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超群
《吆喝》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老北京的吆喝。
能力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
2.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3.結合實際情況,搜集當地的民俗習慣和風土人情。
情感目標:
樹立文化大觀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及作者對北京的感情。
2.樹立文化大觀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蘊。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課前:課件展示圖片《那些屬于80后的童年記憶》)
雖然逝去的童年已不可追回,但是這些事物卻喚回了我們對于過去時光的美好記憶。[板書:記憶] 那么一座城市的記憶又可以留存在哪里呢?比如說北京這座有著悠久的歲月積淀的城市,你可以從哪些東西中找到這座城市的記憶,讀到它的歷史?(北京胡同、故宮、長城、四合院、京白……)是的,正是這一塊塊秦磚漢瓦,這一座座小院胡同共同構筑起北京這座城市的記憶,讓它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靈魂。而這節課,讓我們一起隨著蕭乾,去聆聽發自北京這座城市記憶深處的聲音--吆喝。[板書課題]
2、 整體感知、感受特色
什么是吆喝?(叫賣的聲音)這篇課文選自《北京城雜憶》。作為一個老北京人,為什么蕭乾要選擇吆喝這么平凡的甚至可以說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來展現他記憶中的北京城呢?我們能夠從吆喝聲中讀到一個怎樣的北京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走進課文。
① 現在,讓我們自由地把課文大聲朗讀一遍,看看以前老北京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過吆喝來叫賣的?
(餛飩、餑餑、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蘆、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蘿卜、荷葉糕、山里紅、燒賣……)
②大家找得很快哦。看來在老北京的吆喝還真不少,哪行哪業都能吆喝。據老人們說啊,老北京有整整368種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門口置辦各種生活必需品。在課文中作者也用了一個精辟的比喻來描繪北京人的這種生活場景,大家找到了嗎?需要老師的提示嗎?
生找:“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齊讀)
作者這個形象的比喻,讓你從中讀到了一幅老北京人怎樣的生活場景?
③這么多的吆喝可怎么介紹得過來呢?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大家有沒有找到提示的語句?(第四段)看來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的。而且“一年四季”、“從早到晚”說明了什么?(齊讀)
說明吆喝與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已經成為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啊,熱鬧的街巷,豐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這一聲聲的吆喝帶我們走進了老北京人早晚四季的生活場景。其實,讀吆喝就是讀生活[板書:市井生活]。所以它又怎能不勾起每一個在北京生活過的人最真實的感動與回憶呢?
屏幕展示:“讀蕭乾的《北京城雜憶》,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頓時縈繞而充滿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長時間的含淚的微笑!--冰心”, 師讀。
3、讀課文、賞吆喝
①一讀:體會吆喝的聲樂藝術
A、現在,就讓我們也一起來品一品、讀一讀這老北京的吆喝吧。剛才同學們說到吆喝的目的是什么?(吸引顧客)那么大家覺得哪一句吆喝,讓你覺得最形象生動,聽了就忍不住要去光顧他的生意?
(結合課堂實際,從語言、聲調變化、合轍押韻等角度引導學生加以分析,并輔以朗讀指導,再現北京吆喝。)
B、小吆喝中有大講究,還真是趣味無窮呢。這些誘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讀出來的,他們是……(唱出來的!)可不,想唱好還真不容易,他們是怎么唱的?
C、現在,就讓我們試著來“原音重現”,在吆喝中感受老北京濃濃的京味兒!(播放老北京吆喝“賣金魚兒”)
--誘人的吆喝詞,動聽的吆喝調,真讓我們驚嘆。在作者眼里,這些吆喝人儼然就是一個個身懷絕技的民間藝術家,他們的吆喝不只是簡單的叫賣聲,此時在你聽來,這吆喝是什么?(聲樂的藝術)雖然他們的表演不像舞臺上的藝術家一樣高雅,可是卻展現了老北京濃濃的民俗風情。品讀吆喝,就是品讀老北京的民俗風情[板書:民俗風情] 正是這獨特的民俗風情,讓北京有了區別于別的城市的氣質與面貌。
②二讀、體察吆喝人的生存狀態
A、這些聲樂藝術的創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樣人呢?他們的生活處境是怎么樣的呢?快速跳讀課文,勾畫出最能反應吆喝人生活處境的關鍵詞句。
(生活艱辛)他們這么艱辛,收入怎么樣?(收入微薄)
B、他們從大清早到深夜,無論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賣兩個蘿卜,多收入一個銅板。吆喝就是他們苦樂生計的承載。可以說他們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吆喝人。然而他們面對生活又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讓我們通過第六段這個特寫鏡頭,走進吆喝人的心靈世界。
這是作者寫的最詳細的一個人物,我們一齊朗讀第六段,看看這個賣餛飩的人是如何面對生活的?(齊讀第六段)說說你讀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吆喝人?(從“皮要薄,餡要大”可以看出一個老北京人的真誠、實在。)
是啊,面對如此艱辛的生活,他們不失誠信,把吆喝聲喊得那么嘹亮動聽,從中你還能讀出什么?
(對生活的熱愛。面對生活的困難不低頭。樂觀。)
--在這些底層生意人中,擁有這種質樸誠信熱情樂觀生活態度的決不只是一個人,你看賣柿人自得其樂,賣硬面餑餑的質樸厚道,就是生活沒有著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種輕松的自嘲來面對生活的困窘。他們講究日子再苦也要過得有滋有味兒、有腔有調。處境再難,也決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們投遞的目光決不單單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飽含著深深的敬意。作家蕭乾曾這樣說:“我有的只是一支禿筆,但我要用他喚回北京市民的榮譽感,喚回東方人的尊嚴。”(齊讀)
--品讀吆喝,我們不僅讀出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民俗風情,更讀出了北京人熱情樂觀的生活態度,自信豁達的人生境界。 [板書:生活態度]正是這一切共同筑就了北京這座城市的靈魂,所以說這平凡的吆喝正是老北京最鮮活的記憶!
4、回歸生活、內化理解
①然而,我們說什么是“記憶”?(是漸行漸遠的往事,是已經消逝的過往)所以我們在提及“記憶”這個詞的時候,內心總會溫暖又略帶感傷。曾如此鮮活地飄蕩在老北京城胡同院落里的吆喝,如今呢?(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相關語句)
②齊讀最后一段“現在北京城倒還剩一種吆喝”,你從中讀出了作者回想這記憶中的吆喝聲時是一種怎樣的感情?(懷念)
師讀:“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舊的北京之間,以撫今追昔的心情,來抒寫我的一些懷念和感觸。” --蕭乾《北京城雜憶》
僅僅只是懷念嗎?作者在對老北京街頭吆喝聲的娓娓介紹中,包含著懷念之情,包含著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同時也對吆喝這種北京記憶的逐漸消失而感到惋惜。
“近來我又想:一個城市要趕上時代,有些東西就得忍痛犧牲掉。什剎海吃不著河鮮了 ,七月節也不再放荷燈。要現代化,就得扔掉些東西。然而也不能全扔光了啊! ”
--蕭乾《北京城雜憶》
③為什么不能“全扔光了”?
是啊,記憶是我們的感情的根系,靈魂的家園。把這座城市的記憶全扔光了,我們再從何處去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故土呢?讓我們把這些城市的記憶留存下來吧,讓它們成為我們對文化最溫情的顧盼回眸。(板書:文化,并勾畫連線)
5、追尋屬于我們自己的城市/地方記憶:你覺得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事物上留存著溫州這座城市的記憶/平陽這片土地的記憶?
(南戲、集市、各種當地民風習俗、風味小說……)
四、布置作業:
①搜集、記錄我們當地的民俗習慣和風土人情 。
②感受老北京吆喝(http://heritage.news.tom.com/ zhuanti/yaohe/ )
③推薦閱讀:蕭乾《北京城雜憶》
板書設計:
吆 喝
蕭乾
文 化
市井生活 記 憶 生活態度
民俗風情
[《吆喝》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9.吆喝的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