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遇洲
文本解讀:先秦諸子散文不僅保存了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量史料,還是我國敘事散文的源頭。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諸子散文中的代表之作,本文記敘了秦、晉聯合圍攻鄭國時的一個故事。鄭國被兩大強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晉的聯盟。秦伯不但不再圍鄭,還與鄭人盟,派兵戍之。晉國迫于壓力,也不得不撤兵,鄭國亡國的危機消除了。簡潔明白的語言抒寫復雜紛繁的情節過程,人物形象生動逼真。
教學目的:
(1)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并掌握文言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正確認識燭之武這個人物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內容。
(4)在寫法上借鑒《左傳》的巧妙構思,指導學生的作文。
教學重、難點:
文言虛詞、實詞的積累。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歷史散文,它是作者對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作出深刻的思考后,精心選材、巧妙構思后完成的對后世有很大影響的歷史散文。因此,我們不能僅僅當作一篇只需落實幾個文言實、虛詞的文章來讀,而要借助本文精巧的構思來指導學生如何安排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同時,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新課標的要求,我們對學生還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雖是一篇講讀課文,但教學方法上完全采用研究性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我們來看下面兩組標題,回憶標題與文章內容之間的聯系。
(1)《沁園春長沙》《采桑子重陽》《錯誤》《贊美》
(2)《再別康橋》《老馬》《致橡樹》
【提示】(1)組的標題是單個的詞,(2)組的標題是詞組。例如標題《贊美》的前面沒有施動者,后面也沒有受動者。那么,可以是你,可以是我,還可以是我們大家在贊美,贊美的可以是人,還可以是其他。然而標題《再別康橋》就有所不同了,作者在構思的時候就只能抒發離情別緒,并且還必須是針對康橋的離情別緒,其他地方就不行。因此,我們發現詞組比單個的詞作標題對內容的限制要相對多些。
文章的標題只有單個的詞和詞組嗎?當然不是的,還有句子,例如《燭之武退秦師》(板書),能不能是其他人退秦師?燭之武退的能不能是其他的軍隊?答案很顯然是不能的。因此我們明白句子作標題比詞和詞組作標題的限制還要多,詞、詞組和句子作標題它們的限制程度是逐漸增大的。那么,人只能是燭之武,退掉的又只能是秦師,這樣的標題又應如何構思呢?請同學們想一想你如何來安排本文的內容和結構。
【討論】以學生為主,多個同學補充。
《燭之武退秦師》
學生丙:(1)為什么要退秦師?
學生甲:(2)他用什么辦法退秦師?
學生乙:(3)結果怎么樣?
學生乙:(4)退了之后有什么影響?
老師:同學們能設計出這樣的結構真的是不簡單,下面請同學們聽一聽課本朗讀帶,對照課本朗讀帶看我們設計的思路對不對。
(說明:學生沒有聽老師講解課文的思路結構,甚至連課文也沒有讀過,僅僅根據一個標題就構思出文章的結構,這難道不是我們學習名篇所要達到的目的嗎?)
二、學生聽課本朗讀帶,完成下列問題。
(1)整體感知:本文的結構思路是不是與我們設計的一樣,如有不同,多些什么?
(2)上面同學們設計的思路結構所到的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聽錄音,找答案。
【討論】學生回答:
學生甲:(1)為什么退秦師?秦國、晉國圍攻鄭國。
學生乙:(2)他用什么辦法退的秦師?不用一兵一卒,燭之武采用說服秦伯的方法。
(3)結果怎樣?秦伯接受了他的建議,撤退了秦師。
(4)退之后有什么影響?晉師亦去之。
學生丙:我聽錄音時,發現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佚之狐曰”。由此看來,不是鄭國一有危機燭之武就去說服秦伯退師;而是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他,但他開始推辭不去,后來鄭伯請罪,他才答應的。文章在這里多了一些情節。
學生丁:不止這一處,文章后面還交代“當秦師退去時,子氾請擊”,是晉伯用“不仁、不智、不武”阻止了他,晉國才退的師。
老師:剛才這兩位同學的發言很好,現在就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一看,考證這兩位同學聽得準不準。課文中如果有這兩個情節,有什么作用。
學生(女):課文中有這兩個情節,我認為增加這兩個情節使文章的思路結構不是一帆風順,正好應證了您講的“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特點,達到了曲折生動的要求。
學生(男):女同學的發言我認為很正確,不過,還有一點:我們可以從這兩處看到豐滿的人物形象,如晉伯,他聯合秦國攻打鄭國,我覺得他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小人,但他對子氾的那番話,又讓我覺得他是一個頭腦冷靜、審時度勢的國君。
老師小結:剛才全班同學能積極發言,尤其是男女同學互不服輸展開競賽,讓我看到了同學們對古文學習的滿腔熱情;但同學們的發言,更令我眼界大開。跨越千年的歷史,也阻不斷我們想象的思緒,我們依然能觸摸先賢的脈搏,讓我們站在情節的高度,去仰視情節背后豐滿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討論人物形象。
提問:剛才我們討論文章的思路時,我們了解了全文的內容:鄭國的燭之武說退了秦國的軍隊,迫退了晉國的軍隊。請同學們注意幾個關鍵性的詞語“鄭國、秦國、晉國”和“說退”,看能表現文中主要人物的什么形象?
學生討論回答:國與國之間的斗爭表現了燭之武的愛國主義精神,以一人之力說退兩國之師,可見燭之武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
明確:
①燭之武: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牢騷和委屈,但國難當頭,他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人物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②鄭伯:勇于自責者。面對燭之武流露出來的滿腹牢騷和委屈,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動之以情;接著設想假如鄭國滅亡了,對燭之武也無好處,曉之以理,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返顧赴敵營。
③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愛國精神。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可見他對燭之武非常了解,同時也表現了佚之狐對時事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主題:人物的形象出來了,那么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的情感當然也順利成章地出來了,本文主要通過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最終說服秦伯退師的故事,表現了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四、品味語言。
(1)品味重要詞句。
①重要實詞、虛詞:封、之、其、以
②重要文言句式:A判斷句:鄰之厚,君之薄也。
B倒裝句:夫晉何厭之有?佚之狐言于鄭伯
C省略句:敢以煩執事。
③重點句子的翻譯:A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2)品味燭之武說辭的藝術性。
點撥: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過去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秦穆公的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這就使秦君不能不聽從他的說辭。燭之武斗爭策略的巧妙還表現在:他奉命去游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而他在說辭里表現的是時時為秦君著想,處處為秦國說話,這就使秦君易于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的尊嚴,語言大有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無益,說到秦晉的歷史關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近,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總結:本文燭之武對秦君的話雖說是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用少量的文字把這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練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教學反思:文言文與學生的生活相差較遠,一般情況下學生對文言文沒有多大的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本身就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然而這堂課不僅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還能結合課本的情節和寫作上特點融作文教學于其中,應該是一種新嘗試。
單位:湖北天門市實驗高級中學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回眸(蘇教版高一必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