潸然淚下”,表達的主要是亡國之慟。這其中隱含了年輕的李賀對歷史興亡之感傷。這首詩寫于元和八年 (813)年,距離唐王朝滅亡(907)尚有九十余年,但只要我們聯系當時的歷史現實就可理解李賀這一情感。安史之亂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憲宗號稱“中興之主”,實際上他在位時,藩鎮叛亂此起彼伏,西北邊陲狼煙四起,國土淪喪,滿目瘡痍,民不聊生。這是時代大的環境;再看李賀自身,他雖貴為鄭王李亮之后,但這是徒有虛名,家族早已沒落。詩人急切地想建功立業,重振國威,同時也能光耀門楣。不料進京后處處碰壁,連應進士試都因父名而受人擠壓,被迫含恨離開長安,仕途之路斷絕,這對詩人的打擊之大可想而知。所以這首詩正是抒發了詩人的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復雜情感的杰出名篇,也是詩人的代表作之一。
三、《過陳琳墓》( 溫庭筠 )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溫庭筠(約812-866),原名歧,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才情敏捷,每次考試時,押官韻作詩賦,總是以雙手四指交叉,很快成八韻,人稱“溫八叉”、“溫八吟”。咸通七年(866)任國子助教,競流落而終。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人稱“溫李”。擅長近體詩,懷古寫景諸詩成就較高,閨情詩婉媚香艷,一如其詞。為《花間集》中首要詞人,后人尊為花間鼻祖。此詩作于懿宗咸通三年 (862),這時詩人東游江淮一帶。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東南)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早年做過東漢末大將軍何進的屬官,向何進獻計誅除宦官,不被采納,逃奔冀州投奔袁紹,為袁紹起草討曹操檄文,痛罵曹之父祖,聲名大噪。曹操平定袁紹后,不計前嫌,任用其為司空軍謀祭酒,管紀室,軍國書檄,多出其手,很受重用。其墓在今江蘇邳縣。
2.基本解讀:這首詩懷古傷今,通過寫詩人在陳琳墓前的幽思,抒發詩人懷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主旨)
1)首聯“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古墳”,敘寫自己對陳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過陳琳的墳墓。“青史見遺文”,言陳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書中常見其有關軍國大事的文章,暗含對陳琳的尊崇和仰慕。第二句正面點題,“今日飄蓬”,透出詩人的感慨和際遇密不可分。
2)頷聯“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詞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陳琳; “識”,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這里所蘊含的感情是復雜難言的:既有對自己才華的自負,也有與陳琳雖隔數代但異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這里是說詩人懷才不遇且知音難覓,只能向早已作聲的前賢傾訴,這是多么寂寞悲涼的心境。“霸才”,猶言蓋世超群的才華,應是詩人自指。陳琳遇到了曹操那樣禮賢下士、豁達大度的主帥,應是“霸才有主”,而詩人恰好相反,接下來著一“憐”字,意為欣羨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處境多么之不同,其中有對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時的不幸。
3)頸聯“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遙思。年深日久,陳琳墓前的石麟已深埋在萋萋的荒草之中。詩人對前賢的追思緬懷,正寓含著對當代才人難遇的惋惜、對小人橫行之痛恨、對統治者任憑陳琳這樣一代才子之墓荒蕪的不滿。由陳琳得遇曹操而聯想到遠在鄴都的銅雀臺,猜想當年是何等顯赫的銅雀臺如今也一定是獨對黯淡的暮云了。這既是對曹操這位識才愛才惜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對那個重才時代的向往。而“銅雀荒涼”正象征著一個重才時代的永遠消逝,詩人對身處棄才毀才時代之憎惡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4)尾聯,“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抒發詩人無限惆悵之情。文章無用,懷才不遇,詩人欲棄文投軍,但時代不同,投軍又能有什么遇合和機遇呢 ?無怪詩人臨風惆悵,黯然神傷了。
3.鑒賞要點:這首詩巧用對比,將詩人懷才不遇的滿腹怨情盡情抒發出來。詩人和陳琳不同時代、不同際遇的對比,也就是詩人霸才無主和陳琳霸才有主的對比;陳琳青史垂名和自己書劍飄零的對比,寫得文采斐然,寄托遙深。
三、作業:課后練習題。
陳小兵
[粵教版選修一《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二單元唐詩之旅(下)12詠史詩三首教案:《長沙過賈誼宅》《金銅仙人辭漢歌》 《過陳琳墓》(粵教版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6.過陳琳墓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