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公開課
時間:2010年5月11日星期二上午第三節
地點:高三(2)班
課題:《雨霖鈴》
授課人:胡鎮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反復朗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充分使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借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教學重點】
感受、體味這首詞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教學難點】
對詞中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鑒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別有情,別有景,別有聲,別有淚,別有長度,別有重量,別能消魂,別能減肌,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別時難舍難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著一個主題:分別痛苦。真是“別”有滋味 在心頭。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又是怎樣寫“別”的呢?--板書[雨霖鈴]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柳永
柳永(約980~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柳永福建崇安人,也就是現在的武夷山人)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早年屢試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窮愁潦倒,處世方面抱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時間很長,經常出入倡館酒樓間,與教坊樂工和歌妓們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妓的生活,并通曉樂律。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環境及其他各個方面的條件,使他成為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的代表詞人。
2、寫作背景
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經常出入倡館酒樓間,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介紹詞牌
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云,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采其聲為《雨霖鈴》曲”。所以這支曲本來就是寄托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凄側的離情。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雨霖鈴”這一詞調,本來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鈴”,來源于唐明皇李隆基與其愛妃楊玉環的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當時的形勢,不得已在馬嵬坡縊死楊玉環。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時候,霖雨連日,他經過秦嶺棧道,耳聞鈴聲,勾起了往事,于是創作此曲,悼念楊貴妃,寄托哀思。后來,人們使用這支曲子來表達離愁別恨,“雨霖鈴”也就成了離愁別恨的象征。
四.整體感知
1、師:下面給同學們一分鐘的時間,大家朗讀一下這首詞。(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提問:讀完后,你能說說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
明確:哀婉、悲傷、凄清。(板書)
2、叫一生學生讀,教師點撥。
3、多媒體播放《雨霖鈴》配樂誦讀。
4、學生齊讀。
五、分析課文
1、設置問題,整體把握文章
(1)本文寫了什么?(內容)
(2)本文抒發了什么情感?(情感)
(3)本文用了什么寫作方法?(技巧)
2、分別找出上下闕中的有關意象和情感的詞語。
3、分析上闕詞句。
4、分析下闋中的著名詞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六、課堂小結
詞的上闕在凄涼環境的襯托之下,寫離別時難舍難分的情狀。下闕設想遠別后的思念和久別后的凄清。全詞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處處以景物襯托離情,情景分合,景為情設,而“一切景語皆情語”,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虛實相濟。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凄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七、板書設計
見多媒體
教學反思 :
[《雨霖鈴》語文公開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