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彬
高考文言文閱讀考點全突破之翻譯
【考點解說】
2002年高考以來,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譯主觀題重新出現,分值是5分。2009年三套全國卷為10分,江蘇卷、湖北卷、四川卷、山東卷、江西卷、安徽卷、遼寧卷等也增加到10分。為此,有一點先要明確,我們應把“取法于課內,積累于課外”視為復習備考的基本原則。
我們知道,文言語句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對高中生而言,主要應達到前兩條。“信”就是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達”就是譯文要明白通暢,無語病。為此,翻譯時應堅持“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的原則,確切地表達原文原意。
【試題解析】
例題:(2009年浙江卷第21題)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解析:第(1)句關鍵詞為“釋”(舍棄)、“勝”(盡)。第(2)句關鍵詞為“恐”(擔心)、“予”(給),同時應注意“不吾予”這一賓語前置句的翻譯。答案為:(1)但是到了沉溺(書畫)而不能舍棄(的地步),那么這禍害將難以說盡。(2)別人擁有的(書畫),只擔心他們不肯給我啊。
【錦囊妙計】
將文言語句準確翻譯成現代漢語,要求考生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從微觀上,能把握句中實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即以理解實詞和虛詞為基礎,對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象,對常見的文言虛詞、固定短語、文言修辭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達手段,都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二是從宏觀上講,善于聯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體理解,決不能斷章取義。
一、正確翻譯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句子是正確翻譯的基礎。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語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具體應做到:
(一)以易求難,推敲關鍵詞語
多年來的高考試題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譯的句子,并非每一個詞語都有難度,都難以理解,往往是有兩三個詞語有較大難度。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句子就是對關鍵詞語的確切認知。一般說來,這關鍵詞表現為多義實詞或詞的形態特點(單音詞、雙音詞)、用法特點(即詞類活用)。
1.(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在這個句子中,“意”、“食人”、“以威”、“不懼之人”、“無所”、“施”等都不難理解,難的是“被之以威”的“被”。“被”帶賓語“之”,首先可判定它是個動詞;從意思上說,“被之以威”與“而不懼”形成轉折關系,這一點也不難判斷。“(老虎)先用威風將吃的人(或者說對方),但對于不懼怕它的人來說……”橫線處該填入哪個動詞呢?看來應當是“嚇倒、壓倒”之類的意思。于是全句該理解為:“推測虎(要)吃人,先用威風壓倒對方,但(對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無處施展了吧?”這樣看來,所謂“以易求難”就是根據已知求未知;“求”的過程,就是對語句作分析的過程。
(二)轉換角度,辨析句式特點
有些文句,在實詞、虛詞方面沒有太多障礙,但要真正說清其含義又遇到麻煩,這時就得轉換視角,從句式方面作考慮,這樣也許會尋求到正確的理解。
2.(2009年安徽卷)一叟可七十余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于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此段文字中,“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兩句,字詞上基本沒有疑難問題,但“老夫無用也”是什么意思?是“我年老無用了”嗎?自然講不通。原來這是個省略句,理解時應在“無用”后補上一個“之”字,指代“牖下”的“數帙”書。也就是說,畫線句意思是:“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于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三)燭照全文,求助于左鄰右舍
有些文句,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夠的,還需跳出文句,求助于“左鄰右舍”--上下文,甚至是綜觀全文。
3.(2009年全國卷Ⅱ)太守蔡興宗臨郡,深加貴異,以私米饋原平及山陰朱百年妻,原平固讓頻煩,誓死不受。人或問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貧老,故加此贍,豈宜必辭。”原平曰:“府君若以吾義行邪,則無一介之善,不可濫荷此賜。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終不肯納。
本段文字中,“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如何理解呢?句中“耋齒甚多”的“耋齒”指老人,“屢空比室”的“屢”可譯為“經常”,“室”是指家室,“非吾一人而已”可譯為“不止是我一個人而已(或罷了)”,這都容易看出;而“若以其貧老邪”和“屢空比室”的“比”是什么意思?根據前文郭原平“誓死不受”和他人的勸說(“豈宜必辭”)來看,郭原平這段話意在說明自己不受“私米”的原因;畫線句前的“府君若以吾義行邪,則無一介之善,不可濫荷此賜”是在作假設--“府君如果是因為我品行高尚(而賜給我)呢,其實我沒有一點善行,不可以隨意接受這樣的賞賜”,由此看來,“貧老”與前一句的“義行”對應,“若以其”的“其”與“吾”對應(也是第一人稱代詞,意思是“我”)。這樣一來,“若以其貧老邪”就好理解了--“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至于“屢空比室”,它既然也是推辭饋贈的理由,那么只能解說為“家家戶戶經常貧困”。所以本句意思是:“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老人很多,家家戶戶經常貧困,不止是我一個人而已。”
二、直譯句子的三項“注意”
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高考強調以直譯為主。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其主要之點分述如下:
(一)注意字字落實。“字字落實”是一個原則性的要求,應區別以下不同情況:
(1)留。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原樣保留,不必翻譯。
(2)刪。對那些起語法作用但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者是表敬稱、謙稱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譯文中可以刪去。
(3)換。對那些古今意義上有差別或多義的詞,應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的詞語。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中,“兵”應換成“兵器”,“利”應換成“鋒利”,“弊”應換成“弊病、毛病”等。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指這一類“字”必須落實。
(二)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用詞的特點,主要指活用的詞類。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即譯文要正確表述出活用的情況。比如《過秦論》“外連衡而斗諸侯”一句中,“外”是名詞作狀語,應譯為“對外”;“連衡”,在這里用作動詞,應譯為“用連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動詞,應譯為“使……爭斗”。全句應譯為:“(秦國)對外用連衡的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這樣便譯出了全句用詞的特點。
(三)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所謂原文造句的特點,指原文所使用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特點。譯出這種造句的特點,分兩種情況:一是文言文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要譯成現代漢語相應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二是省略句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倒裝句要合理地調整過來。
4.①(2009年四川卷)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于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②(2009年山東卷)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③(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攝。
④(2009年江蘇卷)然而卒無補于明之亡也,何與?
句①中“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為賓語前置句(“不吾繼”相當于“不繼吾”),全句應翻譯為:“我們雖然為它即將推行而感到高興并且慶幸,但又擔心那些后來的人不能繼承我(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我)推究它的意義來告訴后來的人。”句②屬判斷句,全句應譯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的辦法啊。”句③中“里人疾周者”為定語后置句,全句應譯為:“有憎恨沈周的鄉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畫工的名單),于是(他)被傳喚(去畫壁)。”句④中的“無補于明之亡”為介詞結構后置,全句應譯為:“然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為什么(或什么原因)呢?”
三、文言修辭句的翻譯策略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借代、委婉、互文等。
比喻句是不能直譯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因為現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可以采用變通的翻譯形式,或意譯為“堅固的城防”;或以現代漢語的比喻形式,翻譯為“鋼鐵般的城防”。運用借代的句子,翻譯時要換借體為本體,比如“布衣”應翻譯為“貧民”,“縉紳”應翻譯為“官員”,“三尺”應翻譯為“法律”,“萬鐘”應翻譯為“高官厚祿”,等等。委婉,主要是避諱,比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等。凡遇到委婉的句子,應按照現代漢語中的習慣性說法加以替換,該換成什么說法就換成什么。比如,可以將“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后”,將“填溝壑”譯成“死了以后”。至于運用互文的語句,既不能直譯,也難以替換,一般應重新組合。比如翻譯“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就不能譯為“秦代的明月,漢代的關塞”,而應根據上下文相互呼應、相互補充的表意形式,翻譯成“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
【強化訓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
蔡 澤
蔡澤者,燕人也。游學干諸侯大小甚眾,不遇。蔡澤見逐于趙,而入韓、魏。聞應侯①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應侯內慚,乃西入秦。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燕客蔡澤,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
應侯聞之,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應侯。應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應侯因讓之曰:“子嘗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對曰:“然。”應侯曰:“請聞其說。”蔡澤曰:“主圣臣賢,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吳;申生孝,而晉惑亂。何也?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舊故,孰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應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澤曰:“主固親忠臣,不過秦孝、越王、楚悼。而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于三子,而身不退,竊為君危之。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夫商君為孝公立威諸侯,功已成,遂以車裂。白起率數萬之師,使秦業帝,功已成矣,賜死于杜郵。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種為越王成霸功,勾踐終拮②而殺之。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禍至于此。今君相秦,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君之功極矣。如是不退,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與以禍終哉!”應侯曰:“善。”乃延入坐,為上客。
后數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蔡澤,其人辯士。臣之見人甚眾,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篤,因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
【注】①應侯:即范睢。②拮:或作“掊”,賜劍死。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應侯因讓之曰 讓:責備。
B.然比干忠,不能存殷 存:保全。
C.乃延入坐,為上客 延:延請。
D.應侯遂稱篤 篤:深厚。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頸
B.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先移兵擊之
C.夫商君為孝公立威諸侯/公為我獻之
D.功已成矣,賜死于杜郵/得復見將軍于此
3.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蔡澤善抓機遇和范睢不識物盛則衰道理的一組是( )
A.應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應侯內慚,乃西入秦/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于三子,而身不退
B.蔡澤入,則揖應侯。應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篤,因免相
C.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商君為孝公立威諸侯,功已成,遂以車裂
D.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讓賢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當蔡澤聽說范睢舉薦的人犯了重罪,馬上意識到正在鼎盛時期的范睢已開始有了隱患。深明盛極則衰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說服權臣、飛黃騰達的機會終于來臨。
B.蔡澤公開揚言要奪范睢的相位,且與范睢見面時態度傲慢,顯得恃才傲物;范睢本對蔡澤一肚子惱火,但為其辯才所折服,最終舉薦了蔡澤,顯示出其愛才的大度。
C.蔡澤極為善辯,雄辯過程環環相扣,各種人物、事件隨手拈來,他列舉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的遭遇,目的是要范睢認清盛極則衰的道理,從而主動讓出相位。
D.秦昭王初次召見蔡澤就很賞識他的謀劃、談吐,加上應侯始終推托有病,昭王就免掉了范睢的相國官職,任命蔡澤擔任相國。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游學干諸侯大小甚眾,不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
(2)子嘗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
(3)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
譯文: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D(篤:病重。) 2. B (A項,都解釋為“在”;B項,表順承關系/表假設關系;C項,都解釋為“替”;D項,都解釋為“在”。) 3. A4. B (錯在“顯示愛才的大度”。) 5.(1)(蔡澤)四處游學向許多大小諸侯求官,但沒有人賞識。(注意“干”、“諸侯大小甚眾”、“不遇”。)(2)先生曾經揚言要取代我做秦國的相國,難道有這樣的事嗎?(注意“宣言”、“相”和反問句式。)(3)秦昭王召見他,與他談話,非常喜歡他,讓他做客卿。(“與”和“拜”應補出賓語,“說”通“悅”。)
參考譯文:
蔡澤,是燕國人。曾四處游學向許多大小諸侯求官,但沒有人賞識。蔡澤被趙國趕了出來,隨即前去韓國、魏國。他聽說應侯舉薦的鄭安平和王稽都犯下大罪,應侯內心慚愧,就向西來到秦國。他將要拜見秦昭王,派人揚言一番來激怒應侯說:“燕國來的賓客蔡澤,是個天下見識超群、極富辯才的謀士。他一見秦王,秦王必定讓他做相國而剝奪您的權位。”
應侯聽了這些話,派人去召蔡澤來。蔡澤進來了,只向應侯作了個揖。應侯本來就不痛快,等見了蔡澤,(他)又如此傲慢。應侯就斥責他說:“先生曾經揚言要取代我做秦國的相國,難道有這樣的事嗎?”蔡澤說:“是的。”應侯說:“請讓我聽聽你的說法。”蔡澤說:“君主圣明,臣子賢能,這是天下的大福;國君明智,臣子正直,這是一國的福氣。然而比干忠誠卻不能保住殷朝;子胥多謀卻不能保全吳國;申生孝順可是晉國大亂。這是為什么呢?既然這樣,那么您的人主慈愛仁義信用忠臣,厚道誠實不忘舊情,(在這些方面)比起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來怎么樣呢?”應侯說:“不知道怎么樣。”蔡澤說:“如今您的人主親近忠臣,是超不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可是您的官職爵位顯貴尊大,自家的富有超過了他們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我私下替您感到危險。俗話說:‘太陽升到正中就要逐漸偏斜,月亮達到圓滿就要開始虧缺。’事物發展到鼎盛就要衰敗,這是天地間的常規。商鞅替秦孝公在諸侯中揚威,功業告成,結果身遭車裂。白起率領幾萬人的部隊,使秦國形成帝王的事業,功業告成,卻在杜郵被賜死。吳起為楚悼王罷免庸才,廢黜無用之輩,功業告成,最后慘遭肢解。大夫文種為越王成為霸主立下功業,勾踐最終賜劍把他殺了。這四位先生,功業告成卻不離開官職,遭禍竟至于如此悲慘。現在您任秦國相國,出計不必離開座位,策劃不必走出朝廷,您的功業也到頂點了。若在這個時候不引退,那么就是商鞅、白起、吳起、大夫文種的結局啊。您為什么不在這個時候送回相印,把它讓給賢能的人,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潔(的美名),這么做比起終遭災禍來怎么樣呢?”應侯說:“好的。”于是請蔡澤入坐,待為上客。
幾天之后,應侯上朝,對秦昭王進言:“有位新從山東過來的客人叫蔡澤,此人是個很有口才的人。我見到的人很多,沒有誰趕得上他,我也不如他。”秦昭王召見蔡澤,與他談話,非常喜歡他,讓他做客卿。應侯趁機推托有病,請求送回相印。昭王竭力讓他執事,應侯就稱說病重,于是被免掉了相國官職。昭王剛賞識蔡澤的謀劃,于是任命他擔任相國。
何澤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