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最精確地表達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即強調了師傅的指導性,更表明了修行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很好的表達出師生的關系,明確了師生之間的定位。從而更深一層的表現出“學習得到方法”。所以一個好的教師傳輸的是技巧的“漁”而不是所選課文的這條“魚”。最終讓學生通過學習“魚”“漁”感悟到語文迷人的“魅力”。從而超出“魚”“漁”這些表面的東西,而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那么閱讀策略就是完成這個過程的鑰匙。
關鍵詞
高中語文 閱讀策略 師生定位
學習語言不外乎聽、說、讀、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聽和說的問題似乎不是太大,主要關注的是讀和寫的問題。具體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就是閱讀和表達交流,為了更好的做到這一點新教材在教材安排上補充了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兩個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得廣度和深度上能夠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不僅僅是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更要學生能夠使用較多的表達方式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使這種想法能夠使學生更好的學會思考。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從分析教材開始。
課本中經久不衰的經典篇目
“課標教材”5個必修模塊共有詩文79篇(首),其中文學類文本58篇(首),占73%。與“老教材”相比,文學類文本的比例雖有小幅下降,但兩種教材文學類文本篇數都占到教材文章總篇數的四分之三左右。其中與“老教材”相同的篇目有38篇(首),占到“課標教材”文學類文本的66%。經典名篇如《短歌行》《孔雀東南飛》《陳情表》《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再別康橋》等在新、舊兩種教材中都被選入。這反映出教材編者在編教材時非常注重文學類文本的基礎性、經典性。
課本中非文學類文章的巨大變化
“課標教材”5個必修模塊中非文學類文章共21篇,其中與“老教材”篇目相同的只有6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拿來主義》《咬文嚼字》《談中國詩》《我有一個夢想》《宇宙的未來》,僅占本套教材中同類課文篇數的29%。大部分是新增篇目,如《宇宙的邊疆》《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動物游戲之謎》等,或傳遞科學前沿信息,回顧科學研究歷程,進行科學教育;或譴責暴力,呼喚和平,號召人們珍視生命;或探索自然奧秘,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作品都極富時代氣息,反映出教材編者在選取非文學類文本時,除了照顧文體知識,更注重作品內容的時代性。非文學類文章中論述類文章比例略為下降,實用類文章比例顯著提高。這反映出與學生生活關系密切的文本受到“課標教材”編者的重視,而與學生生活關聯不緊密的文章體裁受到“冷落”。
選修給教師和學生更多更大的空間
“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一)”、“中國現當代散文(二)”、“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三)”、“先秦史傳散文”、“先秦諸子散文”、“漢魏晉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古代散文”等若干單元。不難看出,這些散文的編排依據或是國別,或是時代,國別與時代還不足以統括則雜以文章類型或作者(如“史傳”、“諸子”之類)。“課標教材”則不同,從必修1到必修5共編排了“提要鉤玄(古代敘事散文)”、“品人與品文(記敘散文)”、“情趣與理趣(抒情散文)”、“寫景與抒情(古代寫景散文)”、“質疑解難(古代議論散文)”、“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等若干散文單元。很明顯,編著者組織這些單元的內在依據不是國別、時代或作者,而是相關文本的讀書方法如“提要鉤玄”、“披文入情”,或是學習要點如“情趣與理趣”。
教材給我啟發,數據更是說明一切(有人作過統計,每年學習40周,每周學習50小時,總計為1.2萬小時,它等于一個人參加工作后的全部閱讀時間(3.6萬小時)的1/33,等于一個人畢生閱讀時間(6.8萬小時)的1/36。)在這彌足珍貴的閱讀時間里,怎樣才能取得好的閱讀效果,閱讀策略的選擇十分重要。
策略之一:定向閱讀
“人生有涯知無涯”,如果把寶貴的人生閱讀時用于漫無目標的閱讀,無疑也會收效甚微。中學教育對一個人來說是重要的基礎,常常對一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許多著 名的科學家、學者都是在中學時期就確立了終生從事的目標。陳景潤在中學時就決心獻身數學,周仁在中學時就立志于研究中國的古陶瓷。因此,對于中學生朋友而言,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之上,選擇一二個“中心興趣”進行大量的、較為深入的閱讀,一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讀書效果。
中學生的課余閱讀潛力是很大的。有人對中學生的課內閱讀量和課余閱讀量作過對比統計:初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所讀的各類教科書約共70萬字,高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所讀的各類教科書共計130萬字;而在同一時間內,他們在課余進行感興趣的課外閱讀,閱讀量分別可達700萬字和1000萬字,課內和課外的平均比值為1:9。如此浩大的閱讀量,如果我們能確立自己的中心興趣,按自己的興趣、目標、能力進行定向閱讀,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策略之二:選擇閱讀
數學家王梓坤說過,讀書要選擇。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書: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鐘、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輩子,有的將永遠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級名著,由于我們的精力與時間有限,也必須加以選擇。
選擇閱讀策略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選擇含義是,“讀第一流的書”。在浩如煙海的圖書文章中,只要經過認真 的篩選和比較,你就不難發現,屬于某一學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讀這些著作,你就可以領略學科的全貌,了解學科的前沿和發展。
第二層選擇含義是,“讀一流學者寫的書”。所謂的第一流的學者,是指在該學科領域里最知名、最有權威的科學家、學者。他們站在該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最前沿,洞察該領域發展源流和發展趨勢。讀他們寫的書,能夠全面、準確地了解該學科領域的發展。要了解“第一流的書”和“第一流作者寫的書”,其方法是通過推薦書目了解,或是請老師、家長推薦介紹。
策略之三:時間巧安排
中學生的學習任務是比較繁重的。除進行課堂學習、課前課后的預習、復習和完成作業外,要抽出時間讀自己有興趣的課外讀物,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還必須巧妙地安排閱讀時間。
零星時間閱讀法。要善于利用課余之后點滴零星時間閱讀,積少成多。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過:“我用的是零頭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沒有整段時間,就盡量把零星時間利用起來,加起來可觀得很。”寫下皇皇巨著《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時間。”
整段時間閱讀法。寒暑假、節假日對于愛讀書的中學生來說,是十分珍貴的。同學們在適當娛樂、溫習功課之后,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廣泛涉獵,大量閱讀,多讀書,讀好書。
好的策略,其實就是好的方法,好的方法如何成為成為學生好的習慣常常是我們思考的東西。這一點更是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突破“以教師為中心”的課程觀念,力求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在新課標下,主動、探究、合作將成為學生學習方式的三個基本特征,學生的學習,可能是獨立自主地學習,也可能是與同伴的合作進行學習,而教師只能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探究的合作者、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個性化教學的創新者和新課程的建設者。教師不要滿足于把知識點內容講明白,而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只有通過探究以及討論交流等活動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發展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學生進入學習化社會、信息化社會和科技化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
對學生和老師的定位,更說明閱讀策略的重要性,若只看不思,看得再多都無收益,“學而不思則罔”。讓學生就閱讀所思發表看法,一起磋商,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讓思維的火花碰撞,靈感跳躍,學生的睿智綻放,每位學生都是具有“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瀟灑,能各抒己見。實際就是讓學生在閱讀方面更加的深入,而深入的具體表現就是通過閱讀的交流評比,分出優劣,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學生的閱讀果實獲得師生的承認,會激發進一步閱讀的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可謂是一箭雙雕。
參考資料:
《新課程標準》
《走進新課程》
《語文學習》(滬)2009年5期
李小龍
[從高中學生的閱讀策略中更好的認識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定位(人教版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5.中學生的假期日記
6.中學生的周記
10.中學音樂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