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后的宣言里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到2500年前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機會。”這證明我們傳統中有著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深邃思想,我們民族身上是有一種能激勵人奮發向上的品質。文言文是傳承文化傳統的,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結晶,教師要秉承課改精神將文化傳統中的精華發揚光大,而不能只將文言文教學定格在字詞教學上。因而將文言文講出詩意、韻味來,教師義不容辭,讓我們點一盞心燈,看文言綻放。
一、 品味亮點,讓古人“立”起來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聞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盡致地傳達了作者自身復雜細膩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總而言之,他們的作品中都有一個“人”,這個“人”今天我們看來是古人,可昨天他們是一個個眨巴著眼睛喘氣兒的、有喜有樂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品味亮點,讓古人“立”起來。
每一篇文章都有與眾不同的亮點。文章的亮點就是文章耐人尋味的地方,有的亮點顯而易見,如《項脊軒志》中寫景的片段:“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作者淡雅而清新的語言寫景狀物,用小鳥啄食、明月、桂影襯托環境的清幽,用“珊珊”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也寫出了樹影晃動時輕盈舒緩的樣子。而有些亮點,初看平平無奇,細品則如飲陳釀。如《項脊軒志》,歸有光將崇高的祖母之愛、偉大的母親之愛與溫馨的夫妻之愛都寓于平淡的敘事之中。“‘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這一段描寫準確地描寫了一位慈祥、平易近人的長輩形象,貼切地傳達了祖母對孫兒的關心、疼愛之情,也流露了祖母對孫兒刻苦攻讀的殷切期望。再如寫夫妻之愛,作者全無直接描寫之語,只是通過回憶“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述諸小妹語”這樣的生活瑣事表達他對妻子的憶念。
二、縱橫勾連,讓古人“動”起來
縱橫勾連作家的詩與文,結合起來進行探討研究,可以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古人在“立”的基礎上“動”起來。比如說王勃的《滕王閣序》與他的《滕王閣詩》在內容上的呼應,理解其中人生盛衰無常的悵惘宇宙永恒的感慨。當然也可以聯系李白詩《登金陵鳳凰臺》來理解“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的落寞。《阿房宮賦》可以引用杜牧的其他詠史詩來看他的史學觀。
三、善留尾巴,讓古人“活”起來
文言作品,言的背后,是閃爍的人生智慧,作者的悲喜交加,行文構思的苦心孤詣……有情,有智,有理,這些都是一種"大文化",是潛藏在語言背后更鮮活的寶物, 我們要學會指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去交流、去對話,讓古人真正“活”起來。這就需要老師善留尾巴,引導學生把書讀厚,把人生豐富起來。這個尾巴可以是設疑激趣的問題,也可以是喚醒學生心靈的作業。
例如《陳情表》的學習,我留了一個問題:表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類文章。李密不想應詔為官,有必要自稱“臣”嗎?從而鼓勵學生廣查資料,更深入理解李密強權下的無奈,要想打動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帝,《陳情表》是有其獨特藝術魅力的。
著名作家余華說:閱讀是通過作品喚起你的想像力、感受和情感,在別人的作品里讀到你自己。文言文同樣可以鼓勵學生融入文本,結合自己的獨特體驗進行再創造。
如學了《赤壁賦》后,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寫自己的讀文感悟,寫如何面對人生挫折;教完《琵琶行》,可以就“感我此言良久立”的“感”字讓學生對琵琶女的心事進行推敲,寫一篇《秋夜的回憶》……寫法可以多種多樣,改寫、續寫、擴寫、寫對聯等,只要能對文本有所拓展,能激發學生興趣,誘導出學生獨特的體驗,都是可以一試的。
我想改寫余秋雨的一段話收尾:文言文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讓我們點一盞心燈,看文言如花般綻放。
李巖
[點一盞心燈,看文言綻放(粵教版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