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對主人公的分析,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2、了解“歐亨利式的結尾”。
教學難點:
1、 學生能理出時間線索和情節、人物的關系。
2、能從多角度分析人物貝爾曼的形象。
教學難點:
能理解最后一片葉子的內涵。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汶川地震中,愛心筑起了堅固的長城。愛的暖流,撫平了大地的創傷;愛的真情,抹去了生命的淚光。因為有愛,生命在延續,奇跡在延續。今天,有這么一片小小的葉子,也閃耀著愛的光芒,給人以希望。這片葉子就是--《最后的常春藤葉》。
二、初步體悟全文。
請3個同學復述課文情節。
【提示】注意把握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明確】女畫家瓊珊因為肺炎而失去了對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葉上。好朋友蘇艾為了能賣畫賺錢幫她看病,請樓下的老貝爾曼來當模特,并告知了這一事件。老貝爾曼為了幫助瓊珊,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了一片常春藤葉在墻上,這片不落的葉子給予了瓊珊生的希望,卻讓老貝爾曼永遠的離開了……
三、思考問題,促進閱讀,理解人物。
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前后6人為一組,每組探討兩個個問題。小組同學相互切磋,7分鐘后,每組推薦一位同學上臺發言,其他同學可作補充。
1.文章前幾段好象與整篇文章沒有什么大的關系?
生:我們小組認為,文章前幾段主要是寫出了這些藝術家一個“窮”字了得,如此窮,得了肺炎后就無錢治療,只有等死,這是小說的一個典型環境。與文章是有著緊密聯系的。
生:我們討論時,還發現這也是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歐亨利生活的時代正處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金錢至上、人情冷漠,單純的瓊珊,作為一個青年藝術家,生活貧困、事業不得志,在病魔的纏繞下,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明確】塑造典型環境,目的是為了塑造典型人物。
2.最后的藤葉與瓊珊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最后的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這個情節安排是否妥當?
瓊珊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給藤葉,葉在人在,葉落人亡。葉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情節安排是妥當的,因為葉子距離瓊珊太遠,她又臥病在床,看不清也是可以理解的。天氣惡劣,再加上瓊珊病情嚴重,看不出也在情理之中。此外,也側面寫出了老貝爾曼繪畫技藝的高超,葉子畫得逼真。
3.貝爾曼是一個失意的畫家,為何能創作出杰作?
瓊珊和蘇艾都是青年畫家,作為畫家的瓊珊,居然一直沒能看出墻上的常春藤葉是畫上去的,由此可見貝爾曼最后畫的這幅作品技藝之精湛,當然說是杰作了。
這片葉子給予病人瓊珊以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出普通人之間的那種無私的情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能救人命的作品,不是杰作有時什么呢?
4.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說出理由。
①是瓊珊。文章寫她的地方最多,情節也是圍繞著她而展開的。( × )
②是蘇艾,瓊珊的室友、畫家。她得知瓊珊病情,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并以善意的謊言安慰她。( × )
③貝爾曼先生。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在全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具有關鍵作用。( √ )
5.前面很少提到貝爾曼,結尾突然出現他畫葉子的結局,合理嗎?
因為前文寫到“他老是說要畫一副杰作,可是始終沒有動手”、“老是嘮嘮叨叨地談著他未來的杰作”。寄托瓊珊的希望的葉子正好為他提供了機會。
剛開始第一組一位同學好象說到在這一“藝術區”一個“窮”字了得,他們有著共同的境遇,并且有著深厚的友誼,書中30節“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愿意為你效勞”等就是明證,這可以說是貝爾曼畫杰作的情感基礎。
前文中的許多環境描寫,也為故事發展埋下了伏筆。第一處是“隨夜晚同來的是北風的怒號,雨點不住地打在窗上,從荷蘭式的低屋上傾瀉下來。”第二處是“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么不風中不飄動嗎?”第三處是“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濕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想不出,在那種凄風苦雨的夜里,他空間是到什么地方去的。”第四處是“后來,他們找到了一盞還炸饅頭的燈籠,一把從原來地方挪動過的梯子,還有幾枝散落的的畫筆,一塊設色板,上面和了綠色和黃色的顏料。”
6.作者這樣處理結尾有什么好處?
作者在結尾高潮處戛然而止,使人恍然大悟。
四、了解“歐亨利式結尾”。
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情節逆轉,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華,另一方面是主題也得到揭示,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
(結合所發的材料--《麥琪的禮物》,進一步了解這種結尾。)
五、作家之路。
歐亨利當過藥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他一生坎坷,長期生活在大都市的底層,對都市生活有著切身的體驗。因此他才能用他那支幽默風趣而又飽蘸真情的筆,寫出小人物的痛苦與不幸,寫出他們同舟共濟的道德光輝。
歐亨利一生共創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說,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蜚聲國際文壇。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他就像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葉,以他震撼人心的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展示著永恒的生命綠色。
六、作業布置。
下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結合第55節中有關語句描述一下貝爾曼是如何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要求:符合人物性格, 力爭表現出人物的精神品質,想象要合情合理,同時要有適當的情境描寫。
[參考答案]:暴風雨何等殘酷,搖得樹枝“吱吱”作響,砸得玻璃好象要破碎一般。而這個老人---生命垂危的老人,在那種凄風苦雨的夜里,點著燈籠爬上梯子。雨水砸得他睜不開眼,順著他不平的臉,轉彎而下;那雙曾握筆狂舞的雙手,瑟瑟發抖。他不是在畫一片葉子,而是在畫友情,畫人生,畫他對人生充滿了希望,畫他對藝術充滿了熱誠,畫他對暴風雨的無所畏懼!一夜的風吹雨打,一夜的攀高落下,一夜的執筆調色,他……他離開了。
[最后的常春藤葉(蘇教版高一必修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10.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