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聲律特點的把握,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作品,在古典詩歌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
教學建議:
將誦讀方法的指導和古代詩詞意象的體悟、情感的把握結合起來。通過誦讀習慣的培養提高學生對古代詩詞的語言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首先讓學生了解背景(知人論世)、熟悉內容,在此基礎上把握住詩詞的感情基調、感情變化,對一些經典的詩句和重要的詞語進行細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緣景明情),然后再對學生進行誦讀技巧的指導。誦讀古詩詞有一定規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劃分音步、押住韻腳、突出平仄、講究節拍、語勢呼應等,通過誦讀達到更深切地體會作品情感的目的(因聲求氣)。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中國古代詩歌欣賞》的三個單元體現了古代詩歌鑒賞的三個層級
以意逆志--詩作主旨、創作本意
緣景明情--詩作的情感(意境)
因聲求氣--詩作神韻、氣勢、風格。“聲”是詩作思想情感的聲韻體現。
二、閱讀課文誦讀指導,理解何謂“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缺乏誦讀的閱讀與作品的對話是沉悶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誦讀令作品所有的內容變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與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務侃侃而談。在這種對談中,閱讀者自己不斷改變著自己的精神狀態,產生著共鳴。桐城派代表人物劉大櫆教人讀詩文要“因聲求氣”:“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讀而出聲,始能體會到詩文的聲韻之美,詩文作為審美對象的美感將大大增強。而且,一篇文章的聲韻特征往往適應于文章內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現出自身的獨特性,只有出聲朗讀,我們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節奏,由節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與氣韻。一篇文章作為一個閱讀對象的內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現出來。
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代私塾的教學方法特簡單,就三個字--念,背,打。念,是讀書,讀給自己聽;背,是讀書(不看著書讀),讀給老師聽;打,是打手板,背不過課文的打手板,打完了還要念,念完了還要背,背不過還要打。雖然方法簡單,但是私塾在培養人們學習古文方面的貢獻那是有目共睹的。翻開《唐才子傳》,王勃“六歲善辭章”,駱賓王“七歲能賦詩”,李白藥“七歲能文”,劉慎虛“八歲屬文上書”;再翻開《現代中國文學史》,康有為“七歲賦詩”,梁啟超“六歲畢業《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日綴千言”。 可見,“讀熟背出”乃學好古文的關鍵。因聲求氣造就了眾多的文人學士,是我國學古文的優秀傳統,在當今的新課改過程中,應該讓它發揚廣大。
何謂“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聲”指節奏、音調平仄、押韻,“氣”指情感、氣勢,“因聲求氣”就是通過感受詩文語言的節奏.根據聲韻的特點來把握作品的精神。“吟詠詩韻”就是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吟詠,體味詩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中國古代詩歌的音樂美(節奏)是怎樣構成的?
1、合乎規律的重復、停頓形成詩歌的節奏。
詩歌按照一定的規律回環重復的時候,便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使人感到親切、愉快。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在全詩中反復了三次,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詩歌節奏也體現在節拍的劃分上,漢字以一個字為音節,一句詩中的幾個音節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兩兩組和形成停頓(音步)。
四言兩頓,音節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五言一般是三頓,音節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七言是四頓,音節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2212、223、2221” 。(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押韻
按照規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復出現同一個韻母,就形成韻腳產生節奏。這種節奏可以把渙散的聲音組織成一個整體,使人讀前一句時可以預想到后一句,讀后一句回想起前一句。
押韻是同一韻母的有規律的重復,猶如樂曲中反復出現的一個主音,整首樂曲可以由它貫穿起來。中國詩歌的押韻是在句尾,句尾總是意義和聲音較大的停頓之處,所以造成的節奏感就更強烈。
近體詩押韻要求嚴格,花樣卻不多。雙數句尾字必入韻,只有第一句可以靈活:五言以不入韻為常,七言以入韻為常。
過分強調聲律的要求有時也會喪失詩意,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古今音變的問題,所以在教學中不必在聲律知識上講的過精過細。《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說:“若果是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3、音調
中國古典詩歌的音調主要是借助平仄組織起來的。在節奏點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長仄短、平低仄高”來處理。平仄有規律的交替和重復可以創設音調的起伏、和諧。 4、除平仄以外,古典詩歌還常常借助雙聲詞、疊韻詞、疊音詞和象聲詞來求得音調的和諧。
這些詞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運用得十分廣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些詞用得恰當,不但增加了音樂美,也加強了抒情的效果。
四、學生活動:“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根據賞析文章為《將進酒》設計朗誦方案。
1.示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開篇兩組排比長句,要讀得有氣勢;“天”字要重讀,給人一種破空而來的感受。“悲”、“暮”字要重讀,讀出一種沉重感。)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三句七言詩句在誦讀時要和緩一些,“須、莫、必、還、且”等表示意愿的詞語要重讀,語調逐步提升直至“會須一飲三百杯”要放聲誦讀,情緒高漲。)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這四個短句的誦讀要急促,節奏漸快,仿佛詩人在頻頻勸酒。“請君為我傾耳聽”一句聲音要放低語調要輕快)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用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這三句七言詩句要讀出一種激憤之情,語調要高亢。“但愿、皆、惟有、恣”等字要重讀。)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語速要由緩而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三句要快讀,最后一句語速要緩慢一些,“同銷”二字要重讀,“萬古愁”三字聲音要緩慢延長。)
2、學生誦讀練習,跟讀朗誦范讀(濮存晰朗讀)
五.總結:
吟誦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門絕學,教材的編者們期望用“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這一教學單元喚起現代中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在誦讀中走進詩境,在誦讀中提升審美情趣。
[第三單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8.洛陽詩韻優秀教案
9.蟬的教案設計
10.閣夜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