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被貶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情懷。
2.理解課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在誦讀中,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難點:體會作者在山水游記中寄托的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情懷。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略)
1.作者簡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人稱“柳河東”。晚年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與韓愈同為當時古文運動的領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貞元九年(793),柳宗元進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升任禮部員外郎,積極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為時不久,就在其政敵聯合反擊下而失敗,“永貞革新”失敗,受到殘酷迫害,先是被貶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司馬;十年之后,又改任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壇上與韓愈齊名。他能詩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論說、寓言、雜文和游記等類,文筆犀利,含義深刻,形象生動,氣勢奔放。就游記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畫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深入的體會,運用簡潔概括、鮮明生動的語言,精細而準確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視和遺忘的自然景色畫圖般地再現出來給讀者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寫山水木石、鳥獸蟲魚的聲色動靜時,往往將自己橫遭貶滴、飽受壓抑的境況滲透在里面,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會現實。他的作品收入《柳河東集》。
2.解題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到處搜奇覓勝,寫出一系列刻劃入微又托意深遠的山水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起著開宗明義、領帶各篇的作用。
二、課文落實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要讀得流暢,讀出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字詞解釋。
始得西山宴游記:始得,初游。宴游,宴飲游樂。
余自為像人:僇(lù),獲罪的人。僇,通“戮”。這里是遭到貶謫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懼。憂懼的樣子。
其隙也:隙,空閑。
則施施而行:施施(yi),緩慢行走的樣子。
漫漫南游:漫漫,隨意不受拘束的樣子。
日與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傭人等。
窮回溪:窮,窮盡;叵瑥澢男∠。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頭。
無遠不到:意思是,只要風景好,不管多遠的地方都去。
到則披草而坐:披草,撥開草。披,用手撥開。
醉則更相枕以臥:更,更換交替。相枕,互相緊靠著。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夢中也就到了那里。極,到。
趣,通“趨”,往。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異態,奇異的形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嘗。怪特,奇怪、特別。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翻譯。
始指異之:指異,指點而稱奇。
緣染溪:緣,沿著。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雜亂叢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燒。茅筏(fá),茅草之類。筏,草葉眾多的樣子。
箕踞而邀:箕踞(jījū),席地而坐,隨便伸開兩腿,像個簸箕。遨,游賞。
則凡數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覺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唬ǜ叩牡胤剑┫裆钌揭粯由铄。洼然,(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樣低陷。
若垤若穴:垤(dié),蟻垤,螞蟻做窩時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遙如在尺寸之間,形容登高望遠。
攢蹙累積:攢(cuán),聚集。蹙(cù),收縮。累積,重疊積壓。
莫得遁隱:遁隱,隱蔽、隱藏。
縈青繚白:縈回著青山,繚繞著白云。縈,繚都是纏繞的意思。
外與天際:與,接、合。天際,天邊。
四望如一:向四面環顧,看到的情景都一樣。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這樣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與培塿為類:培樓(pǒulǒu):大小墳冢。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廣大的樣子。灝(hào)氣,彌漫于天地之間的大氣。涯,邊際,極限。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廣大的樣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引觴滿酌:引觴(shāng),拿起酒杯。引,拿。
頹然就醉:頹然,形容醉倒的樣子。就,接近。
心凝形釋:凝,凝結,停止了思維活動。釋,消散。
與萬化冥合:萬化,萬物。冥合,融化其中,渾然一體。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從前。未始,未嘗。
游于是乎始:于是,從此,從現在。
故為之文以志:以,來。志,記。
4、請學生整篇翻譯
三、詞語小結
(1)古今異義。
未始:古義 未嘗 而未始知西山這怪特 今義 沒開始
累積:古義 重疊、積壓 攢蹙累積 今義 積累
然后:古義 這樣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義 轉折連詞
于是:古義 從此,從這時 游于是乎始。 今義遞進連詞
更:古義 更換交替 醉則更相枕以臥。 今義 更加
披:古義 撥 到則披草而坐。 今義覆蓋在肩背上。
就:古義 接近 頹然就醉。 今義 就是
向:古義 從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義 朝
志:古義 記 故為之文以志。 今義 志氣、志向。
是:古義 代詞,這是 歲元和四年也。 今義 判斷動詞。
(2)一詞多義。
異:稱奇 始指異之。 獨特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
特:特別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為:成為 自余為僇人。 為(表目的) 故為之文以志。
(3)通假字:僇,通“戮”,這里是遭貶調的意思。趣,通趨,往。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四、問題探討
1.作者為什么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異水是想聊以忘憂,文章開頭即寫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貶謫南荒后“恒惴栗”郁悶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雖然他幾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異水,但卻沒有給他帶來特殊的感覺,沒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處。然而當作者“坐法華西亭,望西山”時,“數州之土壤”盡收眼底,方覺西山是任何地方都無法相比的,漸漸地作者不知不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深切體會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認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覽山;水的開始,以往的游覽算不上真正的游覽。文題“始得”恰好點明此游之意義,并以“始”與“未始”結構全文。
2.作者怎樣敘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內容是記敘西山之游,但作者開篇卻從他處著墨,先寫以前永州異山秀水的游覽,以此作為鋪墊,來比照映襯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見的博大景觀而震驚,千里之間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盡收眼底,浮云縈繞群山,與天空連成一體,此時作者才真正感受到與自然同呼吸,與天地同游的快慰。從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爾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作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與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體現。作者在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脫與審美享受,以至醉不思歸。
3.文中兩次寫滿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現是往日游覽時,作者都會“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边@短促緊湊的語句反映了作者單調乏味的生活及苦悶抑郁的內心感受。雖然他想在游覽山水中得以解脫,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卻使作者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歸,心中的歡喜怡悅不言而喻。前后對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給作者帶來的獨特感受。
4.作者怎樣用比照映襯來寫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刻畫細致,寄托深遠,情景交融,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沒有直接寫眼中西山,而從多角度寫登西山所見所感,采用比照映襯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寫“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再寫登上西山始感高險難測,云天相連。由極目遠眺,“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襯其高。所見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襯其高。青云縈繞,云天相連渾然二體更襯其高。由此寫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螻為類”的感受。在比照映襯之下,西山之景更顯其美,西山之游更覺其異。
5.作者怎樣借景抒情?
文章開始寫以往游覽“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覺而起,起而歸”,記敘之中流露出被貶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態。而后文寫游西山則表現出偶識西山之喜,沉醉之樂,借西山的高峻氣勢,表現自己高潔的人格,所記山水景物無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6.比較本文與《小石潭記》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小石潭記》更偏重于客觀描寫,本文更偏重于主觀感受。
如《小石潭記》中“潭中魚可百許頭……與游者相樂。對潭水、游魚的描寫,栩栩如生,十分傳神,歷來被人所誦記稱道,歸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點,細致描摹。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反襯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則從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八婆c游者相樂”,把魚兒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既寫出水清又寫出魚樂,水魚相映成趣,互相點綴,充滿詩情畫意。
《始得西山宴游記》卻偏重于寫主觀感受。
如寫“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縷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可見作者把西山視為知音,與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爾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五、布置作業:
1、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
2、熟讀課文,翻譯句子(見課本上畫線的句子)。
[《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蘇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8.高一數學教案設計
10.高一物理《自感》教案設計