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中學 陳乃香
【能力點睛】
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主要從思維的方式和結果來說。鼓勵考生在推理和想象上有超常之處,鼓勵創造性思維,激發考生的創造性熱情和興趣。鼓勵考生對問題和社會生活現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獨特見解,有思考,有探索,有觀點,有思想。
推理想象是“創造性”活動最重要的要求,沒有推理想象,人類的創造力就不可能快速發展。愛因斯坦說:“豐富的想象力比豐富的知識還重要。”藝術創作也是這樣。“藝術的創作過程只是通過想象才能得到完成。”
【達標要求】
作文的創新也離不開推理想象,尤其是《考試大綱》中明確提出了“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就是要求考生在高考作文時要有大膽的推理和展開豐富的想象。
1.克服消極的心理定勢,積極運用發散思維。消極的心理定勢,是人在長期思維實踐中形成的僵化的思維模式。它限制人的思維活力,扼殺人的創造精神。
例如,“業精于勤荒于嬉”這一論斷,固然揭示了修身治學的一定規律,但也是相對的。業精于勤,這是事實,但勤勉者未必都業精,因為這里還有一個優化方法的問題。再如“滴水石穿”的精神一直被人們稱道,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還有一個方向專一的問題,如果方向不專一,再怎么堅持不懈,也不能“穿石”。不然馬路上的灑水車為什么天天灑水卻不能將馬路灑斷呢?這就說明在運用材料時,在進行推理論述時必須克服消極的心理定勢。
2.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新判斷(結論)的過程,有直接推理和間接推理等。聯想是推理的基礎。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類、相似、相反關聯的反映。可以由此及彼,由大到小,由遠及近,從具體到抽象,或就現象看本質,就原因找結果,從而揭示事物間的內在聯系,預計合乎邏輯的發展,推測合乎情理的結果。
3.遵守想象的合理性原則,掌握想象的具體方法。想象有獨到之處,絕不意味著胡思亂想,可以不著邊際,它應該建立在嚴肅的科學精神的基礎上。在“合理性”的前提下掌握想象的具體方法,使“獨到”成為可能。①推測性想象。從“已知”內容向“未知”方面進行想象,從實境方面向虛境方面進行想象。②再造性想象。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積累,對提供的材料進行想象,從而創造出一種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材料的意念形象。比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會產生什么情況?人類社會能發生怎樣的變化?③組合性想象。我們可以將觀察到的分散的零碎印象(材料)加以歸納,進行思維加工,并逐步集中,多次反復形成完整的新的形象。想象合理是指想象的內容要與題目給定的已知條件相吻合,要符合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與邏輯。盡管想象的內容可能是從未發生過的,但應該讓人相信它是完全可以發生的。
4.推理想象能豐富獨特,不落窠臼,體現個性化。想象豐富是指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在極寬廣的時空范圍內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盡可能多地聯系在一起。想象獨特是指能體現考生的感悟、思維和個性,不是“人想亦想”,人云亦云。
考場作文,根據話題材料進行推理想象時,要注意抓兩個字:一個是“新”,一個是“特”。“新”指的是別人都沒想到而只有你想到了,這叫以“新”取勝;“特”指的是別人想到了,但你想的有特別之處,這叫以“特”見長。當然,過于離譜,不切實際的推理和想象是毫無價值的,歪曲事物本質的看法和錯誤的觀點是不能算新穎的。
考場評分細則將“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分成三個層次,即達到要求(基本符合該評分點要求)、比較突出(全面符合該評分點要求)、突出(全面符合該評分點要求,且有優異表現)。“達到要求”可給3-6分,“比較突出”可給6-12分,“突出”可給12-20分。
【經典回放】
經典試題(一)
(2006年江蘇高考作文題)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說,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
還有人說……
請以“人與路”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文題詮釋
這個題目給考生多了自我思考的空間和自我選材的自由,讓考生有話可說,并知道該說什么。“人與路”既要寫到“人”,也要寫到“路”。“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別人;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許多人;可以是現實中的人,也可以是歷史人物。“路”既可以實寫,也可以虛寫,但最好化實為虛,弄清“路”的象征義,如人應當走正路,人應該少走彎路,人生沒有平坦之路,要讓人生之路充實,人生之路應有明確的目標,等等。
也可以從分析材料切入,確定文章立意。如從魯迅名言切入,可談勇于探索、善于創新、敢于創業等等。如從“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切入,可談不應當因循守舊、抱殘守缺,談不應當盲目跟從、亦步亦趨,談要突破思維定勢、勇于創新。也可以思考“還有人說……”中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
還可以逆著命題者所給材料的啟發和提示,談“路由不得人選擇,而由大環境決定的”,談“路決定人才的樣式”,談成長路上親情友情,等等。
經典佳作
人與路
江蘇考生
大漠長煙,孤泉冷月,蕭蕭聲,長風千年。我背倚著莫高窟顫抖的身軀,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恥辱,西行路千年風霜。
史載,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記》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個側面:悟空--開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堅持;沙僧--寂寞者的隱忍。
悟空,這個幾乎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藝術形象,是一個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荊斬棘,敢于與一切擋路者搏殺。開路,總是伴隨著犧牲與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氣,只要信念足夠堅定,開路者就能如孫悟空那樣,有銅臂鐵手,有金剛不壞之身。玄奘就是這種意志如鐵、心志如鋼的開路人。黃沙千年,吹不去他一個個堅實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氣的明證。
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堅持的。沒有誘惑,無法顯示堅持的可貴;沒有猶豫,無法彰顯堅持的艱難。西行的八戒,動搖的最多,可他堅持到了最后。這份難得的可貴,是許多行路者堅持的動力。玄奘,貴在堅持。韶華數載,寂寂半生,無數次,面臨生死絕境。沙漠帶給人的恐懼和絕望,在玄奘咬緊的牙關中,消散。
沙僧,他總是默默的。小說中,他不善言談,不茍言笑,老實本分。沙僧在三師兄弟中,道行最淺,可他的步伐卻絲毫不慢。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狀態。多少個日日夜夜,他獨行在浩瀚沙海,無朋無伴。寂寞,對于一個獨行者來說,比自然的災難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見他不寂寞的心靈。
玄奘,作為師傅,他的生命詮釋了信仰的意義。行路難,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氣和堅持的來源,是與寂寞抗爭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記》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強者,他是一切力量與偉大的象征。
烈烈的邊塞之風,吹得我生疼,更心疼著流落異國的中華寶藏。今年,距王圓X打開敦煌文明寶藏的恥辱之年,恰逢百年。研究敦煌學的學者們,你們也一定常站在這里,西望玄奘之路吧?是不是在這眼前的路上,你們悟得了勇敢和堅持,學會了忍受寂寞?然后,我知道,你們一定會舉步行路,追尋著玄奘,去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國文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祈禱。如今正在考場上作文奮書的九百五十萬考生,明天,也將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學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國文化復興的路!
達標秘訣
此文觀點新穎獨到,論說分合自如,是一篇情、理、趣、彩天然融合的優秀議論文。作者把悟空、八戒、沙僧作為唐僧性格的三個側面來寫,極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經之路”所凝聚的人類精神光彩,令人撫卷沉吟。該文對“三徒弟”的感悟就見識獨到。推理想象能豐富作文的內容,增加文章的深度,因此要注意引申和類比。話題作文中切口要小,往往以小見大,這小與大就須合理的推想,由自然界的事物引申到社會事理。
經典試題(二)
(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題)下面兩幅圖可以給人豐富的聯想和感悟,請聯系提示文字對它們加以比較,把圖給你的聯想或感悟寫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⑴聯想或想象要與兩幅圖都相關。⑵題目自擬。⑶立意自定。⑷文體自選。⑸不得抄襲。
文題詮釋
這道作文題最要注意的是“聯想或想象要與兩幅圖都相關”,不能只涉及一幅圖。看到圓,看到“規范”,自然而然想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樣把生題變成熟題,寫起來就容易得多。但是,如果只就圓來說而沒有跟不規則圖形聯系起來,就不符合題意了。當然,這種聯想和感悟可能許多考生都會有,因其大眾化而變得平庸,而且評卷老師對此過于熟悉,很難得到好成績,所以智者往往另辟蹊徑。其實提示文字的對應排列已為我們的立意做出暗示:規范--新穎(打破規矩才能創新);穩定--多變(變與不變存在辯證關系);周長短、面積大--周長長、面積小(名與實未必成正比)。只要我們利用對應文字立意,就能做到多快好省且無離題之憂,何樂而不為?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提示文字中的省略號,這意味著命題者允許考生跳出提示文字,就這兩個圖形展開自己的聯想與想象,比如想到光線柔和的月亮和光芒四射的太陽,想到圓滑世故者和鋒芒畢露者……只要與兩幅圖相關即可。顯然,這樣的思維最富有創造性,也最容易得到評卷老師的青睞。
經典佳作
圓潤鋒芒
福建考生
朝陽與落日總是更能令人感動,只因那一刻它正午的鋒芒熔成了圓潤的輝光。
--題記
歷史的演進一如浪潮,總有新生的力量站到風口浪尖,擎起前進的大旗,同時,老邁陳舊地慢慢沒入時間的深淵。然而在涌動的浪花背后是廣闊深沉的海洋,這一動一靜的轉換結合,構成了歷史和人生完整的美感。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鋒芒是調色盤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對壯麗的山河朗聲宣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目光清澈而熾熱,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興酣落筆搖五岳,濤成吳傲凌滄州”,有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涕下”,有李商隱的“桐范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這些年輕而有才華橫溢的心臟,有力地搏動,從而翻卷出大唐的萬千氣象,使大唐綻放成一朵傲視群芳的牡丹,使后人遠遠仰望遠遠懷想。
然而,花總是會謝的。漁陽鼙鼓終于讓大唐盛世成為了歷史。鋒芒地綻放常常是一種能量迅速耗散,當潮水漲起時潮落也就成為必然。余秋雨說,唯有不張揚不激越的事物才能長久。我想,這便是歷史的法則。火燒島上的柏楊遭到長期的囚禁和妻子的拋棄,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并最終從一個憤青成長為一個熱情卻不偏激的思考者。鋒芒畢露沒有錯,然而我們要找到一種更持久的方式。路途是遙遠的,若一路狂奔而去,我們很可能如古希臘馬拉松英雄一樣,在沖過終點后倒下;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雖然慢,但終會到達。這就是年少輕狂之后的思考和成長。
經歷了少年的意氣風發、鋒芒畢現與青年時的思考,人,終于要真正成熟起來了。他不再像年少時那樣刺目得不可接近;他開始散射出圓潤柔和的清輝。他漸臻圓滿。黃州的蘇東坡不再是那個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員,他回歸成了“寂寞東坡一病翁”,他只是一個淳樸真摯的文人。他在赤壁懷古,在林間穿行;他不再計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經由平面的當下擴展到立體的古今。他的內核充實了。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賦》,成為中華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傳誦。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憤怒,不是針鋒相對,而是如山間的朗月,圓滿無缺,向世間灑下清朗的光芒,卻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隨波逐流,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當我們年少時,要有綻放鋒芒,展現自我的膽略;在我們的成長中,我們要學會慢慢使自己圓滿,豐盈起來。成長,便是如是的一個充實的過程,當我們完成了這樣一個漸變,我們便能如朗月朝陽般,向世間投射出圓潤的光芒,我們便是歷史的大海中最純粹與豐滿的一滴水珠。
達標秘訣
讀罷該文你不能不為該考生高超而豐富的聯想所折服--在審題立意上,這位考生由材料聯想到人生,由兩幅圖所代表的意義聯系到人生少年鋒芒畢現和中年圓潤成熟的兩個階段。在選取材料上,由人生的兩個階段聯想到在這人生的兩個階段中典型人的表現,聯想到了杜甫、李白、陳子昂、李商隱這些年輕而又才華橫溢的少年情懷;在寫中年圓潤成熟時,聯想到了蘇東坡的成熟圓滿。在布局謀篇上,考生將人生少年鋒芒畢現和中年圓潤成熟的兩個階段展開對比,將火燒島上柏楊的前后表現展開對比。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話不假。
【誤區警示】
高考文題
(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改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則文字,論述了詩人觀察和表現宇宙人生的態度和方法。其實這則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對我們為文、處事、做人以及觀賞自然、認識社會,都有啟發。
請根據你對這則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題詮釋
本題只給材料未給題目,考生可以自己給所寫的文章按個吸引人的標題。
材料來自清末大學問家王國維的談人生處世的格言。這則格言也還是概念關系性質的言論。命題者要求考生作文,而考生并非格言中所說的“詩人”,這并無什么妨礙,可以擴大到一般的人去看這一段話的帶普遍性的教訓意義。那么,考生可以泛論人生。無非說說為什么為人處世既“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的道理,闡明兩者的關系是重中之重。當然還可以從某個小角度說開去,比如說單論如何做學問。倘若你懂得南宋有個羅源人叫陳善,而且懂得陳善有一句治學名言,他在著名的《捫虱新話》中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只要抓住這名言擺事實,講道理,概念之間的關系便自然理清了。
當然還可以寫成其他的文體。比如刻畫一個人,他做事總是腳踏實地,決不虛浮。但不僅如此他還注意反思,時時總結自己為人處世的經驗,“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看到自己的缺點不憚改,于是他總是能做時代的弄潮兒。
失誤例文
人生的“出”與“入”
湖北考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這樣一段論述:“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從這段話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其中深蘊的人生智慧:要善于“如”,也要善于“出”,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所謂“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鉆進去”。就是做事時全身心的投入,這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成功的重要方法。反之,浮于表面,終究做不好一件事。
有一個故事大家都不會陌生,說的是羅丹在工作時差點把他的客人茨威格鎖在工作室里。從這件事中,我們不難看出羅丹對工作的投入到了何等程度,他“鉆進去”工作,竟忘掉了整個世界。縱觀古今,大凡成事者無不有“入”的決心。王羲之潛心書法,寫完的18缸墨水;玄奘取經不辭辛苦,跋涉幾萬里的行程;陳景潤在陋室演算,用了幾十麻袋的稿紙。有了“入”,他們成功了。
做事必須投入才能出成績,這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我認為我們還要懂得“出”的重要性。因為如果只有“入”而沒有“出”我們就可能走向事情的反面。一味蠻干,反而出不了成績。如果羅丹只一味地“鉆進去”工作,而不“走出”工作,那么茨威格又怎能出來呢?羅丹自己又怎么生活呢?
陶淵明正是看到自己在官場中只能做個小吏,所以他毅然走出了官場,過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大學生徐本禹走進大山支教,如果他不走出大山,那么他的知識就無法更新,他想改變山區教育面貌的愿望就不能實現;很多人都喜歡打電玩,因為它可以鍛煉人的智力,但如果沉浸其中,就會喪失進取之心,結果將一事無成……
常常聽人說: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該做,很后悔。但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無補,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學會“出”。
我們要把握好“入”和“出”,創造成功的人生。
失誤剖析
開頭由王國維的話引出中心論點,然后分別從“入”和“出”兩方面展開論述,還能大量使用事實論據,但文章對一些事例的分析是不夠合理的。對于陶淵明遠離官場原因的分析是憑空捏造,對徐本禹也缺乏依據,而由于對“出”的理解有偏差,因而對羅丹的推測顯得十分可笑。全文雖然強調既要“入”,又要“出”,但并沒有講清道理,還因推理想象的不合理而造成失誤。
閱卷評分:基礎等級34分+發展等級6分=40分
升格秘招
考生應該對材料進行正面、側面、反面等多角度的分析思考,選定一個恰當的角度切入,能夠變換角色,體會和領悟所要表達的思想的深刻與重要,能夠靈活運用象征、擬人、科幻等手法與形式,改變那種僵化死板的說教方式。
升格佳作
人生的“出”與“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這樣一段論述:“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從這段話中,我們不僅能看出這位國學大師獨特的為文之道,而且能感悟到其中深蘊的人生智慧:人而為事,出能觀之,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所謂“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鉆進去”。做事時全身心的投入是必要的,這樣才能保證我們成事的決心和做事的效率。而浮于表層正是成功的死敵,淺嘗輒止的結果是使我們像寓言里的那只鼴鼠,門門懂卻樣樣瘟,終究做不好一件事。
有一個故事大家都不會陌生,說的是羅丹在工作時差點把他的客人茨威格鎖在工作室里。從這件事中,我們不難看出羅丹對工作的投入到了何等程度,他“鉆進去”工作,竟忘掉了整個世界。后來茨威格回憶說,那天他在羅丹工作室學到的比在學校學到的東西還多。這種“入”的境界和知識同樣重要。縱觀古今,大凡成事者無不有“入”的決心。“入”才有王羲之寫完的18缸墨水,“入”才有玄奘取經跋涉幾萬里的行程,“入”才有陳景潤演算的幾十麻袋的稿紙。有了“入”,一切才有成功的可能。
當然,這里所說的“入”并不代表一味蠻干,而是要與“出”相協調的。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有這樣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對“出”的必要作了最好的詮釋。我們做事是由主觀意識起著主導作用,而人的想法誰也不能保證不出一絲紕漏。荀子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我們出現失誤時,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就可能誤入歧途,等我們醒悟過來時,也只能哀嘆“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所以,在做事為人時,跳出主觀的圈子,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使我們少犯錯誤。
英國數學家多番維爾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圓周率值推算到小數點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發現,他在第三百多位時就出現了錯誤,也就是說,他后面二十來年的努力都是白費。科學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多番維爾如果能在工作過程中經常客觀地審查自己的步驟和數據,就可能不會留下這個遺憾了。科學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常常聽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該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無補,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對“出”的意義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有人說,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卻能增加它的深度;我們不能改變生命的數量,卻能提高它的質量。我們要把握好“入”和“出”,用“入”來增加人生的深度,用“出”來提高生命的質量,出入之間,創造成功的人生。
模擬評分:基礎等級38分+發展等級20分=58分
【創新演練】
模擬題目(一)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和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之一。它存在于生活,遍布社會、自然等各個領域。請以“和諧”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內;⑵立意自定;⑶文體自選;⑷題目自擬;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襲。
寫作思路
準確把握話題涉及的范圍,有利于對話題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話題的范圍之內找到適合自己寫作的最佳切入點。話題中的“和諧”大體上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包括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諧,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和諧,獨立的個體之間的和諧等;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人與自然界里的各種動物之間的和諧。而這些又構成人與社會的和諧。
思路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思想主旨是維持生態平衡。和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之一,將文章浸潤著濃濃的文化意味,借揭示道家物我共知,天人合一,思想與自然的完美融合的境界,剖析人的思想精髓與自然山水靈韻之間,相得益彰,互相促進的和諧美。
思路二:人與人的和諧:個體之間(父母與子女、師生之間、官員與民眾之間、先富人群與未富人群之間、社會管理者與一般社會成員之間……群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諧,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和諧……
思路三:人與社會和諧:因為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和諧的一個最大的范疇,所以,寫作時,不求全,而求透;不怕小,而怕淺;不必深奧,只要有針對性。
模擬題目(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907年,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馬克西姆一起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島療養。后來,馬克西姆先回國了,把他在院子里新栽的花留下了。
不久,高爾基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卻留了下來,在生長著。我望著他們,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兒子走后在卡普里島留下了某種美好的東西──鮮花。要是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給人們的都只是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對你的美好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是輕松和愉快的。那時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會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們留給別人鮮花的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快樂。請以“我對快樂的感悟”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內;⑵立意自定;⑶文體自選;⑷題目自擬;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襲。
寫作思路
思路一:生活中的快樂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有自己的快樂,別人(動植物)的快樂;感官的享受,心靈的愉悅;個人情趣的快樂,關乎國家民眾前途命運的快樂。
思路二:有的快樂是淺層次的,親切而充滿了情趣,如瞞著老師偷偷踢了一場球,辛苦六天后星期天睡個懶覺;有的快樂是理性的深刻的,如拼搏之后的成功,為人正直所感受到的坦然;有的快樂的內涵不但深刻而且寬廣,如歐陽修與民同樂,范仲淹先憂后樂,所有中國人為神六成功而快樂,為女排奪冠而快樂,為中國的進步而快樂。
思路三:有時我們感到不快樂,可能是因為我們只從某一個角度某一個層面來認識自己的快樂。多角度來全面地認識我們的生活,我們就快樂。
模擬題目(三)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國慶的時候
就是中秋的時候
中秋的時候,就是生日的時候
終于十八歲了
想想,有些傷感和無奈
歲月如流水,真可怕
十八歲,是一個好大的分水嶺
十八歲,法定就成年了
可是,沒有人比我更清楚
依然是一個脆弱的孩子
依然要靠父母,依然要靠朋友,依然要靠……
不過,依靠別人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呢
至少依靠不是什么壞事,總比沒有依靠要強
真的,情愿,能做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讀了這位同齡人的十八歲生日感言,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請以“靠”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內;⑵立意自定;⑶文體自選;⑷題目自擬;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襲。
寫作思路
思路一:引入性材料是一位同齡人十八歲時的生日感言,對材料稍加提煉可獲取和生發出這樣的信息:十八歲是一個人成人的標志,十八歲了,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十八歲了,要承擔起一些社會的責任。但材料中的同齡人想到的還是依靠,認為依靠別人是一件美妙的事,總愿意做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思路二:正向立意一般指朋友之間、集體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需要依靠,在依靠中走向成熟,在依靠中獲得雙贏,但依靠是為了最后的不依靠。可以這樣來詮釋“依靠”,依靠是一種美德,依靠是一種雙贏。
思路三:反向立意可從當代中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意識,過分依賴父母、親人、老師等方面切入,進行理性思考。過分依靠是一種傷害,過分依靠是一種缺乏勇于承擔個人、社會責任的表現,時代召喚有獨立意識、敢于承擔責任的人。用反向立意的方式能使文章更有深度,內涵也會更加豐富,可以從個人上升到民族、國家的高度進行思忖,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
模擬題目(四)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假日的旅行,在山川湖海、人文景觀中打開生活的視野;心靈的旅行,在思索徘徊、歡樂痛苦中張開思想的風帆;生命的旅行,在探索挑戰、失敗成功中留下一生的印跡……
請以“旅行”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內;⑵立意自定;⑶文體自選;⑷題目自擬;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襲。
寫作思路
思路一:“旅行”的含義是“為了辦事或游覽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多指路程較遠的)”。(引自《現代漢語詞典》)試題材料中把“旅行”的含義由它的本義“在山川湖海、人文景觀中打開生活的視野”的旅行擴展到“心靈的旅行”和“生命的旅行”,并“在思索徘徊、歡樂痛苦中張開思想的風帆”,“在探索挑戰、失敗成功中留下一生的印跡”。
思路二:“旅行”,一定要離開或原來的地點,或原來的生存狀態,去經歷或體驗一個較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或是實際走過的,或是心路體驗的,或是人生經歷的。
思路三:“旅行”的“過程”,就不是“旅行”的結果,以某種“結果”代替對“過程”的敘述、體驗、感悟是不合文題要求的。文章也不能只敘述“過程”,總要在這個“過程”中有思考,有探索,有發現,有感悟,正如試題材料中所說的,或“打開生活的視野”,或“張開思想的風帆”,或“留下一生的印跡”。在敘述過程中,要圍繞一種思想、一種感悟來寫,也就是說,無論寫什么文體,都要有一個中心,要圍繞這個中心來選取材料和組織材料。
模擬題目(五)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樹的影子是一堵墻/黑色的墻/小樹的脖子/伸了又伸/也望不到春天/它站在墻下等待歲月/老樹走了的時候/小樹也長成了墻/有更小的樹/在墻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 ,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思路
本道題的材料是一首小詩,讀完材料后可知,詩中將樹的影子比喻為“一堵墻”,“黑色的墻”。所以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跟墻相關的內容。墻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是人類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墻。因而墻是一種有形體的實物,我們隨時建筑,又可以隨時拆除,然而,世界上還有許多無形的墻,它建筑在人類的心里。這些墻,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隔開了心靈之間的交流。
思路一:有些人把墻作為一種庇護物,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一堵不必要的墻,又不愿意在墻上開一個窗,窺視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墻內猜測墻外的變化,在墻內估計別人的用心。這樣,人與人之間怎會不發生誤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怎不拉得更長、更遠?因此我們可以圍繞打倒、推翻“墻”的內容來寫。我們可以贊揚墻的角度來寫,有時需要堵住腐敗的墻、自私的墻等等。
思路二:由老樹和小樹的關系我們可以想到父母,可以想到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老樹的影子可以看作是父母的愛護,小樹伸脖子可以比作子女希望獨立,因此,我們可以圍繞這一層意思來寫。
思路三:由詩中一句“它站在墻下等待歲月/老樹走了的時候”,可以圍繞歲月不能在等待中消耗這一層意思來寫。
作者郵箱: 13952865227@vip.163.com
[高考作文發展等級高效導練之十五: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4.懸疑推理小故事
6.
8.微型推理小說
9.高效的同義詞
10.拓展訓練激勵口號有哪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