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考文言虛詞復(fù)習(xí)學(xué)案(高三備課資料)

發(fā)布時(shí)間:2016-7-17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jī)版

 文言虛詞復(fù)習(xí)學(xué)案(1)

學(xué)習(xí)要點(diǎn):

掌握“之”“而” “以”虛詞的用法

學(xué)習(xí)過程

一、考點(diǎn)闡釋

2008年的《考試大綱》明確有15個(gè):

而、何、 乃、其、且、若、所、為、焉、 以、因、于、與、則、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閱讀材料的上下文中確定某個(gè)虛詞的具體意義和作用。復(fù)習(xí)文言虛詞,一般不要求同學(xué)死記硬背虛詞的義項(xiàng)。

二、復(fù)習(xí)“之”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1、  項(xiàng)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2、  輟耕之隴上。

3、  奉之彌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孫視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7、  汝識(shí)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10、而從六國(guó)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1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5、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shí)百倍。

16、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17、頃之,煙炎張?zhí)臁?/p>

18、蚓無爪牙之利。

19、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20、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晉,何厭之有。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之”在文中的意義。

一僧欲1之南海,詢于唐僧,唐僧不2之應(yīng)。久3之,此僧以簞食瓢飲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難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撓,實(shí)可欽佩。然汝8之言亦過矣,君將驕而笑9之乎?”

三、復(fù)習(xí)“而”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1、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3、  圖窮而匕見

4、  余聞而愈悲

5、  莊宗受而藏之

6、  溫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10、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1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14、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15、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錦囊,負(fù)而前驅(qū)

18、 徐而察之

19、 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guó)

20、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潤(rùn),淵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兒醒,大啼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而”在文段中的意義。

兵者,危道也。須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則,何以勝?故馮婉貞曰:“諸君2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氏雖小,然青,取之于藍(lán)3而青于藍(lán),更勝其父。婉貞博學(xué)4而日參省乎己,非只效書生終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敵之大捷。非7而所謂小女子也,乃巾幗英杰8而。

四、復(fù)習(xí)“以”

解釋各句中“以”的意義以及用法。

典型例題

1、  以吾一日長(zhǎng)乎爾,毋吾以也         2、  自以壽不得長(zhǎng)

3、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4、  至丹以荊卿為計(jì),始速禍焉

5、  忠不必用矣,賢不必以             6、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7、  宮之奇以其族行                   8、  農(nóng)民以鬻子者

9、  無以,則王乎!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賂者以賂者喪                   1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

15、不以此時(shí)引綱維,盡思慮            16、愿以十五城請(qǐng)易璧

17、請(qǐng)其矢,盛以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19、余船以次進(jìn)                        20、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國(guó)守代

23、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                    24、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xiǎn)以遠(yuǎn),則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27、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榮                      29、 作《師說》以貽之

30、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31、背晉以歸梁

32、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以”在文中的意義。

“秉燭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則出無傷;否則,3以如吾之容現(xiàn)于當(dāng)衢,則恐驚人。故自當(dāng)4以書卷為伴,棄夷5以近則隨眾而游,險(xiǎn)以遠(yuǎn)則獨(dú)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鬧天宮”之勇,從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暢游書海8以極夫天地之樂,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棄之也,豈10以一冕之故而棄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長(zhǎng)享逸樂。

吾雖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師,然終未13以權(quán)貴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賢不見用,忠不見15以”之嘆。

文言虛詞復(fù)習(xí)學(xué)案(2)

學(xué)習(xí)要點(diǎn):

掌握“乃”“因”“于”“所”虛詞的用法

學(xué)習(xí)過程:

一、復(fù)習(xí)“乃”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乃”字的意義和用法

1、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項(xiàng)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項(xiàng)羽本紀(jì)》)

5、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6、 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 (《赤壁之戰(zhàn)》)

7、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8、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9、與爾三矢,矢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乃”在文中的意義。

嘗聞放翁志節(jié),畢現(xiàn)《示兒》,1乃讀之。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2乃翁”一句,大為感佩,其真3乃忠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齒,4乃曰:“此徒沽名耳。”眾人質(zhì)之以理,其辭窮,5乃不得已而謝。

 

二、復(fù)習(xí)“因”

經(jīng)典例題

解釋句中“因”字的意義和用法。

①罔不因勢(shì)象形。 

②變法者因時(shí)而化。 

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⑤不如因而厚遇之。

⑥因擊沛公于坐。

⑦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⑧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⑨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卻立…… 

⑿于今無會(huì)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 

⒁蒙故業(yè),因遺策。 

⒂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因”在文中的意義。

1因能授官,不以門第取人,且不2因舊制,此乃曹操成大業(yè)之3因。其常4因人不備,襲取之,如烏巢焚糧。此一役,動(dòng)搖袁紹軍心,5因乘勢(shì)擊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許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變?yōu)闃s木也。途經(jīng)紹墓,其尚8因眾人至前拜祭。其量豈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眾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業(yè)。

 

三、復(fù)習(xí)“所”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所”字的意義和用法

1、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2、  某所,而母立于茲

3、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4、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5、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

7、  則以兵圍所寓舍

8、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

9、  為國(guó)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11、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12、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13、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14、所以游目騁懷

1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17、父去里所,復(fù)還

18、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所”在文中的意義。

“吾1所以為此者,以先國(guó)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藺相如此言,足使之為天下2所欽。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豈他人可及?察其言,觀其行,可見其4所言非偽飾耳。與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5所過之時(shí),前訪朱亥,其度豈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四、復(fù)習(xí)“于”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于”字的意義和用法

①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

②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前一個(gè)“于”)

③荊國(guó)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⑤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⑥請(qǐng)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⑦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quán)曰……

⑧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⑨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⑩身長(zhǎng)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⑾燕王欲結(jié)于君。

⑿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⒀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后一個(gè)“于”)

(14)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5)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于”在文中的意義。

“黃鳥1于飛,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則久別矣。自十年前偶見之,3于今已十載,未睹其姿。今造林還草,生態(tài)漸復(fù),黃鳥復(fù)見,其鳴之美則倍4于昔。吾鄉(xiāng)之美已聞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鄉(xiāng),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暢飲抒懷,陶然醉9于是,不亦樂乎?

 

 

文言虛詞復(fù)習(xí)學(xué)案(3)

學(xué)習(xí)要點(diǎn)

復(fù)習(xí)“若”“其”“焉”“且”“則”虛詞的用法

學(xué)習(xí)過程:

一、復(fù)習(xí)“若”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若”字的意義和用法

1、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  執(zhí)事聰明文章,與孟軻、揚(yáng)雄相若           4、  曾不若孀妻弱子

5、  以為莫己若者                             6、  為蛇將若何?

7、  亦使之若何?                              8、  國(guó)其若之何?

9、  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                  10、若毒之乎?

11、若屬皆且為所虜                12、若臣,則不可以入矣

13、若先王之報(bào)怨雪恥              14、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濟(jì)也          16、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

17、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18、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             20、時(shí)有軍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萬人若郡降者,封萬戶      22、夫晉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為朝夕之急    23、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若”在文中的意義。

“1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驚石破,花開鐵樹,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輩但堪為其魚之一鱗5若龍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鄉(xiāng),常望月懷遠(yuǎn),登高作賦,至若柳子厚則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難抑之情,絕矣。

 

 

 

二、復(fù)習(xí)“其”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其”字的意義和用法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shí)百倍

3、  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4、  向使六國(guó)各愛其地

5、  童微伺其睡                      6、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7、  獨(dú)其為文猶可識(shí)                   8、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9、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10、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11、距其院東五里                     12、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13、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夢(mèng)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18、國(guó)無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隕其生乎?

21、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22、吾其還也           

23、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

24、 將比解盡,心猶不死。?br>

24、 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誅之乎?

25、 天其弗識(shí),人胡能覺?              26、溱與洧,瀏其清矣

27、 北方其涼,雨雪其雱                28、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蒼天者,曷其有極                30、既見君子,云其何憂

31、入之愈深,其進(jìn)愈難                32、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其”中在文中的意義。

人言,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觀之,則非徒口舌耳。相如觀秦王無意償趙城,則卻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許之齋戒,因得以完璧歸趙,3其僅口舌哉?若與庸人議之,其必曰:“吾4其與之.”焉敢如此?

    歸國(guó),將相失和。途遇廉頗,即轉(zhuǎn)退避,當(dāng)5其時(shí),何人能如此?門客詢以因,相如則言:“先國(guó)家之急而后私仇。”觀古今英杰之所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為訓(xùn)。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則雖見霰雪紛11其無垠,亦無恨矣,吾亦無有“悔12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之憾了。

 

三、復(fù)習(xí)“且”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且”字的意義和用法

1、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2、  彼所將中國(guó)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

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6、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

7、  不出,火且盡

8、  驢一鳴,虎大駭,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9、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zhǎng)已矣

10、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bào)府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長(zhǎng)已矣”,此豈石壕一地,唐王朝盡然耳。若此,帝尚每日聲歌,2且委政非人。則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漣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則必危。縱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之豪氣,無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四、復(fù)習(xí)“則”

典型例題

解釋句中“則”字的意義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則不遠(yuǎn)。

2、合散消息,安有常則。

3、作地勢(shì),高下九則。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5、此則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聞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7、河出圖,雒書,圣人則之。

8、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9、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10、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11、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guó)外患者,國(guó)恒亡              。

1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14、入則孝,出則悌。

15、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16、欲速則不達(dá)。

17、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18、百仞之山,任負(fù)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則”在文中的意義。

“此1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道出岳陽樓之美,美2則美矣,然岳陽樓之聞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則天下如岳陽樓者多矣,何獨(dú)顯其名?只因范希文應(yīng)邀作賦,文播寰宇,于是岳陽樓4則天下名揚(yáng)。

當(dāng)世之風(fēng),位卑5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范氏6則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調(diào)。友人被貶,未別離去,眾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趕至河邊,7則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見其性情之篤。

 

 

 

 

五、復(fù)習(xí)“焉”

解釋各句中“焉”的意義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嘆焉。

⑵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⑶萬鐘于我何加焉。

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⑹盤盤焉,囷囷焉。

⑺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

⑻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⑼晉國(guó),天下莫能強(qiáng)焉。

⑽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⑾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

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吳人焉敢攻吾邑。

⒁且焉置土石。

⒂彼有人焉,未可圖也。

⒃永之人爭(zhēng)奔走焉。

⒄公輸子自魯南游楚,焉始為舟戰(zhàn)之器。

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規(guī)律總結(jié)

 

 

 課堂訓(xùn)練

判斷“焉”在文中的意義。

崤之戰(zhàn),秦軍過崤山之間,見峭峭1焉,狹狹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紛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別無他法,故致大敗。于是余有嘆4焉,驕而輕敵,5焉能不敗?如此,縱萬軍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則必?zé)o顏世上矣。

 

復(fù)習(xí)“乎”

一、解釋句中“乎”字的意義和用法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2、兒寒乎?欲食乎?(《項(xiàng)脊軒志》)

3、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殽之戰(zhàn)》)

5、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6、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屈原列傳》)

7、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規(guī)律總結(jié):

 

 

 

 

 

三、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

①生乎吾前其聞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②曰:壯士,能復(fù)飲乎

③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四、判斷“乎”在文中的意義。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1乎?然吾曾見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從此業(yè),吾問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賦斂。”可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為4乎如此好樂?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則王之所為,宜也。臣之駑頓,所言多謬,王能諒之6乎?

 

復(fù)習(xí)“也”

一、解釋各句中“也”的意義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齊國(guó)之美麗者也。

2、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3、死生,晝夜事也。

4、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5、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6、鳴呼!滅六國(guó)者六國(guó)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昔人云:'將以有為也。'

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1、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12、使秦復(fù)愛六國(guó)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4、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15、當(dāng)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

16、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8、是說也,人常疑之。

19、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20、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22、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23、豈非計(jì)久長(zhǎng),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24、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25、豈獨(dú)伶人也哉!

26、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27、《史記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二、規(guī)律總結(jié):

 

 

 

 

 

三、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也”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二項(xiàng)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A.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B.廉者,趙之良將也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四、判斷“也”在文中的意義。

“師道之不傳1也久矣,汝何以能復(fù)之2也?”“吾將勸勉督責(zé)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輩何能及5也!”

 

復(fù)習(xí)“者”

一、解釋句中“者”字的意義和用法

1、而記游者甚眾。

2、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shí)百倍。

3、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4、用實(shí)者成實(shí)時(shí)采 。

5、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遺恨也。

7、今者,項(xiàng)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陳涉者,陽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10、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11、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1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二、規(guī)律總結(jié):

 

 

 

 

 

三、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者”字與例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命“蟹殼青”

A.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B.集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而詔之

C.今者項(xiàng)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四、判斷“者”在文中的意義。

李白1者,詩仙也。為當(dāng)國(guó)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與幽人對(duì)酌,乃一澆其心中塊壘也。力士脫靴,國(guó)忠捧墨,詩諷楊妃,此數(shù)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個(gè)性之抒揚(yáng),故雖仕途失意,仍不輟偉志,發(fā)之于詩,其詩傳于后世5者不可勝計(jì),遂就其萬世英名。

 

[高考文言虛詞復(fù)習(xí)學(xué)案(高三備課資料)]相關(guān)文章:

1.木蘭詩的文言虛詞

2.高中常用文言文虛詞

3.高中文言文常用虛詞

4.高三語文復(fù)習(xí)計(jì)劃資料

5.高三物理備課組總結(jié)

6.趙普文言文導(dǎo)學(xué)案答案

7.高中文言文虛詞實(shí)詞區(qū)別

8.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其的用法

9.高三化學(xué)備課工作計(jì)劃

10.2018年高中語文文言文8個(gè)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