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鑒賞的考題中,盡管直接考查詩歌主旨的題不是很多,但答題卻離不了它。分析詩歌的形象、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都少不了要聯系詩的主旨。因此,把握詩歌的主旨或者定位到主流理解上來顯得尤為重要。
把握詩歌主旨的方法很多,比如借助詩中的“情點”( 詩歌中透露思想感情的字眼)把握,如李白《菩薩蠻》中“傷心”“愁”這些字眼即為“情點”;借助詩題把握,如杜甫的五律《春夜喜雨》,詩題即告訴我們,詩人的感情是快樂喜悅的;借助作者或詩的注釋把握,如李白、杜甫他們的個人經歷與思想認識不同,詩歌內容和創作風格也就大不相同,還有的詩后注釋已經給我們暗示了詩的主旨。再有就是借助詩中形象、意象。
這些方法中,最難的是借助形象、意象把握詩的主旨。詩中的形象、意象如果單一,比如單單是人物形象,或單是景象、物象,則學生容易把握主旨。如王安石《孤桐》一詩,緊扣“孤桐”這一物象來寫,借“孤桐”的正直不屈表達自己獻身變法的思想。意象單一,主旨易把握,但是,如果詩中既有物,又有景,還有人,學生就難以把握了。比如王建的《雨過山村》一詩: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許多學生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表現詩人的悠閑,因為詩人“閑”看梔子花,并且認為這首詩的詩眼也是“閑”字,從“閑”字看出作者悠閑的心態。
其實,這樣分析是不恰當的。“閑”是詩的詩眼不錯,但分析詩的主旨,不能孤立地抽取某個形象或意象進行分析,而是要分析各個意象的特點,并兼顧這些意象之間的關系。
在這首詩里,既有雨、竹、溪、梔子花這些景象,構成一幅優美的山村微雨圖;又有雞、村路、板橋這些農家特有的物象,同時還有“婦姑”人物形象。在這些形象中,“山村農家雨中”這些景象物象是人物形象所生活的特定環境,是人物形象活動的背景;而人在這一特定環境中行動是“浴蠶去”。詩中,景、物、人組合成一幅和諧優美的勞動生活畫面。 因此,詩的主旨可以通過對“婦姑”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來把握,“婦姑相喚浴蠶”表現的是山村人家雨后忙于農事的生活圖景;也可以通過“梔子花”來窺探,“梔子花”之所以閑著無人欣賞,是因為人們都忙于農事。弄清了意象之間的關系,詩歌的主旨也變得明朗起來。
有時,如果能把握人與景的關系就可領悟詩的主旨了。如王安石的《北山》:
北山輸綠漲橫陂, 直塹回塘滟滟時 。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
詩中“人”與“景”的關系可以通過后兩句詩來把握:(看到自然美景)詩人久久坐在那里細細數著落花,緩步行走在碧草叢中,遲遲回家。由此看出,詩的主旨是表達詩人(遠離官場歸隱后的)悠閑之情。
再如蘇軾《東欄梨花》一詩: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這是一首絕句。根據絕句詩的特點可以看出:前三句寫景,最后一句是抒情。要把握詩的主旨,就要準確理解這最后一句。可問題出來了:“清明”一詞該如何理解,是“清明節”,還是“清楚明白”?其實,只要把兩種理解帶回到詩中,就會發現,第二種理解講起來很勉強: 人生能有幾次看得清楚明白(對東欄梨花)?這樣就可以確定自己的猜測了。把握關鍵語句以探尋詩歌的主旨,這不失為理解詩歌的一種捷徑。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詩歌中有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時,我們可以首先分析人在景物中的行動,借此把握詩歌的主旨;第二,當人的行動不太明顯時,我們就應重點分析景、物的特點,從中窺探詩人的情感;第三,當人與物平分秋色時,就需要從整體著眼,考慮人與物的關系,如從“細數落花因坐久 , 緩尋芳草得歸遲”中看出詩人“物我兩忘,閑適自得之至”的情態;第四,進行大膽的猜測,然后結合詩的內容加以敲定。
當然,一首詩所包含的主旨不止一個,可是作為考題,對我們的要求是能定位到詩的主流理解上來。準確把握詩的主旨是對詩歌主旨多樣性的挑戰,是學生必備的一項技能。
周會萍
[準確把握詩歌的主旨(人教版高三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3.人教版小學語文詩歌
4.木蘭詩主旨句
5.木蘭詩全文的主旨
7.概括木蘭詩主旨
10.幸福由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