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后~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記述了
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 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 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與前面對
“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文章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是一篇訓練朗讀和背誦的好文
章,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課文時 應該抓住語言,尤其是一些運用精妙的詞句,切忌空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對許多人來說,童年都是美好快樂的。關于這一點,從同學們前幾天以“童年”為題
所寫的詩里面也可以看出來。下面我念一首優秀習作給大家聽聽。童年:童年是七彩的
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
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阿/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檔/不管春與夏、秋
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
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斗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旱溫馨的。這從我們學習過的
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看出來,還可以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魯
迅的小說《社戲》中看出來。
二、了解作者。
關于魯迅的有關情況,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時都介紹了,在此可用復述的
形式,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內容: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學生默讀課文。
1.了解課文內容。
2.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3.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四、范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1.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含義。
2.試著拼出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憚踱 頗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潺潺 宛轉
3.訂正字詞的讀音。
五、學生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c
1.學生自由誦讀一Th遍課文,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①看戲前(1-3段)--②看戲中(4-30段)--③看戲后(31-40段)
六、略讀第一部分,明確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請同學朗讀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個詞既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
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樂土”)
3.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方法:采取班上集體討論式,然后歸納三點:
(①“我”在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②可以讀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③
可以釣蝦、放牛、體驗到鄉間生活的無窮樂趣。)
4這一部分與寫著社戲有什么關系?
提示: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和情節。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
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七、小結。
這節課我們再次復習關于魯迅的一些文學常識;訓練了朗讀;學習了生字詞;梳理
了文章的結構;弄清了第一部分在整個文章中的作用。為下堂課更深入學習這篇課文打
下了基礎。
八、布置課外作業。
1.朗讀課文,從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預習提示”中加點的字詞連拼音~起抄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二、精讀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寫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
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一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
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一 3 0):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戲”這部分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寫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層就寫了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并思考這樣
寫的好處。
(一、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二、初步表現小伙伴的熱
情、能干等特點,尤其是“雙喜”。)
3.學生齊讀一遍第一層,加深理解。
4一切問題都解決之后,小伙伴們自然要急急忙忙趕往趙莊看戲。作者抓住哪些
內容進行詳細的描寫以突出小伙伴看戲途中的心情?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二層,其他同學
思考。
(①第10自然段對少年朋友的開船動作運用一系列準確的動詞,進行傳神的描繪,
表現小伙伴們駕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戲時的愉快的心情;②第11
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入
景,描繪出一幅十分優美的“水鄉月夜圖”,既表現出“我”心隋的愉快,又表現出“我”心
情的急切,非常傳神。)
5齊讀、自由朗讀相結合指導學生朗讀第二層,并要求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水鄉
月夜行船的美景。
6第三層詳寫在趙任看戲。按說小伙伴們這樣興師動眾,就是想看戲的,但當小
伙伴們看到戲后卻是怎樣一種心態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層,讀后可以討論一下。
(戲不好看。小伙伴們很失望。)
7.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是些什么呢?我們不妨看看第四層。教師范讀第四層。
(偷羅漢豆)
8由此,我們想一想,小伙伴們這樣熱衷于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①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
力;②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
種氣氛、感覺。)
9.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
鮮活的人物形象。請同學們抓住人物的行為動作、語言,歸納一下他們的特點。
(雙喜:聰明能干。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六一公公:寬厚、好客。)
10至此,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為線索,寫出了一系列的人與事,情
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請同學談談對課文最后一句話的理
解。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特有的農村風光、自
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
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
活的向往之情。)
11.齊讀最后一部分。
三、布置作業。
1.做課后練習題第三題。
2.寫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板書設計:
社戲
魯迅
看戲前
樂上
好友
趣事
略
看戲中
戲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頭看戲
月夜歸航
詳
看戲后余波略
(徐國鴻)
教學設計(B)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
活的一篇散文。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
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
的心情。
二、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出示小黑板)
憚踱頗歸省行輩攛掇鳧水潺潺宛轉
2.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1)文章的中心情節是什么?圍繞這~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情?
明確:
看社戲
戲前波折(開端)
夏夜行船(發展)
船頭看戲(發展)
月夜歸航(高潮、結局)
2)除了看社戲以外,文中還寫了其他活動或事件嗎?
明確:開頭寫了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捉蝦等有趣的鄉間生活。結尾寫
了六~公公送豆。
3)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三個部分。一、(1一3段);二、(4-30段);三、(3-40段)。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明確:“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不滿三十家”,以“種田”“打魚”為業,“只
有一個雜貨店”。
2.這樣一個偏僻不打眼的小村莊,為什么是“我”的“樂土”呢?
明確:①可以免讀一些難懂的書,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②沒有一些禮教的束縛,
人人平等。③還有著眾多豐富有趣的活動。
3.這一部分與中心情節有什么關系?可否去掉呢?
明確:這一部分為中心情節的展開作好鋪墊,如果去掉,后文的情節會顯得過于突
兀,且顯得過于單調。
四、組織學生熟讀全文,為下節課的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
思考課后練習題二、三。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略)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又如何解決的?
明確:三次波折,三次轉機。
又請班上男同學齊讀第10自然段,女同學圈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詞語,
共體味其運用之妙。
明確:動詞,拔、點、磕、架。充分描繪出小伙伴駕船技術的熟練,反映出小伙伴
們聰明、能干的特點。
3. 結合課后練習二第1小題,學習“夏夜行船”段,引導學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寫方
法。
(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4請同學默讀課文“船頭看戲”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筆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戲
好看嗎?為什么?
明確:不好看。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
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除了正面寫出戲不好看外.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
些對孩子神態的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5.既然戲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贊成回去。請同學們齊讀寫“月夜歸航”的段落,并
思考課后練習二第到。題。
明確:月下歸航寫了小伙伴們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
“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伙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6在寫孩子們偷豆的時候,有一句人物語言很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請同學們找
出來,并思考表現了何種性格特征。
明確:阿發,“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句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
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的性格特征。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寫看社戲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章中起什
么作用?
明確:孩子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來”,并又送上一
大碗羅漢豆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我”之所
以愛平橋村,正是因為平橋村的人善良可愛。深化主題。
2.討論:我們把文章最后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
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刪去可不可以?為什么?
提示:①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我”卻有這種感覺?②《社戲》這篇小說
全文原有前后兩部分,課文書選后一部分,找出《社戲》全文,讓學生對比閱讀,啟發學
生思維。③同學們讀這篇小說有什么感受?你覺得文中尤其是最后一句充滿著一種怎樣
的情債?(參看《教師教學用書》中范伯群的《人生經驗通直感--從《社戲》和《朝花夕抬》
談起。)
四、布置作業。
1.做課后練習題三。
2.寫“隨筆”時,寫一篇《童年趣事》。
甲
板書設計:
社戲
魯迅
看
社
戲
戲前波折
夏夜行船
“拔”“占”“磕”“架”
所見、所聞、所感
船頭看戲罵、吁氣、打呵欠
月夜歸航“偷我們的”
再沒有吃到也不再看外…
向
往
留
本
心
(徐國鴻)
[社戲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魯迅《社戲》教案
3.《社戲》課件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8.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