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下面,根據我的教學歷驗與進一步學習的體會,談談個人的淺見。
一、 綜合文字、音韻、訓詁等知識,講清字、詞的涵義。
綜合文字、訓詁等知識,講清漢詞的原委,有利于激發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曹劌論戰》中有一句“小大之獄,雖不能查,必以情”,學生把“獄”常誤解為“監獄”,未能理解詞語的古今異義。《說文》:“獄,確也。從,從言。”,即兩犬。朱駿聲《通訓定聲》:“獄,訟也。”犬好斗,用兩犬示相爭;打官司要爭是非曲直,故從言。獄為會意字,本指打官司,后引申為案件。打官司,往往有人會因犯法而入獄,故又引申為監獄。知道了獄字的形體和詞義引申的軌跡,就不難理解上句的“獄”。
又如《寡人之于國也》:“數罟不入洿池。”體現了古人的環保意識。六個字有三個難點。數,本是小學都應掌握的常用字,但因多音多義,讀音和意義常混淆。《說文》:“數,計也。”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計數為本義,因謂所計數為數。計數頻繁,故為頻數(shuò,作者注),又為數密也。”原來,表示計數,音shú,是數的本義。名動相因,詞類活用成為固定意義,引申為數目,音shù。音計數頻繁,引申為屢次、頻頻,音shù。又引申為密,音cù。罟較生僻。罒,是網字的變形,本象網形。楷書中從罒的字多有網義,如羅為捕鳥網,罩為捕魚網。洿(wū),濁水不流。指污濁的水不流動。王筠《說文句讀》:“洿、池同物,但分清濁耳。”因此,洿池泛指池塘。古人為了魚類的生長繁殖,不許密網捕魚。
深入淺出地講清漢字的形音義,引導學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 結合現代社會生活與學生心理,闡發古人思想精華。
現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學生,有其優勢,但也有些心理問題,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激勵的良方。有的學生任性,管不住自己;有的抗挫折能力差,心胸狹隘。古人說《周易》中六卦最切人事,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損,君子以懲忿窒欲”;“益,君子以見弄則遷,有過則改”;“鼎,君子以正位凝命”。這六卦含有深刻的哲理:一是要奮斗,振作精神,自強不息;二是要胸懷寬廣,像大地一樣容載萬物;三是要養德養身,社交語言得體,飲食有所節制;四是要抑制不健康的情感和要求;五是要學習好的,改正錯的;六是要正視社會環境,擺正自己的位置。老是可以針對學生心理,將古人的思想淺易地介紹給學生,學生往往樂于接受。
結合現代社會生活與學生心理,闡發古人思想精華,使文言文貼近中學生,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有益的。
三、結合學生習作實際,講解古代作品的構思及表達技巧。
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往往重閱讀,輕寫作,往往導致文言文與作文脫節。事實上,古代作品中的許多精品,在構思和表達技巧方面,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在此,僅以《小石潭記》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為例稍加說明。
層次混亂、情景脫節、描寫匱乏正是中學生游記的通病,而《小石潭記》是游記中的佳品,是寫游記的絕好范例。從構思看,它有兩大優點。(一)以游蹤和視線為序,線索明晰。作者先從來路寫起,先聽到水聲,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圍的景色;接著寫潭中的魚;再把視線蕩開,寫溪流。這樣按照游蹤的順序,由遠而近;又順著視線,由近及遠,層次分明。(二)因景觸情,情景交融。剛聽到如佩環鳴的水聲時,“心樂之”。坐潭上時,因“其景過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長期被貶,頓感“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寂寞感傷之情躍然紙上。這將寫景與抒情有機結合,達到情景交融的佳境。從表達技巧看,其優點主要表現在寫景上。(一)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結合。寫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寫“水尤清冽”;再寫陽光、魚影,“日光下徹,影布石上”,陽光直透潭底,魚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頭上,足見潭水的清澈,這是側面描寫。這種寫法,有概括,有具體,形象生動。(二)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青樹翠蔓”是靜景;“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枝條的動態。魚“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將魚的動態與靜態結合,頗有情趣。(三)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水聲“如鳴佩環”,溪岸“斗折蛇行”,“岸勢犬牙差互”,運用比喻,寫出水聲的清脆悅耳,溪岸的曲折悠長,岸勢的參差不齊。魚“似與游者相樂”,運用擬人,道出魚的多情,也是將人的喜悅之情移植在魚的身上。我們若借鑒這些描寫的方法,寫景就會少些呆板、多些靈氣。
中學生議論文論證乏力,孟子的文章頗有借鑒價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議論文中的上乘之作,孟子文章論證嚴密、氣勢磅礴的特點,便于借此指導學生針對議論文中的問題進行學習。
以文言文的構思和表達技巧指導學生作文,讓學生覺得文言文有寶可掘、作文有法可依,必然激發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四、教師必須做到三個“堅持”,把語文課上好上活。
(一)要堅持“古為今用”,避免脫離現實。學習文言文,并非讓學生鉆故紙堆,并非讓學生滿口之乎者也,成為“孔乙己第二”;而是服務現實。“見”并非“現”的通假字,它也是多音字,有“jiàn”、“xiàn”兩讀。讀“xiàn”時,義為顯示、顯露、出現、實現。《廣韻》:“見,露也。”《集韻》:“見,顯也。”《漢書元帝紀》:“天見大異。”顏師古注:“見,顯露。”事實上,見現是古今字:“現”字出現得較晚,大約在宋代才有“出現”之義。講解這些與實際聯系緊密的形音義知識,古為今用,化知識為能力,學生就不會產生“古文無用論”,必然能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要堅持循序漸進,避免“拔苗助長”。人類認識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指導感性認識。我們必須先讓學生熟讀一些有代表性的優秀文言文,努力做到日新、日新、日日新。
(三)要堅持追根溯源,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知識水準。教師應該學而不厭,對語音、文字、訓詁、語法、古代文化的知識都有所涉獵,遇到問題勤查《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必要時就教于專家,不僅要知道流,還要知道源。只有如此,才能“為有源頭活水來”, 才能深入淺出,將語文課上活,才能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當然,以上所述僅是筆者淺陋的一家之言。探索如何激發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這一論題,仍有待廣大專家和語文教師研究。
參考文獻:
漢許慎 撰 宋徐鉉 校定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年版
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清王筠 說文句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王力 談談學習古代漢語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葉蜚聲、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版
程繼兵
[如何激發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人教版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