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28年后成為水沫社和其后的《現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作現代派詩歌。1932年后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保持了民族氣節,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后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賞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后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于音樂美的追求。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詩還回蕩著一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詩中重疊反復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音樂效果。正如葉圣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戴望舒幼年患有天花,容貌因此被毀。1928年發表詩歌《雨巷》震動文壇,獲得“雨巷詩人”美譽。但這并沒有使詩人得到他苦戀的意中人--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的心。幾經輾轉,施絳年雖同意和他訂婚,但也提出了條件:戴望舒必須留學回來才能結婚。1932年詩人去法國,1935年回國,此時施絳年已嫁作他人婦。詩人痛苦之下,找到施絳年,以一個巴掌結束了自己長達8年的苦戀。
【賞析】
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活躍在我國詩壇的“現代派”詩歌的首席人物。這一路詩風雖然與李金發式的象征派有連帶關系,但從藝術上說,戴望舒以及后起的一批詩人較前者有了更大的發展。這種發展表現在詩歌形式和意味上就是更純粹,也更具有透明性。某些詩人不滿于象征派食洋不化的狀況,有意將東方審美性格與西方現代主義融會貫通,在東西方詩風的交匯點上寫出中國式的“現代派詩歌”。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詩歌的代表作。這首詩使我們想起南唐李璟的“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種淡淡的惆悵和甜蜜的感傷顯然是屬于東方型的,但戴望舒只是取來了這一古典意象,他為這一意象注入了現代主義的風神,使之超越了直觀性質,成為現代人寂寞彷徨心態的象征,整條雨巷就是迷惘孤寂的人生之路。
戴望舒對法國象征主義是有深入研究的,魏爾倫對詩歌音樂性的強調給了他深刻的啟示。對音樂性的追求幾乎成了他使詩達到純粹的重要手段。這種唯音樂的追求,教我們在一種迷蒙悅耳的旋律中擺脫了詩歌字面的糾纏,而進入一種音樂的幻覺狀態;“雨巷”里流出了純粹的音樂,它清澈而柔軟地蕩開來、蕩開來。。。直到把我們輕輕地“收”了進去!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詩中“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具有雙重含義。一是實指,一是一種不可即的純潔理想的象征。詩人的用意是在后者,但不妨礙我們執著于前者,這就使此詩對更多的讀者具有了可感性。這里的象征是“音樂化的象征”。
這首詩的音樂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詩歌的情調是音樂性的,抽象、純凈、理想化。它恍惚、朦朧,猶如一段難以言表的旋律。這是抽象的詩人心率的運動,是無具體內容的純粹形式。它的情緒僅存在于我們的解釋之中,如此詩的象征性內容不過是我們從旋律中體驗到一種哀怨的太息、失落的惆悵而已。其次,此詩運用了回旋式的旋律和和聲。這種旋律和和聲是詩人的“精神動作”,密度很高的回旋與和聲,正如詩人徘徊憂郁的腳步,那么漫長,那么沒有出路。悠長--悠長,寂寥--寂寥,丁香--丁香,哀怨--哀怨,彷徨--彷徨,太息--太息,雨巷雨巷雨巷雨巷。。。這種同律的反復,一次次滲入我們的心,似夢似幻,使形象變得模模糊糊,而情緒卻在這一片雨霧中具有了質量感。這和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魏爾倫們的詩歌審美感受是一致的。再次,全篇詩被導入統一的“江陽轍”中,詩人注意了韻音發音時口型的變化和共鳴效果,主要元音是a,具有回蕩不息的感覺。這和音樂的物理屬性、生理屬性、心理屬性是吻合的。特殊的音響成了基本因素,更容易喚起我們的聯想、聯覺,并使之具有了時間性和運動性。音樂性主題也在這統一而連貫的韻律中呈現出來,它不再是描寫性的而是純粹表現性的。在這種一貫到底的韻律中,仿佛一個寂寞而固執的靈魂默默彳亍著,他等待著奇跡的出現,一切都不能教他轉過頭去!而他等待的東西又是那般渺茫!
這首詩的突出成就就在于這種至強的音樂性。你只能反復輕吟,把握它旋律和和聲的內在奧秘。什么時候你忘記了此詩的象征性內涵,而沉迷在一種和諧顫動的樂音中,你就贏了!反之,你會為“象征”所累,體會不到詩人真正的用心。嚴格地說,這首詩是不能撰文鑒賞的,一切解讀都只能破壞它的效果!只不過我們是在困厄中不得不動用了這種鑒賞的文字形式。音樂,人類偉大的奇跡,你那不可言說的奧秘告訴了詩人,現在,告訴我們吧!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郭海臣
[現代詩歌鑒賞《雨巷-戴望舒》(人教版選修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1.戴望舒雨巷的教案
7.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10.地理選修三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