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劉青說:“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長的,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確實,人生最關鍵的只有幾步,如果每一步都比別人強一點點,那么幾步下來,你的優勢將十分明顯。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孩子們在一步步成長,喜悅之情難以言表。如何在這關鍵幾步邁好,顯得尤為重要。許多的小孩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都是歡天喜地的,有一種很滿足的感覺。可在小學到初中的這一步中卻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學生學習勁頭不足,興趣銳減;家長疑惑不解;中學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怎么一屆不如一屆?……
面對這些問題,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中小學教材的不銜接,有的說是中小學教師教法的不銜接……確實,初一的語文和小學語文相比內容更為豐富、復雜,在教學方法上與小學也不盡一致。促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使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具有連續性和統一性,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都銜接自如,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掌握中小學語文知識的銜接點,搞好新舊知識的架橋鋪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學質量。
一、 新與舊的銜接
1.教材--了然于心
作為一名教師要把解讀教材當作一項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讀到位才能實現由用教材教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轉變,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質量。 [1]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比較簡單,對學生側重于識記和淺層次的理解,教師教學節奏偏慢,教學時間相當寬裕,學生只要課堂上專心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就能較輕松地取得好成績。一到中學,教學任務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要求高了,學習的密度大了,教師的教學速度自然就快了。可學生經歷了一個暑假之后進入中學,本來是興致勃勃、滿懷憧憬未來的,然而大量需要記憶,需要分析與理解的知識一下子涌了進來,老師也不再如同以前的老師那樣慢條斯理地講授,節奏變快了許多,甚至單個輔導的機會也急劇減少,學生自然有些望而生畏。那么此時,急需我們中小學的語文教師溝通交流,齊心協力“摸清底細”,參透“新課程標準”,確實把握中小學之間語文各學段的目標,好好利用教材這一工具,幫助學生順利跨上新的臺階。
2.溝通--從心開始
人是世界上最高級的生物,而人的心理則是世界上最復雜的一種事物。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比人的個性更復雜,更豐富了。” [2]
孩子從小學進入中學,環境完全不同,此時的心理也不同。尤其在我們農村,六年級時班里的同學大部分來自同一個村,或者臨村,大家共同相處了六年的時間,已經彼此熟悉相知,培養了一定的感情。升入初中后,很多平時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講悄悄話的孩子,現在卻在不同的班級,雖然還是在同一個學校,可孩子們心里的感覺還是差了很多,特別是那些較靦腆的孩子,總覺得很難適應這個新的環境。
-
我曾問一個女孩子:中學與小學有什么不同?她說:“剛剛進入中學,那時的印象太深了。因為班里的同學都在潘徑中學讀初中,只有我一個在南岳中學就讀。看見別人都是三五成群在一塊兒聊天,我卻一個也不認識,心里空落落的,感到孤單又無助,很想逃離這里。”雖然她是較特殊的一個,但從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剛升入初中的孩子身上的一個共同點: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恐懼感。此時,中學的教師就該抓好起步,關注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適應這個新的環境,為以后的學習掃清障礙。
二、習慣與方法的銜接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云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所以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今后的學習路上必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揚長避短
在小學階段學生已養成了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坐勢端正,答題踴躍,聲音響亮,書寫端正……這些好的習慣都是小學教師們辛勤培養的結果。如今,跟著學生到了中學,中學的教師應注意學生這些好習慣的“延續”,切勿讓這些習慣走下坡路。
一位同行聊起自己小學和中學時的學習:小學時,我們那班的成績挺好。因為老師“抓”的太緊了,對于一些課外書,指導得特別詳細,不但要求我們去看,去背,甚至會抽查或者比賽。那時,很怕沒完成任務被老師處罰,所以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看呀,背呀。那時在班里我的成績總是第一。可到中學就不一樣了,老師雖說也要求我們看書,可很少檢查,于是我的惰性又“復發”了,所以成績只是中等水平而已。她的一番話讓我們語文教師該思考如何“緊”,如何“松”,才能讓學生從小學學習平穩過度到中學學習,不至于讓孩子在中小學里,學習的積極性差別那么大。因為初一學生年齡大多在12~14歲之間,他們的自我意識強烈,“成人感”突出,興趣廣泛。他們有自覺學習的愿望,同時又有貪玩好耍的特點。所以如何引導學生,把握好一個“度”,是相當關鍵的。
語文課上,小學教師教態親切,講課富有感染力,學生隨時都在準備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一升入中學,教師應當十分愛護學生舉手發言的積極性,讓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否則就會使他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受到挫傷。
在小學階段的中年級,教師已經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摘抄的習慣,一直到高年級,學生都能堅持做摘抄。但學生大部分是出于老師的要求才去做的,且對于摘抄的句子大多不能說出“為什么抄”。少數較優秀的學生在習作中懂得運用自己積累的優美句子,或者模仿他人的寫作優點。到了中學,隨著學生閱讀面的廣和生活的積累,他們會越來越懂得欣賞優美的句子和文章。那么,中學教師這時一旦讓孩子養成看書獨立思考,做筆記,隨時積累有用的知識的良好習慣時,學生將受益終生。
2.百花齊放
“教是為了不教”。課標實施建議中指出“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3但教無定法,老師們應在“教”字上下工夫。
首先,在小學六年級的學習生活中對閱讀、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僅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針對學生的自學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點撥和講解。在課后的習題中,也僅是以讀悟為主要目標,研討探究性的合作學習較少。基于此,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教師應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些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辦法。如:課前如何預習,怎樣做好基礎知識,拿到語段怎么閱讀,每篇課文寫什么,怎么寫,用幾句話就可講明白?課后師生一起質疑,培養他的自學能力。這才是真正達到 “授之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標準。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要跳一跳摘一摘桃子。這樣的循序漸進,才能讓學生掌握方法,嘗到成功的喜悅。此階段,教師教學的節奏以快半拍為宜。
其次,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節奏則恰恰以慢半拍才妙。從教學目標出發,著重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能力。所謂能力,就是把一系列有關知識經驗加以聯系、組合的能力和把它們加以變化,個別化,變種化的能力。4
例:在教學七年級第一單元時,不宜急于對課文開展較深層次的分析理解,而應側重鞏固,完善學生已有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共同了解中學語文教材的特點及學習的一般規律、方法,一同整理,歸納知識要點,對他們的任何一點成績給予高度的肯定,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與獨立能力。把這一個階段當做過渡期,降低學習的梯度,由半撫半放的教學方式走向自主獨立的探究,讓學生在經驗中學--實踐中學--探索中學--解決問題中學,將知識為主的教學轉向能力為主的教學。
最后,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欲望,使學生在活學、樂學中提高語文思維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要在實踐中摸索、探究、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學風格,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情感的感染力與影響力,保持高度的積極性,發揮主導作用,依靠全體學生共同營造健康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以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能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自學能力的形成。比如,背誦古詩文時,我們可以組織各小組搞個接力賽或排成課本劇或對詩比拼,甚至可以鼓勵學生提前背誦,將整冊書中需要背誦的古詩文篇目來個“滾雪球”似的背誦。這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從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樂地學習語文。
從小學到中學的這一步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該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并且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地給予他們指導和幫助,還必須得走在他們的前頭,全面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集中精力把勁用在刀刃上,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談談中小學語文教學過度銜接(蘇教版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2.研究語文教學論文
3.語文教學論文
4.中專語文教學論文
5.中職語文教學論文
8.高一語文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