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地址:https://bbs.ruiwen.com/thread-36192-1-1.html
郭茂清
臺灣省2009學年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考科試題(國文)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55分)
一、單選題(占34分)
說明:第1至第17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于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下列「 」中文字,前后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是:
(A)「懧」愚昏昧/泥「濘」難行 (B)「憒」亂煩憂/功虧一「簣」
(C)瘡「痏」傷痛/臺榭園「囿」 (D)凄「愴」悲痛/腳步踉「蹌」
【答 案】(B)
【測驗目標】字音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ㄋㄨㄛˋ(懦弱。同「懦」)/ㄋㄧㄥˋ。(B)ㄎㄨㄟˋ。(C)ㄨㄟˇ(傷痛)/ㄧㄡˋ(有圍墻的園林)。(D)ㄔㄨㄤˋ(哀傷)/ㄑㄧㄤˋ(形容走路歪斜不穩)。
2.下列「 」內詞語,前后意義完全相同的選項是:
(A)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C)「雖然」同是將軍客,不敢公然仔細看/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
(D)蒙王姐夫推薦府上教書,常自愧「以為」不勝其任,何敢領謝/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答 案】(A)
【測驗目標】詞語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能夠。語出屈原〈漁父〉。語譯:滄浪河的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帶/能夠。語出《戰國策?燕策三》。語譯:現在有一句話,既可以解決燕國的憂患,又能為將軍報仇。(B)用此;用來。語出韓愈〈師說〉。語譯:老師,就是傳承學術文化,講授典籍并解除求學者傳道、授業中所產生之疑惑的人/因此;因而。語出《列子?說符》。語譯:在每條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因此就回來了。(C)即使。語出李商隱〈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時蔡京在坐京曾為僧徒故有第五句〉。語譯:即使同樣都是將軍的客人,我卻不敢公然地將她的容貌仔細觀看/雖然如此。語出《孟子?滕文公》上。語譯:諸侯的喪禮,我本沒有學過。雖然如此,我卻曾聽人說過的。(D)認為。語出《歧路燈》第十一回。語譯:承蒙王姐夫推薦我到府上來教書,我常慚愧地認為自己無法勝任,又怎敢收受您的謝禮/用為;用作。語出歐陽修〈縱囚論〉。語譯:因此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據人情,不標新立異來表現崇高,不違背人情來干求名譽。
3.下列「 」中文字,前后意義不同的選項是:
(A)「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方夷簡在下僚,諸父蒙正以宰相才期之。及其為相,「深謀遠慮」,有古大臣之度焉
(B)我和你去分付東海龍王,著他「興風作浪」,漂沒了韓氏的房屋田產,使竇氏母子婆媳拍手成空/佳州有冷、源二河,河內有一犍蛟,「興風作浪」,損害人民
(C)誰謂宋遠,企予望之。「室邇人遐」,我勞如何/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皇。時未通遇無所將,何悟今夕升斯堂。有艷淑女在此方,「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
(D)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它們究竟是如何崩坍的?歷史書提供過一些猜測性的答案,多數也是「大而化之」、語焉不詳
【答 案】(D)
【測驗目標】詞語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指計劃周密而行事深遠。語出賈誼〈過秦〉。語譯: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遠不及從前那些謀士將領/指計劃周密而行事深遠。語出《宋史?列傳第七十?呂夷簡傳論》。語譯:當呂夷簡位居下僚時,叔父呂蒙正以他具有宰相的才能而看重他。等他當上宰相后,深謀遠慮,頗有古時賢良大臣的器度。(B)掀起風浪。語出《韓湘子全傳》第二十五回/掀起風浪。語出《二郎神醉射鎖魔鏡》第一折。(C)比喻思念甚深,卻不能相見。語出徐淑〈答夫秦嘉書〉。語譯:誰說京城很遙遠呢?我提起腳跟便可望見你;只是屋子仍在眼前,而屋子的主人卻已遠離,我的內心是多么憂愁啊/比喻思念甚深,卻不能相見。語出司馬相如〈鳳求凰〉。語譯:鳳鳥啊鳳鳥啊,回到了故鄉,遨游天下只為了尋求心中的凰鳥。沒有遇見凰鳥時,不知該往何處去,如何能體悟今日登門后心中所產生的感悟。有位美麗的姑娘在此處,與我距離雖近卻無以得見,相思之情正荼毒著我的心腸。如何才能得此良緣,結為夫妻,就像那恩愛交頸的鴛鴦。(D)指一個人已經到達超凡入圣的境地。語出《孟子?盡心》下。語譯:人人都覺得他可愛,就叫做善;自身具有仁善,就叫做信;充實善行而至于完滿,就叫做美;既充實完滿而又能發揚光大,就叫做大;已經發揚光大了而又能加以變化,就叫做圣;達到了圣的地步,他的作為如天地自然的變化,別人無從測知,這就叫做神了/形容人做事不謹慎、不細心、不拘小節。語出余秋雨《千年一嘆》自序。
4.下列一段古文,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鬪者,
甲、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
乙、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
丙、家室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
丁、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
戊、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
圣王之所不畜也。」(《荀子?榮辱篇》)
(A)甲丁丙戊乙 (B)乙丙丁戊甲 (C)丙丁戊甲乙 (D)丁丙戊甲乙
【答 案】(A)
【測驗目標】理解與辨析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本題可從句法結構、文意脈絡來作判斷。選項甲并提「忘身」、「忘親」、「忘君」三者;選項乙總結「忘身」、「忘親」、「忘君」是「刑法之所不舍」;選項丙單說「忘親」;選項丁單說「忘身」;選項戊單說「忘君」。「闘者」之后為甲,先并提再展開論述,論述的順序從甲、乙可見本文「忘身」、「忘親」、「忘君」的脈絡,故丙、丁、戊的正確順序是丁、丙、戊,最后接乙總結,另外「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為對偶句,理應相連。語譯:爭斗的人是忘記了自身,忘記了親屬,忘記了君上。為了發泄少頃的怒氣,而喪失了生命,然而尚且要去做,這就是忘記了自身。家室立即殘毀,親戚不免被殺戮,然而尚且要去做,這就是忘記了親屬。君上所恨惡,刑法所要大加禁止的,然而尚且要去做,這就是忘記了君上。下忘記自身,內忘記親屬,上忘記君上,這是刑法所不能寬舍的,是圣王所不能畜養的。
5.明哲想寫一篇關于「鴻門宴」的報告,除了《史記》,他在圖書館中還看到下列圖書:甲、《左傳》乙、《漢書》丙、《戰國策》丁、《三國演義》戊、《世說新語》己、《資治通鑒》庚、《呂氏春秋》辛、《通鑒紀事本末》
他要借那些書,才能找到最多的相關資料?
(A)甲丙戊 (B)甲己庚 (C)乙丁辛 (D)乙己辛
【答 案】(D)
【測驗目標】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試題解析】「鴻門宴」發生在楚(項羽)漢(劉邦)相爭之時,各書內容的年代,即為判斷的依據。甲、《左傳》:作者左丘明。記載春秋史實為主,約成書于戰國中期,無「鴻門宴」之事。乙、《漢書》:作者班固,為西漢之斷代史,上起漢高祖(劉邦),下迄王莽。丙、《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記載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政治大事及當時策士的言論行動,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文獻,無「鴻門宴」之事。丁、《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所寫之章回小說,內容為三國時魏、蜀、吳之故事,無「鴻門宴」之事。戊、《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招集門下客所編的志人小說,主要記載魏晉間名士的思想言行與生活面貌等,無「鴻門宴」之事。己、《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編之史書,為編年體通史,所記史事上起戰國周威烈王,下至五代后周世宗。庚、《呂氏春秋》:戰國末秦相呂不韋招集門下客所編,內容綜合九流百家,取材廣博,無「鴻門宴」之事。辛、《通鑒記事本末》:南宋袁樞所撰,上起戰國周威烈王,下至五代后周世宗,取《資治通鑒》編年所記之事,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并自立標題,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
6.依據下列文字,有關作者為學態度的說明,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仆自三十以后,讀經史,輒有所筆記。歲月既久,漸成卷帙,而不敢錄以示人。語曰:「良工不示人以璞。」慮以未成之作,誤天下學者。(顧炎武〈譎觚十事〉)
(A)勤勉精進,但缺乏自信 (B)博學多聞,不露才揚己
(C)廣稽典籍,忌空發議論 (D)治學嚴謹,且謙遜審慎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慮以未成之作,誤天下學者」可知顧炎武擔心自己的作品并非成熟之作,若流傳出去恐有誤天下學者,因而選(D)。語譯:我自三十歲以后,閱讀經史典籍,總會寫下筆記。時間久了,漸漸累積而能編輯成書,但我卻不敢將筆記拿給別人看。有句話說:「優良的工匠不會將未經琢磨加工的玉石給別人看。」我是擔心這些不成熟的作品,會耽誤了天下的讀書人。
7.關于下列文句意涵的詮釋,錯誤的選項是:
(A)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藉年命、榮樂的有盡有限,對比立言的不朽,強調文學的價值
(B)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以不知老之將至,極力強調遇合的悅樂,并說明這種悅樂的深淺,明顯與人的選擇有關
(C)然而,松柏后凋于歲寒,雞鳴不已于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以「松柏后凋」、「雞鳴不已」為喻,說明即令眾多世人昏昧,終必有清明君子能不隨俗沉淪
(D)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蘇轍藉歷覽終南、嵩、華之高、黃河之大、歐陽公之才德,而猶未能見太尉的遺憾,凸顯對太尉(韓琦)的仰慕
【答 案】(B)
【測驗目標】理解與辨析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語出曹丕《典論?論文》。語譯:人的壽命有終盡的時候,榮譽、快樂也只限于一身,二者到一定期限必然終止,不如文章能傳之無窮。(B)旨在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要彼此心靈契合,不管同靜或同動,都能對所處的境遇感到欣喜,且樂在其中。語出王羲之〈蘭亭集序〉。語譯:雖然取舍有別,動靜不同,不過每當遇到自己喜愛的事物,即使只是暫時的自得其樂,也會感到快樂滿足,甚至于忘了老年即將來到呢。(C)語出顧炎武〈廉恥〉。語譯:然而在寒冬時節,松柏總是最后才凋零;報曉的雞也不會因為風雨冥暗就停止啼叫。同樣的,在那眾人昏醉的時代,未必就沒有獨自清醒的人。(D)語出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語譯:我到這里來,在山方面,看到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在水方面,看到黃河的廣闊且深;在人方面,拜見過歐陽公。但尚未能拜見太尉呢!
8.關于下引詞作文意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如夢令〉)
(A)隱含日暮花殘的感傷 (B)記述醉酒迷航的驚惶
(C)敘寫忘情游賞的愉悅 (D)描繪天真無邪的童趣
【答 案】(C)
【測驗目標】詞意的閱讀與理解能力
【試題解析】首句道出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第二句「沉醉」透露了作者宴飲的歡愉,「不知歸路」傳達了流連忘返的情致;「興盡」以下四句,則描寫作者在盡興游賞之后,歸途中誤入荷花叢的一個片段,「誤入」一句,正與前文「不知歸路」相呼應,而且更顯示出作者忘情的心態。語譯:常想起那臨水亭臺的黃昏時刻,游興高昂而開懷暢飲,酒醉得居然認不清回家的路。等到天晚興盡想駕著小舟回去時,卻誤入了茂密的荷花叢里。用力劃呀劃,急著歸去,不料驚起了夜宿水邊的鷗鷺。
9.古人書信往來,往往論及文章、學術,乃至人生問題。以下各則書信流露死生感悟的選項是:
(A)柳宗元〈與蕭翰林俛書〉: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長來覺日月益促,歲歲更甚。大都不過數十寒暑,則無此身矣,是非榮辱又何足道
(B)韓愈〈答崔立之書〉:仆雖不賢,……猶將耕于寬閑之野,釣于寂寞之濱;求國家之遺事,考賢人哲士之終始,作唐之一經,垂之于無窮,誅奸諛于既死,發潛德之幽光
(C)歐陽修〈與尹師魯第一書〉:每見前世有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
(D)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二書〉:自孔子沒,百有余年而孟子生;孟子之后,數十年而至荀卿子;荀卿子后乃稍闊遠,二百余年而揚雄稱于世;揚雄之死,不得其繼千有余年,而后屬之韓愈氏;韓愈氏沒三百年矣,不知天下之將誰與也
【答 案】(A)
【測驗目標】理解與辨析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語譯:人生很少能活到六七十歲的,而我現在已經三十七歲了!長久以來就感覺歲月越過越快,一年比一年更加明顯。大約不過幾十個寒暑,就沒有我這個人了。是非榮辱又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呢?(B)寫的是自己將退隱著述,以文章自見。語譯:我雖然沒有什么才干……我還打算在空曠寬闊的田野里耕種,在寂寞無人的水邊垂釣,同時探尋國家流傳的事跡,考察那些賢智之士的一生,寫成一部唐代的經典,使之能夠永遠流傳于后世。對那些已死的奸邪諂媚之輩,我要在書中口誅筆伐;對那些名位不顯而品德高尚的人,則闡揚他們被掩蓋的光輝。(C)寫人遭貶時,多有作戚戚之文的毛病。語譯:往往看到前代有名的人,當他議論政事的時候,感慨激動,不怕處死,儼然像個深明大義的人;可是被貶官到偏遠之地后,卻憂愁悲傷,怨憤嘆息,有無法忍受的窮困惆悵表現在文字上,他心情的歡樂和哀傷,與凡庸之輩沒有什么區別,即使是韓文公也不免有這種毛病。(D)此段文字盛贊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揚雄、韓愈為千古以來繼承道統的四位先哲。語譯:自從孔子去世后,一百多年才有孟子出現;孟子之后,幾十年才到荀子;荀子之后,就稍微闊遠一些了,二百多年才有揚雄稱名于世;揚雄死后,無人能繼,達一千多年,然后才由韓愈接續;韓愈死去三百年了,不知道天下又會有誰接得上呢?
10.關于下列文意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于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三國志?諸葛亮傳》)
(A)諸葛亮給劉琦的建議是遠離權力競逐以求自保
(B)諸葛亮剛開始屢次拒塞劉琦是因二人分屬不同陣營
(C)劉琦與諸葛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是為盡享飲宴之樂
(D)劉琦因與諸葛亮意見不合,所以暗中規畫將他逐出軍伍
【答 案】(A)
【測驗目標】閱讀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B)諸葛亮屢次拒絕是因為擔心隔墻有耳。(C)劉琦與諸葛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并非純粹為了想飲宴之樂,而是劉琦想得到諸葛亮的建議。(D)劉琦沒有與諸葛亮意見不合,而是非常的器重他。題干引文語譯:劉表的長子劉琦,也很器重諸葛亮。劉表因為聽信后妻的話,寵愛幼子劉琮,而不喜歡劉琦。劉琦每次想向諸葛亮謀求自保的方法,諸葛亮總是拒絕、搪塞,而沒有幫他安排計劃。于是劉琦便帶著諸葛亮游覽后花園,一同登上高樓,在飲宴之間,劉琦命人撤去了梯子,并對諸葛亮說:「如今我們往上構不著天,往下觸不到地,話出自你口中,只會進入我耳里,現在你可以說了吧?」諸葛亮回答他說:「你難道沒見到申生在朝廷內卻身陷危險,重耳在朝廷外卻獲得了安全嗎?」劉琦明白了諸葛亮的意思,于是便暗中規畫離開的計謀。
11.下列文句中,最能呈現人面對季節景象時,引發「嘆逝」之感的選項是:
(A)山外還是山,連嶂迭崿,又山山皆被樹,致有林回巖密的奇觀。所有深深淺淺的綠色都欣然充滿生機,在六月的陽光下油油地綿延至無垠無際
(B)我沿著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經長得很濃了。唉,春天老是這樣的,一開頭,總慣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細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紗,卻又謙遜地為我們延來了長夏
(C)起來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銀世界。竹枝松針頂著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樹也都鑲了銀邊。朱門與蓬戶同樣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欄玉砌與甕牖桑樞沒有差別待遇
(D)不知從哪里來的一枚樹葉,飄墜在我們的腳前。那樣輕,怕跌碎的樣子。我撿了起來,我試想分辨它是什么樹葉?梧桐的,楓槭的,還是樗櫟的?但我恍若看到這不是一張樹葉,分明是一張日歷,一張被不可見的手扯下來的日歷。這上面寫著的是一個無形的字:秋
【答 案】(D)
【測驗目標】理解與辨析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寫生機盎然的春景。(B)寫春天的短暫。(C)寫冬日白雪不因貧富貴賤之別而平等地落在各處。(D)除了寫秋天的落葉外,從「但我恍若看到這不是一張樹葉,分明是一張日歷,一張被不可見的手扯下來的日歷」可見其感嘆光陰的逝去。
12.下列文句,與《論語》:「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意涵相近的選項是:
(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B)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C)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D)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答 案】(C)
【測驗目標】理解與辨析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題干引自《論語?子罕》,所強調的乃是在勉人自強不息,不可中道而止,終久必成,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有「持之以恒」的意味。題干語譯:譬如堆一座山,只差一筐泥土而未完成,這時停止下來,這是我自己停止下來的。譬如填平洼地,雖然才倒下一筐泥土,繼續倒下去,這是我自己繼續下去的。(A)語出《論語?衛靈公》。語譯: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必先使他的工具精良。(B)語出《孟子?盡心》上。語譯: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變小了。(C)此句言未達標準,不可中途而廢;否則學猶未學也。語出《孟子?盡心》上。語譯:有作為者的人,譬如掘井一樣,雖然掘到九仞深,可是還沒有見到泉水就罷手,那仍然是一口無用的廢井。(D)語出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語譯:若要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鞏固它的根本;若要河水流得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水源。
13.現代文學名家輩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黃春明小說主要在剖析社會百態,風格寫實,文字尖銳,具強烈批判性
(B)余光中詩、文兼擅,感性、知性兼具,其作品均重意象**、句法錘煉,表現鮮明的藝術匠心
(C)梁實秋學識博雅,會通中西,其散文小品多取材日常事物,文筆詼諧幽默,尤以《雅舍小品》聞名于世
(D)林文月兼擅散文與翻譯,其散文題材多元,要皆文筆細膩,情感內斂,常于平凡事物中展現自然美好的人間情味,平淡中饒富理趣
【答 案】(A)
【測驗目標】重要作家的基本知識
【試題解析】黃春明的小說涵藏著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恒久豐沛的情感與關懷。擅長描寫蘭陽平原的農村小鎮,以具有地方特性的語言,刻劃人物面對生活磨難,依然保存人性尊嚴的形象,反映蛻變中的臺灣社會,文字溫柔敦厚、幽默反諷。
14-15題為題組
閱讀下列文字后,回答14-15題。
甲、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頰,溫風如□,波紋如□;纔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袁宏道〈初至西湖記〉) 颒面:洗面。
乙、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颒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張岱〈西湖七月半〉)
14.根據文意,□內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A)酒/綾/縱 (B)酒/絮/駕 (C)泉/絮/縱 (D)泉/綾/駕
【答 案】(A)
【測驗目標】閱讀與鑒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山色如蛾,花光如頰」即以譬喻手法描寫眼前景色,緊接其后的「溫風如□,波紋如□」也是以其它**的特性來比擬作者所感受到的事物。第一個空格應填入「酒」字,因為句中已說明風是溫暖的,古人為養生,喝酒多半溫熱了才喝,酒的溫熱特性正好可用來形容風的溫度。并且,喝酒讓人有醺然放松之感,與人被柔風吹拂時的感受或許可以相互比擬。另一個參考選項「泉」,給人的感受則是冷冽的、沁涼的、醒腦的,故不適合當作答案。第二個空格則應填入「綾」,因為綾是一種有紋路的綢緞,攤開時綾上也會產生縐褶、波紋,其形象正可用以譬喻水波的細紋,而「絮」的形象,是蓬松的、飛散的,并不適合用來比擬水波。第三個空格,有兩個參考選項「駕」與「縱」。「駕」是一種有意識的控制動作,「縱」則是放任自由、不受拘束的隨意,文中既云眾人皆酣睡,那么應是無人「駕」舟,且從全文的意境來判斷,乙文呈現一種隨興自適的意境,因此「縱」字較能貼切傳達作者率性不羈的生活態度。
語譯:甲、午時入昭慶寺,喝完茶,便劃著小舟進入西湖。群山的顏色有如女子眉上的翠黛,春天盛開的繁花,其光華有如少女粉嫩的面頰,溫暖的春風像是醉人的酒,湖面上的波紋則像綾布一樣細致。我才一抬頭觀望,眼前美不勝收的景致,已讓我沉醉不已。這時我想用文字描寫它,卻一字也寫不出來,這種情況大概就像東阿王曹植于夢中初見洛神時的情況吧!乙、此時的月亮明亮得好像剛磨好的鏡子,因為光影變化,山色有如重新裝扮過,而游人散去,湖面在月光的映照下,彷佛重新洗過臉般清新。先前那些風雅淺酌,柔聲低唱的人出來了,躲在樹下的人也出來了。我們互相打過招呼,拉來一起同坐。風雅的朋友與名妓都來了,放好酒杯、筷子,管弦與歌聲一同響起。月色轉為蒼涼,等到東方已有天明之色,客人才逐漸散去。我們解開小舟,任它隨水流移動,我們在十里荷花中酣睡,香氣襲人,清夢相當愜意啊!
15.關于上列兩段引文,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均呈現作者清雅高潔的審美趣味
(B)均以西湖的美景,暗寓人生如夢的哲思
(C)均傳達作者沉浸在西湖美景中,而暢達適意
(D)均寫出西湖的湖光山色,頗具詩情畫意之感
【答 案】(B)
【測驗目標】閱讀與鑒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二文皆在記敘游西湖的過程。袁宏道游湖,先入寺院飲茶后,才泛舟入湖,顯現其步調悠閑,不染塵俗。張岱則是等待人潮散去的深夜,才與清雅之士一同游湖、賞月,客人散去后,他還解開船繩,任小舟隨波流動,最后在荷花叢中入眠。兩段文字并無說理的意圖,只單純寫出西湖景致脫俗動人之處,以及作者的游湖的風雅之樂。二人賞玩西湖的方式,主要在自然中汲取美的經驗,流露出他們對這種生活的熱愛與享受。因此,「人生如夢」這種對人世感到虛幻的悲嘆,并不存在于這二篇文字當中。
16-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后,回答16-17題。
孔子燕居,子貢攝齊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罷,振于學問,不能復進,請一休焉。」孔子曰:「賜也,欲焉休乎?」曰:「賜欲休于事君。」孔子曰:「《詩》云:『 』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賜欲休于事親。」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賜欲休于事兄弟。」孔子曰:「《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故學而不已,闔棺乃止。(《韓詩外傳》)
16.依文意判斷,文中『 』處,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A)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B)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D)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答 案】(D)
【測驗目標】閱讀與鑒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文中子貢因學業無法再精進,因此想向孔子告假休息,孔子問他:「若休息,想要做什么?」子貢回答:「去侍奉國君。」空格處應是孔子反駁子貢,并說明事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藉此提醒子貢即使暫停學業去事君,也是無法休息的。(A)出自《詩經?大雅?烝民》。語譯:「他既聰明又有智慧,因此能保全自身。」此句表達明達事理之人從政時,不會參與給自己帶來危險以及敗壞德行之事,并非說明事君的艱難。(B)出自《詩經?鄭風?風雨》。語譯:「即使風雨交加,天色昏暗,報曉的雞仍不會停止啼叫。」此句比喻君子雖處亂世,仍能堅守節操,這是對君子操守的要求,并非針對事君一事。(C)出自《詩經?衛風?淇奧》。語譯:「像加工象牙那樣精心切磋,像加工玉石那樣反復琢磨。」說明進修學問與德行,必須勤勉不輟,精益求精,此乃強調治學之道,非指事君一事。(D)出自《詩經?大雅?烝民》。語譯:「從早到晚都不敢松懈,去侍奉天子一人。」說明人臣事君時應有的態度,夙夜匪懈表明了事君必須相當謹慎,且憂心勞苦,一刻也無法放松。
語譯:孔子閑居在家,子貢提起衣服的下襬走向前說:「我侍奉老師已經好幾年了,才能竭盡,心智疲乏,雖然用功求學問,但是不能再有進步,希望能休息一下。」孔子說:「賜,你想怎么休息呢?」子貢說:「我想休息,然后去侍奉國君。」孔子說:「《詩經》上說:『從早到晚都不敢松懈,去侍奉天子一人。』侍奉君主這么不易,怎么能休息呢?」子貢說:「我想休息,回去侍奉父親。」孔子說:「《詩經》說:『孝子奉養父母沒有竭盡的時候,他的孝行影響他的同族之人。』侍奉父母這么不易,怎么能休息呢?」子貢說:「那我想休息,回去侍奉兄弟。」孔子說:「《詩經》說:『跟妻子情感融洽,好像彈奏琴瑟般聲音調和。兄弟意志投合,才能長久和諧快樂地相處。』侍奉兄弟是這么不容易,怎么可以休息呢!」……所以說學習是永遠不息的,直到死了之后蓋上棺材才停止啊!
17.關于本文主旨,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學問多寡與學習者的才智無必然關系
(B)為人處世之難,較求學有過之無不及
(C)處世之道即是學問,一生皆應竭心盡力
(D)事有輕重緩急,求學當先于事君、事親
【答 案】(C)
【測驗目標】閱讀與鑒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子貢因為學業無法再精進,因此想暫停求學而去做其它事,言下之意似乎認為其它事較為輕松。當孔子反問他休息之后想做什么,子貢一一回答,而孔子則一再引用《詩經》的句子,告訴子貢不管做什么都是需要花費心力去**、學習,侍奉國君、父母、兄弟都有其目標與態度,因此是不可能有輕松休息的時候。最后孔子說出了他的結論,認為君子的學習是到死才會停止的。師生二人一問一答,層層推進,可知孔子認為「學習」是沒有領域之分的,立身處世、應對進退都是一種學習,都當兢兢業業,謹慎行之。
二、多選題(占21分)
說明:第18題至第24題,每題的五個選項各自獨立,其中至少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上。每題3分,每選對一個選項,可獲0.6分,每選錯一個選項,倒扣0.6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若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6分。倒扣到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18.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全國機器人大賽中,甲隊出奇制勝,奪得冠軍
(B)原本溫文有禮的建華最近變得桀驁不馴,令人擔心
(C)提起這段陳年往事,不禁讓人有椎心泣血般的痛楚
(D)熱戀中的情侶,為所愛的人無怨無悔地付出也再所不惜
(E)糧荒問題日益嚴重,我們都應珍惜資源,不可暴忝天物
【答 案】(A)(B)(C)
【測驗目標】字形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D)再→在。(E)忝→殄。
19.下列關于書信、柬帖的使用,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臺端」用以敬稱對方
(B)「恭啟」可作為信封的啟封詞
(C)「敬啟」可作為信箋的署名敬辭
(D)「修謝」為繳交學費的封套用語
(E)「恕邀」為受帖人婉謝邀請的用語
【答 案】(A)(C)(D)
【測驗目標】應用文理解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B)「恭啟」指的是要人恭敬地開啟信封,故不宜作為啟封詞。(E)「恕邀」是柬帖中邀請受帖人入席的格式用語,意謂本當親自登門邀請,因人數眾多,有所不便,改寄柬帖,請求受帖人寬恕。并非婉謝邀請的用語。
20.岳飛〈滿江紅〉:「白了少年頭」的「白」,即「使……變白」的意思,下列「 」的詞語具有此種用法的選項是:
(A)如若不能誠,不能信,我們便捆綁起自己的手腳,徹底「啞」了自己的嗓子
(B)我偶然問道:你第一次上課,講些什么?他笑著答我:我「古今中外」了一點鐘
(C)今年還是第一次到溪邊看春水漲兩岸,「瘦」了沙灘,弱了青草,且吟著人生也如水去乎
(D)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節儉教訓都總括在這一個公式里,直接的「范圍」了中國**二千年之久
(E)那些純樸的舊事,「濃密」了我的靈犀,只要我回到那竹林山結環抱的綠湖,我就能從水影中看到自己
【答 案】(A)(C)(E)
【測驗目標】理解、辨析古今語法之特征與差異
【試題解析】題干為使動用法。(A)使動用法。啞了自己的嗓子→使自己的嗓子變啞。(B)轉品。「古今中外」名詞轉動詞。有「暢敘古今中外」的意思。(C)使動用法。瘦了沙灘→使沙灘變瘦。(D)轉品。「范圍」名詞轉動詞。有「限制」的意思。(E)使動用法。濃密了我的靈犀→使我的靈犀變濃密。
21.下列文句的語意,具有層層遞進表現方式的選項是:
(A)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B)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
(C)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故夫鴻儒,所謂超而又超者也
(D)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E)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答 案】(B)(C)
【測驗目標】理解、辨析古今語法之形式結構
【試題解析】題干「層層遞進表現方式」指的是「層遞」修辭法。(A)排比。語出《呂氏春秋?貴公》。語譯:陰陽的和洽,不是只長養某一類生物,甘美的露、及時的雨,亦從不偏私某一個物種,作為萬民之主的君王,亦不應偏私于任何一個人。(B)層遞。語出《荀子?儒效》。語譯:未曾聽見不如聽見,聽見不如看見,看見不如確切知道,知道不如真實能行。學問到了能實行可算終止了。(C)層遞。語出王充《論衡?超奇》。語譯:儒生超過俗人,通人勝過儒生,文人超越通人,鴻儒超過文人。所以說鴻儒是所謂菁英中的菁英。(D)排比。語出《荀子?勸學》。語譯: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是這么高;不接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是這么厚;不接觸前代圣王留下的學說,就不知道做人的學問是這么大。(E)排比。語出李斯〈諫逐客書〉。語譯:現在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和氏璧,掛著夜光寶珠,佩帶太阿劍,騎乘纖離馬,豎立翠鳳旗,架設靈鼉鼓。
22.下列陳義芝〈現代簽詩〉的詩句,含有「努力有成,遠景可期」之意的選項是:
(A)你彷佛覺得自己是一只鷹欲飛/風在哪里?你向天空問/彷佛覺得是一股浪在太陽下閃動/海說等變成大江再到我懷里
(B)清冷的月光匯聚成河呼喚你/夜讀的燈火恰是那水上浮晃的一條船/天光已出手去解系舟的纜繩/前方啊前方江流無限開闊
(C)遠方好像有歌聲,確實有歌聲/槐花已經開了喜訊就要到了/你的心醞釀著蜜,噓,不要聲張/春天也醞釀著你給你一座世界的花園
(D)你聽到出車聲回馬聲當頭炮蹦跳聲/立士的立相的呼聲還有將帥移防聲/莽蒼的曠野追問紛歧的水路:走吧/你的心還在猶豫什么你的眼還在望什么
(E)渴望擁有一雙鳥的翅膀/卻只有一雙腳在山崖跋涉/渴望擁有一座南方的家園/卻只能在陌生的異鄉流浪/渴望碰到一個知心的人/那人卻在重山之外
【答 案】(B)(C)
【測驗目標】閱讀及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B)從「夜讀的燈火恰是那水上浮晃的一條船/天光已出手去解系舟的纜繩」可看出「努力有成」;「前方啊前方江流無限開闊」可看出「遠景可期」。(C)從「槐花已經開了喜訊就要到了/你的心醞釀著蜜」可看出「努力有成」;「春天也醞釀著你給你一座世界的花園」可看出「遠景可期」。
23.下列有關二首元曲寫作特色的比較,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甲、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關漢卿〈大德歌?秋〉)
乙、隔簾聽,幾番風送賣花聲。夜來微雨天階凈。小院閑庭,輕寒翠袖生;穿芳徑,十二闌干憑。杏花疏影,楊柳新晴。(貫云石〈殿前歡〉)
天階:此處指「三臺星」,泛指天空。
(A)甲曲善用迭字渲染自然界的聲響,烘托人物的情懷
(B)乙曲巧用比擬,化人為蝶,穿梭庭院花徑,側寫春光之爛漫
(C)甲乙二曲均利用自然物象的摹寫,如蟬噪、杏花等,呈現季節的特色
(D)甲乙二曲均寫閨情,甲曲直言「懊惱」、「淚拋」,較為直率;乙曲寄情于景物與動作,較為幽微
(E)甲乙二曲均書寫室內外空間,甲曲寫人居室內而耳聞室外秋聲;乙曲則由室內走出室外,親見春景
【答 案】(A)(C)(D)(E)
【測驗目標】閱讀及理解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B)并無化人為蝶的比擬手法。甲曲主在寫相思,卻不從「情」字下筆,全篇都描寫聲音,藉種種秋聲自然烘托出秋夜的悲凄來。語譯:秋風飄飄,秋雨瀟瀟,就算是陳摶也睡不著哪!越想越懊惱,越聽越傷心,害得我眼淚往下掉。好不容易等到秋蟬兒安靜了,蟋蟀又跟著叫起來。天哪!還有那淅瀝瀝,細雨打在芭蕉上的聲音!乙曲主在描寫閨中女子看到春天的景色引起她相思之情。景物美麗,情感真摯。語譯:隔著窗簾仔細聽,隨風傳來幾陣賣花的歌聲。夜來下了一些小雨,放晴之后,天空十分的明凈。閨中女子走出繡房,來到小小的院庭。夜漸深了,她感到一股涼意。穿過花園的道路,登樓眺望,倚遍了十二闌干。月光之下,杏花搖動著疏影,楊柳迎接著新晴。
24.針對下列作品內容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屈原〈漁父〉藉漁父的莞爾一笑,表現對屈原擇善固執的贊賞
(B)蘇軾〈前赤壁賦〉藉變與不變之辯證,表現作者通達的人生觀
(C)韓愈〈師說〉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一味崇尚佛老的風氣
(D)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藉左忠毅公的遭遇,表達作者反對監獄酷刑的態度
(E)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藉「始得」二字,表現作者初次在山水中尋得寄托的喜悅
【答 案】(B)(E)
【測驗目標】理解及辨析古今作品之意義內涵
【試題解析】(A)漁父「莞爾而笑」是漁父不認同屈原的見解,但也不忍苛責的表現。(C)確立師道觀,說明求師問學的重要,并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恥于為師的心態。(D)藉左忠毅公的遭遇,凸顯其公忠體國的節操。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45分)
說明: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并標明題號。
一、簡答(18分)
閱讀下列新詩,依框內要求作答。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別康橋〉)
在本詩中,徐志摩如何透過景物的描寫,傳達他與康橋之間深厚的情感,請加以分析說明。文長以300字為度。
【測驗目標】判讀數據的能力;表達及創作的能力
【寫作提示】以下錄自XX版第一冊第五課「課文賞析」,可作為答題參考:
本詩中的金柳、水草,通過詩人的想象,都成了已注入詩人情意的形象。試看第二節以河畔的金柳比擬夕陽中的新娘,摹寫心頭蕩漾的艷影;第三節以水底招搖的青荇比擬自己,渴望成為陶醉在康河里的水草;第四節以水光與天光交映的清潭之美,表達自己對康橋存有彩虹般的夢,「沉淀」有深藏之意,遮覆在榆蔭下的潭就像深藏在心底的夢。第五節承第二、三、四節而生,表現尋夢的歡欣,詩人在無限耽迷眷戀正欲忘情放歌之際,忽然體認到即將離別「不能放歌」,境隨情轉,繁華笙簫頓時化作全康橋的沉默,終于以「不帶走一片云彩」宣說感慨,無限低回。第六節用具象的康橋、有聲的笙簫,形容難以言傳的悄悄之心、沉默之情,也是極具詩意的修辭。
二、作文(27分)
俗話說:「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人們為了生活,整天忙忙碌碌,急于獲得,而吝于割舍。事實上,該舍不舍,造成生活的負擔;不該舍而舍,又造**生的遺憾。到底何者該舍?何者不該舍?值得我們深思。請以「舍與得」為題,或提出自身體驗,或舉出古今事例,書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文長不限。
【測驗目標】表達及創作的能力
【寫作提示】1.須把握題目「舍與得」的意涵,「舍」是可以擁有,但卻選擇不去擁有,與「失」有別。
2.依題目要求,內容應包括「自身經驗或古今事例」以及「自己的看法」兩個主要部分。
3.舍與得是一種處世哲學及藝術,兩者有時相克、有時相輔,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概念,若能真正把握其中的尺度,則能減少遺憾,讓人生更圓滿和諧。
4.舍與得舉例:玫瑰花是美麗而耀眼的,你可以把它摘下來,就擁有了它,但花離開枝葉,很快就會凋謝,無論你多么用心去呵護它,都無法阻止他凋謝的命運。相對的,如果你只是遠遠地欣賞,不去摘它,往后天天都能看到這朵美麗的玫瑰花。
[臺灣省2009學年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考科試題(國文)a href=http://bbs.ruiwen.com(本站論壇專稿)/a]相關文章:
4.a拼音教學課件
8.大學科技論文
10.典范英語1a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