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大金塔
艾蕪
在向仰光奔馳的火車上,首先看見高矗于綠蔭叢中,遠遠就對旅人露出一臉微笑的,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在離仰光馳往印度洋的輪船上,回頭來大都市的輪廓已經消失了,卻突然望見聳立藍空,仿佛依依惜別的,也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這些我都記得,但尤令我永遠不會忘掉的,是當黃昏之際,落日掛在你的腰畔,群鴉都從菩提蔭中噪起,散在晚紅的西空,旋成點點的黑星,飛舞在你的身邊,這時呵,遙見你那慵倦的樣子,唉,怎樣地使人起著興亡的感慨!或是深夜散步于綠漪湖畔,望著你通身圍著燦爛的珠光,湖水里也映著你柔和的金影,那滿透出舞女要赴夜會似的神情,又怎樣地令人感到高興!
如今你的足下,大理石鋪就的道上,那些獻花獻香的盛況,還是一如當年的么?那些著白衣花裙的善男信女,被我叫做拜金主義者的,還是當著晴美的節日,在你下邊且歌且舞,興趣不減于往昔的么?主張暴力革命絕食死在獄中的憎人巫威塞牙,在你身邊舉行火葬的悲壯日子,你還記得么?喊著Slmon goback的行列,通過了繁華的都市,繞到你的足下,散成頭顱的海波,作著祈禱和演講的示威日子,你還記得么?五千印度碼頭工人的大罷工,弄到整個都市都成了死滅的凄愁景況,而你那里的香化,也顯出了從來未有的暗淡樣子,你還記得么?大金塔啊,這些我都記得的,而且令我很是懷念的。
請你抬頭替我望望,那些點綴在金色稻田中的茅屋,是否還在冒出血紅的火冠,烏黑的煙柱?那些閃現于綠色森林中的棕黃面影,是否還在把畫有神和蛇的白旗,繼續地豎了起來?一別三年的大金塔呵,請你提起足尖,為我望一望吧。
(選自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精美散文》)
【導讀】大金塔是東方藝術的瑰寶,也是緬甸國家的象征。緬甸人把大金塔視為自己的驕傲。作為佛教最著名的勝跡,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佛教人士對它懷著向往之情,從千萬里外專誠來朝禮。陽光映照之下,大金塔金光萬丈、燦爛無比。在佛教文化中,佛塔往往是人們和平和福祉的希望。文章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身心溶冶在大金塔中,先渲染大金塔高峻和燦爛的特點,再鋪敘大金塔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期許和變化,結尾時表達了我對大金塔的美好憧憬,很好的照應了題目中的“懷”字。
綠
李廣田
我獨處在我的樓上。
我的樓上?--我可曾真正有過一座樓嗎?連我自己也不敢斷言。因為我自己是時常覺得獨處樓上的。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這個我很愛,這也就是我的樓上了。
我獨處在我的樓上,我不知道我做些什么,而我的事業仿佛就是在那里制造憨厚的寂寞。我的樓上非常空落,沒有陳設,沒有壁飾,寂靜,昏暗,仿佛時間從來不打這兒經過,我好像無聲地自語道:“我的樓嗎?這簡直是我的靈魂的寢室啊!我獨處在樓上,而我的樓卻又住在我的心里。”而且,我又不知道樓外是什么世界,如登山人遇到了絕崖,絕崖的背面是什么呢?絕崖登不得,于是感到了無可奈何的惆悵。
我在無可奈何中移動著我的雙手。我無意間,完全是無意地以兩手觸動到我的窗子了(我簡直不知道有這個窗子的存在),乃如深閨中的少年婦人,于無聊時順手打開一個妝匣,頃刻間,在清光中照見她眉宇的青春之凋亡了。而我呢,我一不小心觸動了這個機關,我的窗子于無聲中豁然開朗,如夢中人忽然睜大了眼睛,獨立在夢境的邊緣。
我獨倚在我的窗畔。
我的窗前是一片深綠,從遼闊的望不清的天邊,一直綠到我樓外的窗前。天邊嗎?還是海邊呢?綠的海連著綠的天際,正如芳草連天碧。海上平靜,并無一點波浪,我的思想就凝結在那綠水上。我凝視,我沉思,我無所沉思地沉思著。忽然,我若有所失了,我的損失將永世莫贖,我后悔我不該發那么一聲嘆息,我的一聲嘆息吹皺了我的綠海,綠海上起著層層的漣漪,剎那間,我竟分辨不出海上的萍、藻,海上的芰荷,海上的蘆與獲,這是海嗎?這不是我的小池塘嗎?也不知是暮春還是初秋,只是一望無邊的綠,綠色的風在綠色的海上游走,邁動著沉重的腳步。風從萍末吹入了我的窗戶,我覺得寒冷,我有深綠色的悲哀,是那么廣漠而又那么沉郁。我一個人占有這個憂愁的世界,然而我是多么愛惜我這個世界呀。
我有一個噴泉深藏胸中。這時,我的噴泉開始噴涌了,等泉水涌到我的眼簾時,我的樓便傾頹于一剎那間。
(選自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精美散文》)
【導讀】文章有三個關鍵詞:“樓”“窗”“綠”。“我獨處在我的樓上”“我獨倚在我的窗畔”“我有一個噴泉深藏胸中”三個過渡性的句子凸顯出文章的層次,層層推進,由“這簡直是我的靈魂的寢室啊!我獨處在樓上,而我的樓卻又住在我的心里”而及“我一個人占有這個憂愁的世界,然而我是多么愛惜我這個世界呀”,深刻地描繪了“我”的內心深處的憂郁。總之,文章所描繪的“綠”是抽象的、沉郁的,這是與朱自清筆下“綠”的具體、明秀所不同的。
水鄉懷舊
周作人
住在北京很久了,對于北方風土已經習慣,不再懷念南方的故鄉了,有時候只是提起來與北京比對,結果卻總是相形見絀,沒有一點兒夸示的意思。譬如說在冬天,民國初年在故鄉住了幾年,每年腳里必要生凍瘡,到春天才脫一層皮,到北京后反而不生了,但是腳后跟的斑痕四十年來還是存在,夏天受蚊子的圍攻,在南方最是苦事,白天想寫點東西只有在蚊煙的包圍中,才能勉強成功,但也說不定還要被咬上幾口,北京便是夜里我也是不掛帳子的。但是在有些時候,卻也要記起它的好處來的,這第一便是水。因為我的故鄉是在浙東,乃是有名的水鄉,唐朝杜荀鶴送人游吳的詩里說:
君到如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他這里雖是說的姑蘇,但在別一首里說:“去越從吳過,吳疆與越連。”這話是不錯的,所以上邊的話可以移用,所謂“人家盡枕河”,實在形容得極好。北京照例有春旱,下雪以后絕不下雨,今年到了六月還沒有透雨,或者要等到下秋雨了吧。在這樣干巴巴的時候,雖是常有的幾乎是每年的事情,便不免要想起那“水港小橋多”的地方有些事情來了。
在水鄉的城里是每條街幾乎都有一條河平行著,所以到處有橋,低的或者只有兩三級,橋下才通行小船,高的便有六七級了。鄉下沒有這許多橋,可是汊港紛歧,走路就靠船只,等于北方的用車,有錢的可以專雇,工作的人自備有“出坂”船,一般普通人只好趁公共的通航船只。這有兩種,其一名曰埠船,是走本縣近路的,其二曰航船,走外縣遠路,大抵夜里開,次晨到達。埠般在城里有一定的埠頭,早上進城,下午開回去,大抵水陸六七十里,一天里可以打來回的,就都稱為埠船,埠船總數不知道共有多少,
大抵中等的村子總有一只,雖是私人營業,其實可以算是公共交通機關,魯迅短篇小說集《仿惶》里有一篇講離婚的小說,說莊木三帶領他的女兒往龐莊找慰老爺去,即是坐埠船去的,但是他在那里使用國語稱作航船,小說又重在描畫人物,關于埠船的東西沒有什么描寫。這是一種白篷的中型的田莊船,兩旁直行鑲板,并排坐人,中間可以擱放物件。船錢不過一二十文吧,看路的遠近,也不一定。鄉村的住戶是固定的,彼此都是老街坊,或者還是本家,上船一看乘客差不多是熟人,坐下就聊起天來,這里的空氣與那遠路多是生客的航船便很有點不同。航船走的多是從前的驛路,終點即是驛站,它的職業是送往迎來的事,埠船卻辦著本村的公用事業,多少有點給地方服務的意思,不單是營業,它不但搭客上下,傳送信件,還替村里代辦貨物,無論是一斤麻油,一尺鞋面布,或是一斤淮蟹,只要店鋪里有的,都可以替你買來,他們也不寫賬,回來時只憑著記憶,這是三六叔的旱煙五十六文,這是七斤嫂的布六十四文,一件都不會遺漏或是錯誤。它載入上城,并且還代人跑街,這是很方便的事,但是也或者有人,特別是女太太們,要嫌憎買的不很稱心,那么只好且略等候,等“船店”到來的時候,自己買了。城市里本有貨郎擔,挑著擔子,手里搖著一種雅號“驚閨”或是“喚嬌娘”的特制的小鼓,方言稱之為“袋絡擔”,據孫德祖的《寄龕乙志》卷四里說:“貨郎擔越中謂之袋絡擔,是貨什雜布帛及絲線之屬,其初蓋以絡索擔囊橐衒 且售,故云。”后來卻是用藤竹織成,疊起來很高的一種箱擔了,但在水鄉大約因為行走不便,所以沒有,卻有一種便于水行的船店出來,來彌補這個缺憾。這外觀與普通的埠船沒有什么不同,平常一個人搖著櫓,到得行近一個村莊,船里有人敲起小鑼來,大家知道船店來了,一哄的出到河岸頭,各自買需要的東西,大概除柴米外,別的日用品都可以買到,有洋油與洋燈罩,也有芒麻鞋面布和洋頭繩,以及絲線。這是舊時代的辦法,其實卻很是有用的。我看見過這種船店,趁過這種埠船,還是在民國以前,時間經過了六十年,可能這些都已沒有了也未可知,那么我所追懷的也只是前塵夢影了吧。不過如我上文所說,這些辦法雖舊,用意卻都是好的,近來在報上時常看見,有些售貨員努力到山鄉里去送什貨,這實在即是開船店的意思,不過更是辛勞罷了。
(選自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精美散文》)
【導讀】家鄉景物總宜人,對于長年身處北京的作者來說,就更是如此,雖然北國有很多優點,但一提起“水”來,便就有說不完的話了。作者串聯“水”“橋”“舊時代的辦法”介紹家鄉的風土人情。一方面如同給遠道而來的游者在娓娓地講述,另一方面還有旁征博引,同時,有靜態的描摹,也有動態的景觀,情意盎然,既陶醉了自己,又感染了讀者。作者懷著一顆深摯的懷鄉之情,通篇描摹一種淳樸、傳統和寧靜的江南風景,細致耐心而不枯燥。總的來說,《水鄉懷舊》是一篇淡而有味的美文。
巨東濤
[四周山色秀一夜溪聲清--游記風物類散文導讀(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西游記導讀課件
2.優秀游記主題散文
3.描寫冷清的散文
4.婺源游記散文
5.優美游記散文
6.山水游記散文
7.游記美文散文
8.清明游記散文
9.踏春游記優秀散文
10.新年的鐘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