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常見虛詞全解(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7-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第二節  十八個常見虛詞意義和用法全解(一)

㈠于、乎     同義介詞

1、 于 

⑴介詞:

①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可譯為“在、到、向、從、對于”

如:戰于長勺。(處所)   (《左傳莊公十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對象)    (《論語為政》)

于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時間)      (《孟子萬章上》)

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時間)       (《孟子盡心上》)

夫凍者假衣于春。(時間)      (《莊子則陽》)

居于畎(音犬)畝之中。(處所)         (《莊子讓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對象)      (《舜發于畎畝之中》)

是故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故明君務力。(朝于人,向人朝)  (《韓非子勸學》)

②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可譯為“被”

如:聞于四方。     (《詩經大雅嵩高》) 

    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     (《荀子榮辱》)

③表比較,可譯為“比、過”

如: 有引進比較對象

      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禮記檀弓下》)

子貢賢于仲尼。        (《論語子張》)

也有不引進比較對象的,試比較:

    季氏富于周公。      (《論語先進》)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富于周公”是“比周公富”;“富于春秋”卻是“在春秋(年紀)方面富裕”,即“年富力強”的“年富”,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④如;好象。

如: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周易系辭下》)

⑵連詞:與,和。

如: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尚書康誥》)

⑶助詞:用于動詞前,無實義。

如:黃鳥于飛,集于灌木。     (《詩經周南葛賈》)

⑷詞綴:嵌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不必翻譯出來。

如:越于諸侯。    (《國語晉語》)

▲ “于”等介詞跟其他詞組合,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結構,例如“于是”,她的用法值得重視。

如: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對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于是能舉善乎矣…… ”                                  (《左傳襄公三年》)

句中有三個于是:第一個是“在這個時候”,第三個是“在這些事情上”,第二個起關聯作用,表示事理相承的結構關系,后來發展為承接連詞,一直沿用到現在。

“于是”可以說成“于是乎”

如:昔文公與秦伐鄭,……于是乎有殽之師。     (《左傳襄公十四年》)

“于是乎”在這里表示承接,也可以說成“于是焉”,

如: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莊子秋水》)   

     偶爾還可以說“于此乎”、“于茲乎”。          

2、 乎

⑴介詞:相當于“于”。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或處所。

如:君子博學而日參醒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

⑵助詞:

①用于形容詞后,不譯。

如: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刃比有余地矣!       (《莊子庖丁解牛》)

②用于疑問句中表示停頓,無實在意義。

如: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    (《論語雍也》)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李白《蜀道難》)

③語氣助詞:⒈表贊美或感嘆的語氣,可譯為“啊”或“呀”。

如:有甚是者乎。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⒉表推測的語氣,可譯為“吧”或“呢”。

如:日食飲得無衰乎?       (《戰國策趙策四觸龍說趙太后》)

⒊表祁使或命令,可譯為“吧”。

  如: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戰國策齊策四馮諼客孟嘗君》)

⒋表呼告的語氣,可譯為“啊”。

  如: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論語里仁》)

⒌ 表商榷的語氣。

如: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韓非子顯學》)

⒍表肯定的語氣,相當于“也”。

  如: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韓非子解老》)

⒎表疑問和反問的語氣,可譯為“嗎”或“呢”。

  如: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史記鴻門宴》)

      壯士!能復飲乎?   (《史記鴻門宴》)

㈡、以、為     多義多用字

1、 以

⑴介詞:“以”作為介詞,它引入的人事物是多方面的。

①引進活動的工具、方式,可譯為“用、拿、把”等詞,可以概括為“介所用”。

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莊子養生主》)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論語先進》)

②引進活動的憑借,可譯為“憑借……身份;按,靠等”,可以概括為“介所憑”。

如: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于君友也?(靠或按地位)

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按或靠德行)  (《孟子萬章下》)

噲以相國擊盧館。(憑相國的資格)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③引進活動、性狀的原因,可譯為“因為”,可以概括為“介所因”。

如:孫臏以此名顯天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靈公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   (《左傳文公六年》)

芷蘭生于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   (《宥坐》)

④引進活動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時候”“從”,可以概括為“介時地”。

如:陳侯以甲戌之日出。(在甲戌之日)   (《榖梁傳桓公五年》)

敵以東方來,迎之東壇,……敵以西方來……(從東方來)   (《墨子迎敵祠》)

不以此時引綱維,盡思慮。 (在……時候)   (《文選報任安書》)

⑵連詞:

① 連接的后一環節是前一環節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來”。

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老子》七十七章)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鄭伯克段于鄢》)

楚人伐宋以救鄭。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②連接因果復句的兩個分句,“以”放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面,可譯為“因為”。

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徒行以為之槨(音果,義外棺),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論語先進》)

③用法相當于“而”,

如: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謀。(惠通慧)    (《國語晉語》)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主嚴以明,將知以武。      (《戰國策楚策一》)

⑶助詞:

①和某些方位詞、時間詞等連用,表示時間和方位。

如:殷夏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     (《后漢書皇后紀論》)

②在句末充當語氣助詞。

如:君王之事因是以。     (《戰國策楚策四》)

▼:在兩周典籍中,“以”的介詞用法已經很普遍,但在一些場合,也有名詞、動詞的用法。

⑷名詞:原因。

如: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以,他故也。《詩集傳》)   (《詩經北風旌丘》)

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

⑸動詞:

①用,使用;

如:賢俊失在巖穴,大臣怨于不以。    (《漢書杜周傳》)

我辭禮矣,彼則以之。(以,用之)    (《左傳襄公十年》)

②認為,以為。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為以此同類。     (《墨子公輸》)

③率領。

如:宮之奇以其族行。     (《左傳僖公五年》)

⑹ 副詞:通“已”,可譯為“已經”。

如:五國以破齊秦,必南圖楚。     (《戰國策楚策一》)

●注:介詞“以”當由連謂結構中用于修飾、補充部分的動詞“以”虛化而來。連詞“以”又是介詞“以”在一定的語境中的進一步虛化。

▲“以”跟其他詞配合使用已成習慣的,如“以……,故……”,“以”跟其他詞組合已經凝固的,如“是以”、“有以”等,也是需要掌握的。

“以”和“故”配合有兩種情況:

① 組成介詞結構,可譯為“因為……的緣故”或“靠(因)此事故”,故是名詞。

如: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韓非子說林上》)

……不以故自持。   (《莊子知北游》)

② 組成一套關聯連詞,用于因果復句,可譯為“因為……,所以……”。

如: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六十六章)

以不能容于世,故終身不仕。    (《史記張釋之列傳》)

“是以”是結合較緊的關聯詞,表示因果關系,用于后一分句,可譯為“因此”。

如:愛心愈愈,是以有悔。    (《詩經小雅正月》)

“有以”“無以”中的“以”是名詞,是“道理”“根據”“辦法”之類的意思。

如:幼不能強學,老無以教之,吾恥之。(無以,沒有才學)    (《囿坐》)

行人未有以說也。(有以,有辦法)     (《韓非子難二》)

△“有以”、“無以”是連謂結構中的前一環節,她們對后一環節起說明作用。

2、 為(音位)

⑴介詞:介詞“為”引進人事物也是多方面的。

① 可譯為“替,給”,概括為“介所助”。

如:秦王為趙王擊缶。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人謀而不忠乎?      (《論語學而》)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   (《鄭伯克段于鄢》)

② 可譯為“對,向”,概括為“介所與”。

如: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

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      (《季禮觀周樂》)

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報任安書》)

③ 可譯為“為了”“為著”,概括為“介所因”。

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子天論》)

胡為至今不朝也?    (《趙威后問齊使》)

⑵連詞:可譯為“因為”。

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呂氏春秋察今》)

3、為(音圍)

⑴介詞:“為”表示被動,可譯為“被”,即被動句中的“為”字式。

① 在外動詞前用助動詞“為”表示被動。

如: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   (《左傳宣公二年》)

有一于此,將為戮乎?    (《左傳成公二年》)

② 如果句中出現施事者,則施事者放在“為”和動詞之間,構成“為+施事者+動詞”式。

如: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     (《韓非子說疑》)

止,為三軍獲。     (《左傳襄公十八年》)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③ 也可以在動詞后用“于”引進施事者。

如:多出兵,則晉、楚為制于秦。    (《戰國策秦策二》)

身死為謬(人)于天下。(謬恥笑)       (《墨子法儀》)

④ 在“為+施事者+動詞”式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為+施事者+所+動詞”式。

如: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   (《史記淮陰侯列傳》)

⑤ 也有不出現施事者的情況。

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項羽本紀》)

⑤ 有時,動詞之后還可以帶補語或賓語。

如:趙軍為秦所坑于長平之下。     (《論語辨崇》)

    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     (《史記大宛列傳》)

 

張桂陽

[常見虛詞全解(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3.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6.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設計

7.高一必修一數學課件

8.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9.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10.高一數學必修1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