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中庸〉節選》教案教師備課參考(人教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

發布時間:2016-3-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1、最高的道德標準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1)!”(第3章)   

【注釋】   

 ①鮮:少,不多。   

【譯文】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讀解】   

正因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實行它。這正如我們要求“大公無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三兼顧”,就比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難以做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小康”,這就比較容易做到了。   

這樣說來,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為一種理想的道德規范而加以提倡呢?    

2、誰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釋】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與愚者相對,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與賢者相對,指不賢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   

【讀解】   

還是過與不及的問題。正因為要么太過,要么不及,所以,總是不能做得恰到好處。而無論是過還是不及,無論是智還是愚,或者說,無論是賢還是不肖,都是因為缺乏對“道”的自覺性,正如人們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卻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樣,人們雖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事,但由于自覺性不高,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做得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夠,難以達到“中和”的恰到好處。所以,提高自覺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關重要的一環。    

3、隱惡揚善,執兩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1),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2)!”(第6章)   

【注釋】   

(1)邇言,淺近的話。邇,近。(2)其斯以為舜乎,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其,語氣詞,表示推測。斯,這。“舜”字的本義是仁義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嘆。   

【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于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讀解】   

隱惡揚善,執兩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領導藝術。   

要真正做到,當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難之一在于,要做到執兩用中,不僅要有對于中庸之道的自覺意識,而且得有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識見。   

困難之二在于,要做到隱惡揚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對于一般人來說,不隱你的善揚你的惡就算是謝天謝地了,豈敢奢望他隱你的惡而揚你的善!   

如此看來,僅有大智慧都還不一定做得到隱惡揚善,還得有大仁義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畢竟只有一個,不然的話,孔圣人又怎么會感嘆又感嘆呢?    

 4、  牢牢抓住不要放棄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第8章)   

【注釋】   

(1)回:指孔子的學生顏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樣子,引申為懇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譯文】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讀解】   

這是針對前一章所說的那些不能堅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為孔門的高足,顏回經常被老師推薦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認定,就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   

這是顏回的作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的風范。    

5、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原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1),爵祿可辭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   

【注釋】   

(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祿:官吏的薪俸。辭:放棄。(3)蹈:踏。   

【譯文】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 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讀解】   

孔子對中庸之道持高揚和捍衛態度。事實上,一般人對中庸的理解往往過于膚淺,看得比較容易。孔子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有感而發,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湯蹈火,治國平天下還難的境地。其目的還是在于引起人們對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視。    

6、什么是真正的強    

【原文】   

子路問強(1)。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2)寬柔以教,不報無道(3),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厭(6),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強哉矯(8)!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9),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第10章)   

【注釋】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學生。(2)抑:選擇性連詞,意為“還是”。而:代詞,你。與:疑問語氣詞。(3)報:報復。(4)居:處。(5)衽:臥席,此處用為動詞。   

金:指鐵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厭: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隨波逐流。(8)矯:堅強的樣子。 (9)不變塞:不改變志向。   

【譯文】   

子路問什么是強。孔子說:“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后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讀解】   

子路性情魯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導他:有體力的強,有精神力量的強,但真正的強不是體力的強,而是精神力量的強。精神力量的強體現為和而不流,柔中有剛;體現為中庸之道;體現為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寧死不改變志向和操守。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強。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后來人。”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強。   

說起來,還是崇高的英雄主義,獻身的理想主義。   

不過,回到《中庸》本章來,孔子在這里所強調的,還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學中最為高深的道行。    

7、 正道直行,默默無聞也不后悔    

【原文】   

子曰:“素隱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第11章)   

【注釋】   

(1)素:據《漢書》,應為“索”。隱:隱僻。怪:怪異。(2)述:記述。(3)已:止,停止。(4)見知:被知。見,被。   

【譯文】   

孔子說:“尋找隱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后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讀解】   

鉆牛角尖,行為怪誕,這些出風頭、走極端欺世盜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規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齒的。   

找到正確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來,這也是圣人所不欣賞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條大路走到底,這才是圣人所贊賞并身體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這是圣人所贊賞的精神。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這也是圣人所贊賞的精神。   

以上幾章從各個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論反復申說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這一概念,弘揚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8、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遠,必自邇(2);辟如登高,必自卑(3)。《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4)。”子曰:“父母其順矣乎!”(第15章)   

【注釋】   

(1)辟:同“譬”。(2)邇:近。(3)卑:低處。 (4)“妻子好合……”:引自《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妻與子。好合,和睦。鼓,彈奏。翕(xi),和順,融洽。耽,《詩經》原作“湛”,安樂。帑(nu),通“孥”,子孫。   

【譯文】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詩經》說:“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系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使你的妻兒幸福。”孔子贊嘆說:“這樣,父母也就稱心如意了啊!”   

【讀解】   

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都是“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萬事總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欲速則不達”,效果適得其反。   

一切從自己做起,從自己身邊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實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順自己的家庭。說到底,還是《大學》修、齊、治、平循序漸進的道理。

 

[《〈中庸〉節選》教案教師備課參考(人教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a e 》教師備課教案

2.集體備課教案

3.初中備課教案:整式

4.小學信息技術備課教案

5.高二政治備課組總結

6.高二語文備課組總結

7.高二歷史備課組總結

8.高二下英語備課組總結

9.英語科組備課總結

10.有關備課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