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了解蘇軾的生平與影響。
2.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3.了解對策類文體的主要特點,體會文章表達清晰而得體的特點。
4.梳理并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過程和方法
1.誦讀文本,整體把握文章結構。
2.自主探究,理解重點語句。
3.分析文章援引史實、淺近設喻、對比、層層深入、多角度論證的說理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心憂天下、關心國事的襟懷。
2.理解文章教民習武、能戰能守、以備外患的主張,認識維護北宋王朝長治久安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并掌握重點語句。
2.把握文章要旨,學習從多角度論證的說理方法。
3.學習并領悟“教戰守”的“教”在全文中的貫穿作用。
教學時數:2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了解背景
三、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1.自由誦讀課文,做好圈點勾畫。
2.閱讀注釋,疏通詞句,初步理解課文。
3.再讀課文,歸納各段段意。
第一段:
第二、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七段:
4.概括主題。
明確:
四、學習小結
五、課后思考
1.思考問題:這篇奏議的主要主張是什么?作者是針對什么情況提出這一主張的?
2.再讀課文,嘗試概括本文的論證方法,并舉例說明。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探究學習課文,理解并掌握重點語句,分析寫作特點,擴展探究有關問題。
教學過程
一、交流作業
1.這篇奏議的主要主張是什么?作者是針對什么情況提出這一主張的?
明確:
2.本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別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明確:
二、探究文本
1.既然本文的主張是“教民戰守”,那么在蘇軾看來應當如何來“教”呢?
明確:“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鄉里則聚于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
2.圖解“教民戰守”之策。
“使”
“教”
“授”
注釋:
(1)“庶人之在官者”為 特殊句式,“役民之司盜者”句式同。
(2)“教以行陣之節”為 特殊句式,“授以擊刺之術”句式同。
3.分析本文的結構。
明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
4.摘錄本文中富含意蘊的語句并加以點評。
例句: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于閨門。論戰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栗;聞盜典故之名,則掩耳而不聽。
點評:
三、分析布局
小組討論,班級交流:本文是一篇對策,目的在于讓君王接受自己的“進策”,而最關鍵的還得看作者怎么寫。蘇軾是怎樣行文布局的?
概括寫法:
四、學習小結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縱 囚 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B.此豈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來以冀免 冀:希望D.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于茲六年矣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B.若屢為之 若事不濟,此乃天也
C.約其自歸以就死 木欣欣以向榮D.乃罪大惡極 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認可的君王“施恩德”行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B.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
C.大意其必來而縱之D.縱而來歸,殺之無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見的一項是( )
A.《縱囚論》歷來被認為是我國古代說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觀點鮮明、邏輯嚴密、中心突出取勝。
B.歐陽修認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C.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果。
D.作者認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寧以義死,不茍幸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期:希望
B.是上賊下之情也 賊:揣度,揣摩
C.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 約:約束
D.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本:根據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 / 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
C.然此必無之事也 /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D.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 敏于事而慎于言
3.《縱囚論》以反對縱囚為主題。下面表示歐陽修反對縱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項是( )
A.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D.信義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4.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在每段議論時都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論點,并大量運用對比技巧以形成強勁的說服力。
B.文章透過現象看本質,推勘太宗與死囚的心理活動,一反前人的贊許,一針見血地道破縱囚與自歸的動機各是邀取名聲與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為兩經,以太宗、死囚為兩緯,絲絲銜接,環環緊扣,明承暗接,前伏后應,使整篇議論交織一體,文勢流貫暢達。
D.文章通過議論,指出縱囚不近情理,非治國之法;不見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鮮明地表達了歐陽修順應人情、嚴肅法治的政治觀點。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桂山
[教戰守策學案(蘇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