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和
學習了《課程與教學論》一書,本書中第四、六、七章中有關“新課程下的教學策略”相關內容使我獲益匪淺。結合本年度繼續教育“上好課”專題學習的體會,我對新課程下的教學策略有了新的認識與嘗試。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科學講究共性,而藝術講究個性。因而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講究教學策略、改進課堂教學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必備條件。新課程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探討新教材的教學規律,并運用這些規律,提出新的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策略。新的課程,新的教學觀念,應該在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上得以實現,獲得體現。這就需要運用新的教學策略建構一個新課程下的新課堂。
一、 互動的課堂
課堂的互動可以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與空間,提高其創造性和積極性,聽過其親身的體驗及參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實現課堂民主,拉進師生距離,為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的營造創造良好條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所以我在課堂中就加強互動設計,要做到“心靈與心靈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智慧與智慧的碰撞”,首先得建立互信,實現和學生的情感交流。“親其師、信其道”,才能做到及時啟發誘導、設疑解疑。而激勵評價是課堂互動的保障,老師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讓學生帶著激情參與到一個互動的課堂達到“滾雪球”的良好效果。
二、 探究的課堂
探究與接受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學習方式,接受往往是外在的東西強加給學生,學生通常是被動的,而探究則不然,探究是學生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不是對現成的東西的被動接受,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解決一些未知的問題,可以使得學生在獲得知識,得到情感體驗的同時發展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老師在一個探究的課堂上要注意幫助學生及時梳理探究的收獲,“魚”與“漁”兼得。比如語文教學的語言積累方面的課程課堂把握,老師就要注意學生在課堂探究的時候把佳詞妙句、古詩、精彩片段都要求熟讀成誦,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學生這樣通過接觸大量典范的語言現象,自己去悟出語言的規律和法則,而不是先學語言規律再去說話、作文。從這個意義上說探究就是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舉一反三”。這也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的“在大量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的要求。
三、 自主的課堂
我在以前的教學中,總是擔心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中不敢放手,偶爾幾次的自主學習如自由朗讀課文,做做課堂作業,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課程與教學論》中指出“自主學習活動性的策略理念首先強調的是教師要對學生放手,在課堂上盡可能地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提高自主學習的成效。”受此啟發,我在教學中,注重明確目標、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玩中學、引導學生和原來的水平相聯系。這樣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問題的結論,也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因為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還應合作討論,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選取不同的視角,采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我們也應給予肯定,因為每個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興趣愛好迥異,性格氣質有別,所以應提倡結論的多樣化。有時還要把問題的結論延伸到課外,例如:講《紙船》一詩,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離破碎的去分析,而是在介紹完寫作背景后,讓學生自己去研讀課文,而后質疑、討論、交流,解決了難理解的詞,不易讀懂的句子,課下我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寫出心目中的紙船。在我的印象中學生的作文簡直就是糟糕透了,可批閱了學生的小詩歌之后,我的眼睛亮了,心中有幾多無法言喻的欣慰。就連一句話都讀不流利的“特困生”也寫出了詩一樣的語言,我相信在孩子們以后的寫作中詩一樣的語言一定會層出不窮。
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是把課堂的40分鐘完全交給學生,而是教師要把握好時機精講:講在學生“對話”對而不明時;講在學生“體驗”難以獲得時;講在學生“探究”遇到困難時;講在多元解讀出現誤解時。
四、 合作的課堂
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表達交流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因而在課堂上應該注重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在課堂上注意做到使學生明確合作的目的和要求、學會明確的分工、讓學生明確合作的步驟,同時老師還要準備好充分的材料、給學生充分合作的時間和空間。
教學中應該避免這樣的誤區:合作學習不是簡單的分組學習、組內學生參與不均衡、合作超時沒有完成教學目標。這都需要老師在備課關中就認真研究教材、了解學生。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就要有新的課程理念,進而采取新的教學策略,從而構筑新的課堂,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真正實現新課改的課程目標。
[新課改,新課程,新課堂,新策略--新課程下的教學策略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師中心專稿)/a]相關文章:
1.新課程開發論文
6.新課程改革論文
10.高中學校新課程培訓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