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淺說】
形與神
狹義的形與神的關系的問題主要存在于散文中,其最重要的論斷就是“形散深不散”。引發情感的故事、道理和事實是多樣性的,這是內容的“散”,它們和與之對應的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就是散文的“形”。情感的內涵和意境可是散文是“神”。看似內容繁雜,表達方式多樣,但只要這些成分的情感內涵和已經能保持統一,文章便自然形成一個散而不亂的整體了。
而廣義的形與神的關系的問題存在于記敘文這個范疇。此時,“形”就是作者所選的材料,“神”就是文章的主旨。探究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要依據對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神態、外貌等方面的描寫,聯系具體情境進行分析,從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格,進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情與景
在文學類文本中,主題是作者的主觀思想意識,而主題是通過藝術形象來表達的。主題是主觀的,而藝術形象往往是客觀的。這如同詩中的意象,即詩中之景,總是作者為表達意象創造出來的客觀形象。所以,客觀的景物是為了抒主觀的情或營造氛圍而生的,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以《荷塘月色》為例,人們有過對于本文是景重要、還是情重要的討論,其實這倒無需討論:但作者由“不寧靜”到“寧靜”的心理過程是文中的中心,作者對景的觀察和感受實際上就是作者內心情感的外化。所以,情是主要的,但景更重要。
弄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
雖然近年高考文本閱讀雖然不會直接出題考查文章的思路和結構,但弄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卻是讀懂文章的重要標志,也是考查閱讀能力的重要考點。
文章的思路,指作者在寫作時的條理和思想表達的路徑。它體現在各部分間的邏輯關系上,要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圍繞一個中心,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組成一個嚴密的整體。
文章的結構,指文章內部的組織和構造,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現,包括線索與脈絡、層次與段落、過渡與照應、開頭與結尾等。
如何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結構?主要是注意作品的整體構思、貫穿線索,以及各個部分和各個方面之間的邏輯關系。有些文章,為了表達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標志性的詞語來表明前后上下句或上下段間的關系。掌握這些詞語,有助于我們把握思路,分析結構。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順序詞、關聯詞、指代詞、范圍詞、類別詞、過渡詞等。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輕重的順序或問題的幾個方面,在橫向結構的文段(章)中較多;“總之”、“由此可見”表示結論,在邏輯結構的文段(章)中較多;“所謂”表示有所解釋,在縱向結構的文段(章)中較多;此外,對應的詞語、相似的句式、語意的分合、方位的順序等也是明顯的標志。
所以,需要重點關注文章的結構形式,如,縱向結構(推理、時間先后等),橫向結構(地域、部位、組合關系等),邏輯結構(總分總),以及分析文章結構常用語:做鋪墊,埋伏筆,呼應、照應,渾然天成等。
線索和文眼
文學類文本往往都有線索。在一部文本里,事物發展的過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為貫串始終的一條線索。它把作品中的各個事件聯成一體,表現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動,或者是事情發展的順序、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事物特點或者重要的環境因素為線索。文學類文本的線索常常出現在文本的題目,如09年全國卷Ⅱ的閱讀文本《岳樺》或如或如冰心的《小桔燈》。有時非文學類文本的線索也常常出現在題目中,如09年江西卷的《木車的激情》。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的關鍵性詞句。能點出文眼,就是讀懂文章的一個標志。清代學者劉熙載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者必顧之,在篇末則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藝概文概》)有時候,線索和文眼往往合而為一。文眼的位置有四種情況:
①、在標題。此時的文眼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線索。
②、在篇首。如《荷塘月色》開篇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全文無論是寫月下的荷塘還是荷塘上的月色,均是傳情,來映襯作者內心的變化。
③、在篇末。如09年安徽卷的《董師傅游湖》篇尾的“他很快樂”。輕輕一筆,卒章顯志,升華全文,董師傅的快樂在于他的心態。
④、在篇中。如09年寧夏卷《孕婦和牛》中“字是一種多么好的東西啊!”揭示了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女人在將為人母時的責任感和關愛之心。
【選文讀練】
(一)落夢的山
男人樹
很小的時候,就有了到山那邊去的想法。開始讀書后,越過了家對門的山,我驚呆了,遠處厚厚的山壓在我遠眺的視線上,我難免有些失望,山后還有山。
總想知道山的盡頭在哪里?每天放學都凝視山的神秘,山在我的夢里,深不可測。
春雨后的一個周末,相邀了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到了學校對門的山上,想看看山外的世界。
濕滑的山路上,奔跑著幼小純真的幻想。我們快樂著,興奮著,享受著山的寧靜。忽然,小青在遠處對我們狂喊到:快過來,好大的蘑菇!我們集聚了過去。是的,一株嫩白的蘑菇傲立在青草從中,散發著吣人的清香,我們這才發現,在我們的腳下,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蘑菇。來,我們采些蘑菇回去,小青說。我們便在山上到處尋覓,沒有裝的東西,小青提議脫下衣服,袖口一擰,便成了裝蘑菇的工具。我們就把衣服全部脫了下來,滿山地跑,見了圓的象蘑菇的統統裝進了衣服。只要哪個發現碩大嫩白的,就會像發現了新大陸,一群人都圍上去,贊不絕口。
天漸漸黑了,我們每個人都裝滿了一衣袋的蘑菇,可找不到了回去的路。在狂熱的興奮中,我們迷路了,抬頭望去,只能見山托起的淡藍色的天空,四周是密布的樹叢,還有濃密的暮色。坐在一塊空地上,我們沉默了,緊緊抱著滿載的蘑菇,眼里閃爍著恐懼。
夜很靜,靜得連樹木的呼吸聲都能聽見,很久很久,一臉疲憊的小青說:放棄我們手里的蘑菇,我們找路回去吧。
不,這可是我們自己的勞動。有同學反對。
我們不是來看山有沒有盡頭嗎?可被蘑菇迷惑,那我們帶上蘑菇,能回去嗎?小青倒出了衣服的蘑菇。
我們沒有說話,用迷茫的眼光看著他。
山外還有多久啊,真的走完了這座山,我們還能在一起嗎?小青仰頭盯著灰暗的天空說。
依然是沉默,無奈的寂靜。在迷霧的山中,我們學會了沉思,山外的路上,太多太長,我們都知道。
那天我們還是走出了大山,只有小青是徒步。
再后來我們真的走出燎嗍峭講健?br>
再后來我們真的走出了大山,到了很遠的地方求學生活。有一次在同學的聚會上,竟然沒有見到小青,在一個一起爬過山的同學口里才知道,小青中學畢業后,因為盜竊還在獄中。心里洶涌一種匪夷所思的傷痛。
生活的山中,不要隨意放棄,有夢的地方,本身就是精彩。(有刪節)
跟蹤問題
1、圍繞“夢”,作者有那些心理和情緒上的變化,請找出文中能夠體現這些變化的詞語。
2、依據你自己對文章內容和寫作方法的了解,你認為文章的文體應該是小說還是散文?
3、結合文章的內容和寫作手法,簡析標題“落夢的山”的深刻含義。
現場解析:1、“夢”是本文的線索。文章內容本身是簡單的,但讀過之后,卻給了人們許多思索,可是在即將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人們的心態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閱讀時抓住這些變化,就能很快領悟文章的中心。2、文體是依據文章的主要表達方式而定的。本題主要不在于考查表達方式,而在于文章的結構和先敘后議的寫作方式,以及文尾的點睛之筆(文眼)。3、文章的標題含著線索,分析標題的含義,也實際上是分析文章的現實意義。
(二)野菊花
李珊紅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花朵不過一分鎳幣大小,密密匝匝,重重疊疊,織造出淮河堤畔、大別山麓夢幻般神奇的織錦。分明是太陽和月亮的灼目滾燙的合金,讓造物主隨意傾倒潑灑在這里,叫人心靈久久震顫。
幾番秋雨秋風秋霜。山野早已斂去了遼闊的綠色,只把灰脊露在人間;紫燕和鴻雁的呼喚,杳然寂滅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兒和羊兒的哞咩,在枯草敗葉間低回……縱然是松柏,也已減色,縱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獨野菊花,卻以她野性的勇敢與進取,舉起了開放的拓展的金旗,“欲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她不禁錮自己,有花就盡情地開,有香就盡情地放。這一朵遲遲不肯謝去,那一朵掙出半個臉兒來就開了。從莖頂,從脅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間被風喚醒,一齊把眼睛睜開,睜得又圓又亮,再也不想閉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飾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藥香毫無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霧。這時,假若你靜下心來,你會從裊裊升騰的忽聚忽散的濃香里諦聽到廣樂音樂《金蛇狂舞》的活潑,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壯烈……
她不固守現成,匍匐的枝條看似柔弱,卻從不攀援依附。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卻射出,迅速占領周圍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狀分裂的葉片擴張開來,鋪展如蒼鷹的翼翮,擁護著黃花,風來想凌空而去,云過含不盡向往,活脫脫是一幅潘天壽飽和金石的《鷹瞵圖》,從大別山巔掛到淮水河沿。當霜雪卷藏這幅宏篇巨構時,她的宿根卻在這片沉重而冷靜的土地下醞釀謀劃,將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結在心,待時以串發。今年崖頭嶺上的幾株,明年一定要發展成簇;今年籬前坎下的幾叢,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龍。星散的,要匯聚;成塊的,要連片。然后,在荒灘坡,在貧瘠卻是自由的土地上,左沖右突,向四面八方擴張、挺進,步步為營,為營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還是她的野性誘發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這是一種怎樣的野性的美啊!而這野性美的燭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開放的態勢和拓展的行動中,于生命的運動里發現自我,表現自我,實現自我,教人體味出一種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顫回蕩在心……
跟蹤問題:
1、聯系全文,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野菊花的野性?
2、試概括野菊花美的品質。
3、根據全文,解釋“人生境界”的含義。
現場解析:這三個題目都要求聯系全文作答,這同我們整個考點所強調的整體考查文章的思路和結構一致。習題1考查全篇的結構理解,習題2考查文章的主題和關鍵句,結尾段是文章的升華,習題3考查文章的現實意義和寫作目的。
參考答案
1、“想法”“失望”“總想知道”“奔跑著……幻想”“快樂著,興奮著,享受著”“狂熱的興奮”“沉默”“閃爍著恐懼”“迷茫”“沉思”“匪夷所思的傷痛”。
2、文章的文體應該是散文。(1)散文的主要手法是通過敘事、描寫、抒情來表情達意;小說的主要手法是通過塑造任務形象來反映社會現象,揭示社會問題。(2)本文主要是通過大家一直想圓“夢”--走出大山,在為奮斗的過程中小青放棄努力、放棄理想,后來淪落的這一事件,來揭示“生活的山中,不要隨意放棄”的道理。
3、(1)文章中所記敘的主要事件與“山”有關,正是因為“山”才有了我們的“夢”:(2)“山”可以象征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夢”可以象征在重重困難面前的種種希望,所以,文章運用了象征手法,生動具體,又有寓意;(3)“夢”貫穿始終,標題與篇末卒章顯志的升華段照應。
(二)1、(1)不禁錮自己。(2)不固守現成。
2、敢進取,拓展開放 3、發揚不畏艱難奮力拼搏的精神,創造更美好的社會生活。
巨東濤
[分章析段重理思路--現代文閱讀分析結構要點淺說(人教版高三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8.閱讀給力現代文答案
10.《風箏》現代文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