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內容提要:新課標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本文試圖就語文課作為人文美學的有效載體,及可以使這種人文美學更加突出的多媒體教學做一淺析。
關鍵詞:人文美學 語文課 多媒體
一、語文課人文美學的有效載體
人文精神是現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是個體發展的精神動力,“志不強者,智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基礎教育階段正是一個人“立志、培智、陶情”的關鍵時期,是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從這層意義上講,努力提高中小學生的人文素質是當前基礎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鑒于過去語文教育片面追求所謂的“工具性”,這次突出強調了語文課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有研究者認為:“語文課程的內在價值和意義集中體現在其人文性上。一方面,語文是一種文化的構成,負載著多姿多彩的人類文化,包蘊著無限豐富的人文精神。而漢語漢字的人文屬性則尤為突出,它重人生、人倫、人情、韌性,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積淀著漢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民族感情。語文人文性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強調對人、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強調對學生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的培養。語文教育活動絕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語言習得過程,更是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
中學語文教育應該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實到中學語文教育中,就是指給人建立一種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時期一定要為對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這種教育是以后任何時期的教育所無法補償的。人若缺少這種底子是會有問題的,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錢理群
我非常贊同錢理群先生的觀點,中學語文在工具性知識性之外亟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已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歸根結底,我們的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為中學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應是中學語文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用課文中點點滴滴的美去感染學生,用課本外方方面面的情來浸潤心靈,學會用一顆愛心去關心他人,用一份責任來審視自己,用驚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來總結冬季。當知識一點點充實了頭腦的時候,讓精神因為善于感悟而變得更加豐富和美麗。因此,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及課外輔助材料,對中學生進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二、多媒體教學讓語文課更具人文美
(一)點點滴滴的美感染學生
1、寓教于趣,在視聽中感受美
我國教育家荀子早已指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也指出:“事物是核心,詞是外殼,在教學時應當使一切能看見的東西用視覺,能聽到的東西用聽覺,能感觸到的東西用觸覺。”
“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就是帶有情感意味的注意。興趣愈濃,觀察就越仔細,感受亦愈強烈。多媒體計算機將無聲的語言和有聲的口頭語言及形象的直觀畫面結合在一起,為語文教學提供帶有極強感情色彩的形、音、義統一的信息集合體,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學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2、寓教于樂,在對比中鑒賞美
“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先決條件,求樂愛美是初中生基本的心理特征。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可以變教學抽象的講述為直觀形象的演播,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產生“樂學”的情緒,強化學生無意注意,使學生深刻地體驗人物形象的內在意蘊,自覺地將課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分析對比中提高鑒賞美的能力。通過對比,“真正視學習國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學生在賞心悅目、分析對比中提高了鑒賞美的能力,培養了愛憎分明的思想情感,喚起和調動自己記憶中的有關表象,歸納、組合,在大腦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把作者沒有直接說出的意思補充完整,這樣才能領會其中蘊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寓教于情,在動靜中領略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 情感是實施美育的關鍵,學生情感充沛有助于深刻地感受美。多媒體語文教學的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以鮮明生動的情感鈕帶,將教師、教材、媒體、學生緊緊地連結起來,使多媒體語文課堂教學能產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這種情感鈕帶并非機械地組合,而是將圖、文、像有機地結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學習氛圍環境,形成情感輻射力,叩擊心靈,營造心境,將學生情感流向引入軌道,以期引起強烈的審美共振。
4、寓教于境,在實踐中創造美
在語文說話和作文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并利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多媒體的真實情境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提供的圖像、動畫、活動影像等圖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靜止畫面,讓學生“看景講述”或“看景想象”。由于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情境生動、真實,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能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容易觸發學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方方面面的情浸潤心靈
1、走近歷史,充實精神境界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高中課本中有許多歷史散文與故事,了解古代的風云變幻,我們可憑借這一形式,來窺其一斑,重溫驚心動魄的歷史,感受古人獨特的情懷,了解悲天憫人的淵源。但由于歷史的塵封與間離感,很多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這時適時的多媒體運用,會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看到了不計前嫌、申明大義的愛國英雄燭之武正在巧妙地勸說秦穆公,說的他連連點頭,最終使得鄭國避免了一場國家災難;越王勾踐忍辱含垢、臥薪嘗膽,最終報了仇雪了恥,奏想了一曲催人奮進的人生奮斗之歌;大臣鄒忌從國家利益出發,巧妙的說服了齊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納了自己的意見,,齊國從此逐步強大起來;名垂青史的趙太后被大臣觸龍說服,送愛子去做人質,從而使得國家轉危為安。通過多媒體的教學,一個個歷史人物鮮活起來,變得有血有肉,因此他們的精神就會對學生產生更加震撼,更加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國家危急關頭,以大局為重、個人服從大局的思想,讓我們震顫;身體力行,細致觀察的治學態度,發人深省。我們應從古人身上找到答案,把自己融入社會大洪流中去,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報效祖國和社會。
2、走近自然,完善自我人格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屬于人文教育的范疇。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世紀之初就提出不同凡響的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張。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走近自然,親睦自然,在大自然中領略無限美感,這樣能使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形成完美人格。高中教材中有許多寫景狀物的優美散文從不同角度對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古樸的民族建筑、悠久的歷史文化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描述,都顯現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類文明所造就的奇偉景象,無不動人心魄。但由于大多數學生未能親眼目睹所寫美景,只能從文本的表象描述和插圖中了解一點。而這些都不能形象的、動態的呈現景物的自然美。因此,在教學中憑借多媒體無比強大的功能,跨越時空,帶領學生在課堂內任意瀏覽、欣賞各地自然風光,真切感受、體驗自然美。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除了向學生演示常規圖片,播放常規錄像外,也可應用電影藝術中搖拍、閃回、化出及蒙太奇手法,演示全景、遠景、近景、特寫、字幕等,再配以輕柔、悠揚的背景音樂,學生就必然陶醉在美妙的自然風光中。這樣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領略到自然風光秀麗,而且能引發學生審美情趣,進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正因為有一條鮮明的對象、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流進兒童的心田,所以兒童的記憶才那么敏銳和牢固。”語文課程只有通過與多媒體 的整合,使語文課程更加感性,形象更加鮮活,感情更加強烈,才能使知識的獲取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適應,才能使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充分地熏陶學生的情操,滋養學生的品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而逐漸積累成為學生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并以此作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蘊。
有人說12 --22歲這段時間,是一個人建立自己的“精神帳戶”的時間,以后一輩子都要回到這個帳戶上“提款”。我們的人文教育就是為這個人建立這樣的一種“精神帳戶”,使他今后在萬變不息的世界上闖蕩時,有一種充足的內在資源。著名學者錢理群說:“人文教育能給生命一種亮色,有了這么一點亮色,當他遇到沉重黑暗的東西時,才不至于走向絕對虛無。”作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理應抓住契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積淀精神底蘊,點燃生命的亮色。而巧妙的運用多媒體,可以使我們事半功倍的培養學生的人文與美學觀念,做一個真真正正的大寫的人!
參考文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 倪文錦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語文教育展望》 鐘啟泉總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 李杏保 顧黃初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巢宗祺著 湖北教育出版
[多媒體讓語文更具人文美(人教版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語文美文摘抄
3.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4.語文的教學論文
5.多媒體課件教學論文
6.小學語文美文賞析
7.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論文
9.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10.初中語文有效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