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山記》教案1
教學目標:1、積累“翳”“策”“躋”等實詞的含義。
2、理清作者的記游順序,體會其條理分明的記游特點。
3、學習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1、朗讀課文,做到讀準音,讀順句。2、借助資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記》。3、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 談話導入:有這樣一部著作,這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一部我國地理學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記》這部著作被譽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記 》。多媒體展示作者及文字圖片資料。
二、 疏通文意
1、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這一學習任務。
2、交流在疏通文意過程中所產生的疑難問題。由組長匯報,組員補充。班際間解決。
三、 合作探究
1、速讀課文,劃出作者登山所經過的地方,并繪制作者登山示意圖。
明確:作者上山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地方。示意圖略
2、劃出文中標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明確: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作者這樣寫,顯出文章記游順序清晰,條理分明的特點。
3、細讀文章第三段,說出作者的觀察角度,寫景順序。
明確:觀察角度為俯視,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寫景順序為:按照北-南-西--東的空間順序來寫景,并且是由遠及近的。
多媒體展示恒山圖片,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
4、劃出課文中寫徐霞客登頂經過的文字,體會其所擁有的精神。
明確:課文第二段“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久之棘盡,始登其頂。這是寫作者登頂經過的文字。從登頂經過充分表現了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實踐求實的精神。
5、小結:
這篇文章清晰地介紹了作者的游蹤,描寫了作者游恒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險,不怕辛勞,勇于踏勘實踐的精祌。
四、 遷移拓展
1、查閱資料,探究“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這種現象的成因。
2、利用圖書館,閱讀整本的《徐霞客游記》,寫好讀書筆記。
教案001
作者:鄭建賓
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復的誦讀中領會課文的內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寫法;指導學生欣賞美的景物,體會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語言。本文的生字詞較多,語句拗口,這是本文學習的難點,要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詞語意思,在反復的朗讀中把握文章的內容。
【教法學法】
運用板塊式教學:五讀、五說--全課由“讀”與“說”兩個板塊系列相互交叉構成。
課前準備: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登山活動。指導學生走進圖書館或上網查閱有關徐霞客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初讀課文。
1.學生介紹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師補充。
徐霞客,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極其腐敗、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為人清廉剛正。不愿在污濁的官場中生活,因而毅然拋開功名利祿,以在祖國壯麗的山川中尋幽攬勝為畢生樂事。他游遍中國的名山大川,同時還以日記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質、水源、物產、民情及山川景勝都一一詳記下來。
《徐霞客游記》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記錄,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一部我國古代地理學名著。在地理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也被作為文學珍品流傳于世,清代人推崇“當為古今游記之最”,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學生讀課文,老師檢查預習情況,解決字音的認讀與字義的理解問題。
(二)第一個教學板塊:讀課文,說發現。
1.發現能夠根據語境理解意思的詞。
2.發現可以用添字變雙音節詞的辦法進行解釋的詞。
3.發現古今異義的詞。
4.發現沿用至今的詞。
5.發現一詞多義現象。
6.發現詞類活用現象。
(三)第二個教學板塊:讀課文,說譯文。
1.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得順暢。
2.學生自讀白譯。
3.翻譯接龍(按號數一人譯一句)。
4.老師讀課文,學生說譯文。
第二課時
(一)第三個教學板塊:讀課文,說內容。
1.學生再讀課文,要讀出語調的輕重。
2.教師指導學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學生發言。
(1)略寫登山的時間和天氣。
(2)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
(3)寫登頂后遠眺所見之景。
(4)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3.學生根據第2第3段說說作者上山時經過的地方及山頂所見的景物。
上山經過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在山頂上看見北山“崩崖亂墜,雜樹密翳”,還看見渾源州城,南邊有龍泉山,兩邊有五臺山,近處還有龍山。這些山都是相互連接的。
4.學生以導游的身份。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向游客介紹恒山。
(二)第四個教學板塊:讀課文、品句子。
1.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出情景。
2.請學生用“……描寫得好,寫出了……”這個句式寫出自己對某些詞句的感受。
如:“風翳凈盡,澄碧如洗”這個句子描寫得好,寫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氣是無風無云的好天氣。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寫得好,寫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艱辛,表現徐霞客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的進取精神。
(三)第五個教學板塊:讀課文,說感受。
1.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出情感。
2.學生就“感受”進行發言準備。(可以是讀了《游恒山記》的感受,也可以說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學生發言,師生相互評點。
4.課堂小結:《游恒山記》是地理學家的踏勘記錄,也是文學家的游記。文章敘述描寫了作者游恒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實踐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換形,各種景物以及地名、距離都記錄得極為準確、細致,表現了古代學者的實踐精神。同時,在寫景之中寄托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四)課后作業:做一張《游恒山記》的讀書摘錄卡。
內容:1.作者簡介
2.詞語積累
參考資料
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游恒山記〉一文以游蹤為線索,一步一景,描寫生動,是一篇不可不讀的游記美文。
思路條理化。此游記涉及的景點、地理位置較為復雜,但全文貫穿著一條線索,那就是游蹤,亦即作者足跡、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景觀,逐一描寫。再寫登頂的艱難。然后是登頂后遠眺四周的景色,把整個山系都清晰地展現出來。最后寫下山情形。
詳略得當化。全文有詳有略,處理得恰到好處。略寫出發時間和天氣情況,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間的情形都寫得極為詳盡,又以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把過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寫了出來。下山的過程詳寫了尋找下山之路一節,其余的下山過程就一筆帶過了。
觀察細致化。作為一個以勘察地貌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處對一些細節觀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細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顏色等,寫到每個景點,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勢、周圍環境等。
景物形象化。記敘中注重實際,如實記錄所見之景,而且觀察細致,為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學的嚴謹性。同時,景物描寫也各有特色,生動形象,如“松影篩陰”、“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都將景物的形象活現于筆下,讀后歷歷在目,頗具文學的形象性。
游恒山記 1
一、課程目標:1.熟悉并把握課文的生字生詞,理解文章大意。
2.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恒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景物特點。
二、教學策略:圖片展示法、串講法、問答法、抄讀法。
三、重點難點:學習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難點:學習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教 學 活 動
一、介紹背景,導入課文
1.師: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遍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記》是他三十多年旅游勘察的記錄。……(簡單介紹徐霞客旅游勘察的情況)本文便是他登北岳恒山時的日記。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1.讓學生自讀課文,看注釋,學生字,疏通文意。(字詞提示見板書1)
2.師:請大家看第一段寫了些什么?“風翳凈盡,澄凈如洗”屬哪種表達方式?
2.閱讀第一段,回答問題:
第一段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略寫) 表達方式:描寫。
3.師:第二段主要寫什么?
3.閱讀第二段,回答問題:寫上山登頂的經過。(詳寫)
從上山到登頂的過程中,作者描寫哪些景物?(在明確答案中層示相關圖片)
(1)景物:望仙臺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
(2)作者是在這個過程中是怎樣安排詳略的?
點撥:作者的略寫,也能抓住景物的特色,一步到位,準確而生動。如寫松,則“松影篩陰”;寫北岳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話雖不多,而景物的形象卻活現于筆下,使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細,如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攀登之不易。
(3)請談談你對徐霞客“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精神的認識。
(3)結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講講這種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的重要性。
4.師:第三段寫什么? 你能解釋一下文中所說“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 北”的現象嗎?(安排學生在課前查資料找出答案)
(2)根據文中所述,請你判斷恒山的具體地理位置,畫一張恒山方位圖。
5.師:第四段寫什么上山下山,作者的觀察角度也有所變化,試舉例說明。
4.閱讀第四段,回答問題:寫登頂后遠眺所見之景。
(1)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然是土山也沒多少樹;而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濕潤,雖是石山,卻長了很多樹。
-
(2)閱讀課文,劃恒山方位圖。
5.閱讀第四段,回答問題: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點撥:這樣的描寫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也看出作者觀察事物的細致。
表明作者視角轉換的語句:“南經松柏林,先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游恒山記2
一、課程目標:1、體會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2、學習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實踐求實的精神。
二、教學策略:圖片展示法、串講法、問答法、抄讀法。
三、重點難點:學習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難點:學習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教 學 活 動
一、翻譯課文
1.范讀課文,注意咬準字詞,讀出感情。
2.抽學生朗讀,在反復閱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抽多名學生按段翻譯課文。教師可先作示范,以第一段為例:“十一日,風停云散,碧空如洗。我拄著拐杖開始攀登恒山,向東走,一路盡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 要求:在全面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翻譯課文,要做到文字順,盡量以直譯為主,個別地方,如原文中帶有描繪性的部分可以采取意譯的辦法。
4.點評修正,
二、組織課堂討論
1.師:大家從這篇游記中可看出作者怎樣的精神?
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敢于挑戰人生極限。
2.將學生分組,密切聯系社會實際情況展開討論。
針對某一話題(如目前的登山運動,有時會出現傷亡的情況,該怎樣看待這一現象),分組討論,選派代表作好發言記錄。
3.讓各組代表進行發言,大家點評。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明確: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人生的困難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情。正如登山,目標的達成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困難被克服來實現的,因此,登山運動與人生旅程有著象征性的對應關系,都需要恒心、毅力和韌勁。人生應該有一個目標,在目標的召喚下,向頂峰發起沖擊,“不 畏艱險,迎難而上”是人生的應有之義,否則,等待我們的只有失敗。
三、背誦默寫1.指導學生背誦并默寫第二段中從“還過岳殿東”到“始登其頂”這一段文字。 2.指導完成課后練習題三。 3.確認讀下列字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和意思。
風翳凈盡 策杖登岳 淺阜 無攀躋勞 虬松 離立 循崖乘峭而上 杰坊 官廨 拾級 廡門 穹碑森立 危崖 間道 槎材 比肩連袂 不啻
課后體會 本文生字較多,句子較拗口,教學時要求學生先預習,掌握生字生詞,熟悉課文課堂上教師要范讀,也要讓學生朗讀,在反復閱讀中理解文意,對于需要重點研討的段落,可采取串講的方法進行教學。
徐霞客《游恒山記》譯文
十一日,風平云散,天空清澈如洗。拄著手杖攀登恒山,面朝東方攀登,都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勞累。
行走一里,轉向北方,山上都是煤炭,不用向深處開鑿就能得到。再行走一里,土石就都是紅色的了。有盤曲的松樹并立在路的旁邊,亭子上題名叫做望仙。再行走三里,懸崖石塊逐漸高起,松樹濾下班駁的陰影,這里叫做虎風口。在這里石頭的路面盤繞迂回,才開始順著山崖,爬上峭壁,向上攀登。再行走三里,有高大的牌坊題字叫“天下第一山”,里面官府、廚房、水井一應俱全。從牌坊的右側向東逐步登階攀登,半懸崖處是寢宮,寢宮的北側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靠著絕壁,下面蒞臨官府,殿下面極高的臺階直插云霄,堂四面廊屋門的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立著。從北岳殿的右側上行,有一個石窟,就著改成一間屋子,叫做會仙臺。臺上雕刻著一群仙人,環繞排列沒有間隙。我這個時候想要爬上高高的山崖、登上山的極頂。繞過北岳殿的東側,見到兩處懸崖中斷的地方,其中有垂落的草莽達到千尺,是登到極頂的小路,于是就解開衣袖攀緣而登。又攀登二里,來到高崖的頂上,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里,而且滿山都是茂密的短樹,參差不齊的枯竹,只是能夠鉤扯衣服刺入衣領,用手抓或用腳踩就斷折,所以雖然用了很大的力氣,還是像墜落在巨大的波濤中,像在急流中一樣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起勇氣向上攀登,才登上了恒山的頂峰。
這個時候太陽的顏色清澈美麗,向下鳥瞰山的北側,凌亂的山崖像向下墜落一般,各種樹木濃陰遮蔽。這座山土山上不長樹木,石頭山上則生長。北側都是石山,所以樹木都生長在北側。一座渾源州的州城,就在山的半腰。再向北鳥瞰,隔著一重遠山,蒼蒼茫茫沒有邊際。南邊是龍泉山,西邊是五臺山,呈現出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近處是龍山向西綿延,它的支峰向東拓展,緊密地連接著向下鉗制著沙漠。
然后從西峰下山,順著從前進入峽谷的懸崖,向下一看,蒼蒼茫茫,不敢下行。忽然回頭向東了望,有一個人飄飄搖搖在山的上面,于是就又上去向他問路,他指著東南側的松柏之間,望著前去,就是上山時寢宮后面高大的懸崖的頂上。不久,果然得到了下山的道路。向南經過了松柏林,先前在山頂上望著這里的松柏林青青蔥蔥,好像蒜的葉子和草的莖芽,到這里一看卻是合抱的參天大樹,與虎風口的松柏樹相比,不止一百倍地超過它呀。從懸崖的縫隙一直下去,正好在寢宮的右側,也就是飛石窟。
《游恒山記》讀后感
學完《游恒山記》,總結歸納出恒山最顯著的特點,一個字:險;兩個字:很險;三個字:非常險;四個字:十分的險……好了好了,不開玩笑了
用文中的話來說就是:“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道……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攀踐輒斷折……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我國古代的一位非常非常有名的,可以說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詩人,他一生寫詩無數,為后人所景仰,他的一篇《蜀道難》就十分形象貼切的寫出了其路之險,套用在此《恒山》上,就是“恒山難,難于上青天!”可是,即使是如此險要的恒山,徐霞客也依然是毫不客氣的將其拿下,最終他終于站在恒山的最高峰!這也告訴了我們:只要和、肯攀登,不怕山高水又深,自然也就不怕題難了。登上了險峰,最重要的便是欣賞山頂那美好的景色了:
“時日色澄麗,俯瞰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西惟五臺,青青與此作伍……”
有俗話說的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又有人說“無限風光在險峰”而上一段就是如此完美的例子。徐霞客不畏山險,不怕辛苦勇于攀登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與學習。
還是俗話說的好:“陽光總在風雨后”、“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如果徐霞客不抱著必死的決心走訪祖國的山川河流,那么也就寫不出如此大氣磅礴、蕩氣回腸的千古絕唱!
再來一句俗話說的好:“堅持就是勝利”若徐霞客不是堅持走訪祖國近30多年,現在又怎會有《徐霞客游記》這本書呢?而我們又怎么可以“不出門游遍天下”呢?而且《徐霞客游記》為地質學、地理學、風俗學、歷史學以及生物學等等的學科提供了豐富的假想資料,并證實了大部分。
最后一句俗話說的好:“人是一本書,看人如看書”徐霞客,光是從名字來看就知道這個人向往自由,并且名字暗喻了他一生與自然為伴的事跡,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給徐霞客取名字的人實在是太英明啦!
真的是最后一句俗話說的好:“一篇好的文章必有一個好的結尾,一個好結尾一定會照應好每一段開頭”一般來說,一個好結尾一定是像《游恒山記》那樣的結尾,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精練!
王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