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孔子、孟子:儒家之道,吾道一以貫之

發布時間:2016-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連云港外國語學校高三語文備課組 陸洋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評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在這章中,孔子只說他的道是有一個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沒有具體解釋什么是忠恕的問題,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對此,我們將再作剖析。

參,從古從眾讀森。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參,吾之道,汝可一以貫之。曾子應之曰唯。孔子出。門人不解,乃問曾子,何謂也?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貫者貫穿,以一理貫穿萬事,則萬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為萬事,萬事歸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貫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何謂忠恕,漢注盡己之謂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謂恕。忠恕之道仍在世間,但與出世之道相近。中庸引孔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既曰不遠,即是近之。近則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貫矣。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么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評析】孔子這里所說的,其實僅是一個比喻。他所宣揚的“德治”、“禮制”,在當時有許多人不予重視,他內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說文:“戶,護也。半門曰戶,象形。”半門,一扇門也,如寢室之門。誰能出寢室而不由戶耶。由此興起下句正意,何事不由于道也。道指人道或天道而言。天道難聞,人道是人倫綱常之道,為立身行道之本。不由人道,不足以為人,具備人道,始能學作圣人。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1)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

【注釋】 (1)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

(2)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3)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

(4)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評析】 “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于《論語》一書的始終。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這個發明對后人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系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系,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一言,在這里作一字講。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依之而行。孔子答復,那應該就是恕字。所謂恕,就是自己所不欲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給恕字最明確的注解,學仁學道,必須依此終身行之。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苦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注釋】①帶:束腰的帶子。朱熹注:“古人視不下于帶,則帶之上乃目前常見至 近之處也。舉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帶指平常淺近的意思。

【譯文】孟子說:“言語淺近而意義深遠的,是善言;操守簡約而施與廣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語,講的雖然是平常的事情,卻蘊含 著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從修養自身開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人們的毛病往往在于放棄自己的田地不耕種,卻跑到別人的田里去除草--要求別人很多很嚴格,要求自己卻很少很輕松。”

【段意】此章是要求人們對自己要求嚴格,“守約而施博”,這一點的集中體現就是通過修飾自身來

治理天下。

【讀解】“向外覓菩提,總是癡頑漢。”

  我們可千萬不要把那種放棄自己因地不耕種,卻去別人田里除草的人當作了助人為樂,大公無私的人啊!

耕云先生的禪學講話說:“自己從來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 吃幾碗飯,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擔子,乃至于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天話,都不是自己所體驗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卻去要求別人。”

所以,那種“舍其田而蕓人之田”的人其實是沒有注意看看自己田里有沒有草,而把眼睛盯在了別人的田地里。看到別人的田地里盡是草,而自己的田地里全是大豆高粱。所以才出現“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的情況。

  實際上,是“瞞心昧己”的人,也就是孟老夫子所診斷出的病人。

  沒有病的人則是先種自己的田,求實務本,然后才推己及人, 正己而后正人,“修其身而天下平”。

  回到儒學的基本內容上,還是《大學》的進修階梯和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

[孔子、孟子:儒家之道,吾道一以貫之]相關文章:

1.孔子的為人之道論文

2.孔子孟子論文

3.孔子和孟子論文

4.關于孔子儒家思想的論文

5.孔子儒家思想論文

6.孔子儒家思想的論文

7.淺談孔子儒家思想論文

8.有關孔子和孟子的語錄

9.孟子《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譯

10.自然之道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